APP下载

清代中后期《左传》文学研究概述

2018-03-19刘是玮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清代左传文学

摘 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与其经学、史学成就相比,《左传》的文学价值比较容易受到忽略。其实,从我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左传》在这一领域同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自魏晋时代人们己开始对《左传》的文学特点作出分析研究,直至现当代,相关研究论著数量甚多。本文中主要对清代乾隆以来《左传》文学研究现状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左传》;文学;清代

一、《左传》的文学价值概述

高方女士在其著作《左传文学研究》中指出:“20世纪以前的《左传》研究几乎均在经学的羽翼之下进行,相关文学讨论虽是可贵的旁逸却终究不够系统,连从宋代延续到清代的评点一脉也未能脱此窠臼。”然而,《左传》作为一部已然面世两千多年著作,不仅应该看到其在史学与经学上的重要意义,也应该注意到它完整的叙事框架、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思想倾向,使其在文学领域也引起了后人的极大的兴趣。

《左传》作为一部史书,已经开始由先秦史书单纯记史的风格转向了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记叙风格,体现了早期史书中文学成分的显著积累。《左传》在铺叙事件过程中,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时有渲染、夸饰之笔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同时,《左传》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其特具的文学色彩与文学价值,也是此前记事文字中所罕见的。

总的说来,《左传》思想深邃、文风朴厚,叙事、状物精彩而富于多样性,留下了许多久经传诵的佳作。此外,《左传》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还作为一部分重要的创作素材为后代的小说、戏曲所利用和发挥,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二、清代中后期《左传》文学研究主要成果述略

《左传》其文学价值早已为人所重视。然而考据学笼罩了整个清代的学术,从文法角度研究《左传》成果,历来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四库》以及《续四库》中几乎难以见到。但从《续四库提要》和《中国丛书综录》等材料中,可以查到的這方面的著作至少有20部。而且主要集中在清前期,似乎是承续了毛宗岗、金圣叹等人的评价戏曲、小说和史书的余绪,并扩而大之,进入经学领域。其中清中后期综合评点《左传》文法且水平较高的学者及其专著,所见到的主要有吴闿生的《左传微》,李文渊的《左传释》十卷,盛大谟的《于野左氏录》以及高士奇的《左传记事本末》一卷等。另外以连珠修辞手法研究《左传》内容的专著有二部:王武沂的《左传组珠》和俞椒的《左传连珠》,从文学评论的价值方面来说,远不如上述综合评点专著。

三、清代中后期《左传》评点专著

整个清代学术史,《左传》的评点学与《左传》的经学交相辉映,评点学的兴盛与经学的兴盛适成反比。评点学对《左传》的研究“止于论文”侧重篇章结构的分析,不管内容是否合乎经义。然而,此时的评点学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文学研究,只属于文章学研究的范畴。

清人对《左传》文法的研究有得有失,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何揭示左氏各类行文手法的运用,直到今日,这些评论性的作品中的点评方法、结论和理论成果等仍旧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从现存的评点作品来看,作者的主要精力主要集中于《左传》各类叙事手法的评价上,而很多的评价有过分赞誉之嫌。现取其二三略加评述。

(一)乾隆时期李文渊的《左传评》。《左传评》共三卷,也是属于评点《左传》文法的学术专著。正文前有钱大昕的序,简单回顾了《左传》自真西山《文章正宗》收录作为古文范式后,不断有人评价《左传》文法。仅考此书,点评远远不能与王源、方苞以及冯李弊之作相媲美。不过有两个点评特点还是值得一提:

一是李氏一般不在句子中间点评,往往在某一章节后加以评点左氏叙事技巧,如阂公二年,晋惠公为骊姬等所惑,欲废太子申生,让其帅军东伐一事,人物和事件的线索繁杂,左氏却写得井井有条。李文渊称赞左氏运用“相对叙述”法很成功,他说:“里克谏太子帅师与狐突谏太子欲战相对;里克谏太子惧废与羊舌大夫谏狐突欲行相对。首尾之对待,何其整也……中间之脉络何其贯也。”

其次,李文渊不仅点评《左传》文法,也没有离开《左传》的“义”。如桓公因文姜与襄公私通暴露后,桓公被害于齐国,公子彭生做了替罪羊。庄公即位不成而“夫人逊于齐”之事件之后,李氏评点说:“姜氏不称夫人,讳桓公之丑也。更称文姜者,明姜氏即夫人也。鲁称‘人者,讥其不讨贼复仇也。鲁之贼为文姜,仇为齐侯,徒使齐人杀彭生,岂足当之哉?”这一段不仅解释了《左传》与经文对文姜称呼不同的原因,似乎属于解释左氏叙事手法,但从全文来看应属于阐发所谓圣人微言大义的范畴。

(二)清末林纤的《左传撷华》。林纤认为:“以行文论,左氏之文,万世古文之祖也。”又言:“左氏之文无所不能,时时变其行阵,使望阵者莫审其阵图之所出。”林纾评点《左传》时对左氏章法结构分析极清,举凡伏应、穿插、带叙、繁简、宾主等都有涉及,在此择其要者略作申说。

首先是《左传》的叙事。叙事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带叙等,顺叙、倒叙宜于把握,而穿插叙述则难于自然无痕。林纾于《齐使晏婴请继室于晋》篇谓:“带叙后来终局,或补叙前文遗漏行所无事,带叙处无臃肿之病,补叙处无牵强之迹。”强调的就是穿插恰到好处,没有人工痕迹。其次为文章的简与繁。《连称管至父之乱》篇,林纾谓:“……本宜用无数笔墨,左氏但作简语了结……若果能如是结构,则虽简亦详,虽略亦尽。凡彼自为详尽,均不能用缩笔与省笔者也。”其三,突出与弱化。人物形象塑造或者突出,作浓墨重彩之描写;或者弱化,着墨不多而其神益见,均可收到极佳效果。如《吕郤畏倡》篇,林纾谓:“文字写两小人,作两样写法,一关紧要,一则不关紧要,妙在能将小人之言说得侃侃近理,倒似文公之理,转歉于此二竖。”用弱化手法者,如《宋公杀其世子痤》篇,林纾谓:“于通篇之关键处着眼,即可反轻而为重。”

整体而言,林纾通过对《左传》的评点,展示了自己对于古文创作与评价方面的观念,虽然系统性不强,但由于结合具体作品,就更为直观,自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

(三)清末吴闿生《左传微》。吴闿生在其著作中用了三种方法来理解《左传》的微言大义。首先是正言若反。如在《宋昭之拭》中:“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句后评点,道“以上皆揭其阴私,而词反若褒之者。”吴阎生认为这是《左传》用看似正面的话来隐藏其中隐含的批判之意。其次是诡词谬称法。这种方法是吴阎生认为《左传》一书中有很多话是按照文意解释不通的,或者是从作者一贯的文气、文法来看,在此不应该出现如此叙述、描写的语句。但同时吴阎生又强调这些话都是作者有意为之,借以隐晦的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微言大义。最后是语带谐趣法。吴阎生认为在《左传》中有许多戏谑之笔,而这些“戏谑”之笔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些平常言论。吴阎生用“语带谐趣”的方法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在悟到《左传》中所隐含的微言大义之后,并不急于揭示其中的义,往往用“趣”字一笔带过。

吴闿生还提出了《左传》的文法四则:逆镊;横接;旁逸;反射。“文法四则”主要着眼于传统的文章之学,但更侧重于篇章结构的方面。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吳阎生的独创性。在吴阎生之前的桐城各家,对《左传》的品评大多集中于作品的语言、用笔等,很少关注文章整体结构中的问题。只有曾国藩曾经说到:“《书经》、《左传》,每一篇空处较多,实处较少;旁面较多,正面较少。精神注于眉宇眼光,不可周身皆眉到处皆目也。线索要如蛛丝马迹,丝不可过粗,迹不可过密。”这段话中的“旁面”、“正面”及“蛛丝马迹”等一些概念和吴阎生文法四则中的某些文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四、结语

清代对于《左传》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清初及清末。且与封建社会相伴而行的,更多的是对传统经学的研究与发展。清代作为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前朝的继承上逐渐认识到《左传》文学价值的重要性,然后对其的研究却始终不成体系。本文仅撷取清代中后期《左传》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研究和评价,把作者及其成就的研究同时代的学术思潮相联系,力图尽量地给予各类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清代大量的《左传》文学研究成果仍然需要从更深层上深入研究,以期提高整个时代《左传》文学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文渊.左传评[M].

[2] 林纾.左传撷华[M].北京:商务印书馆.

[3] 吴闿生.左传微[M].黄山书社.2014

[4] 高方.《左传》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14

[5] 罗凤君.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7] 刘宗棠.清代《左传》文献研究[J].山东大学.2008

[8] 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8

[9] 江伟波.康乾时期《左传》文学评点研究.中山大学. 2010

[10] 李瑞杰.《左传》引用艺术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013

作者简介:

刘是玮,女,汉族,1989年3月31日出生于重庆市,现为云南师范大学15级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清代左传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