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脉针灸理论及临床运用

2018-03-19周丽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寸口太溪厥阴

熊 倩,周丽雅

(1.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中医科, 广东 深圳 518100;2.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切脉针灸”[1-2]一词是俞云教授提出的,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切脉针灸术不是一种新创的技术,是对《黄帝内经》针法的总结和发扬。《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3]。笔者在俞云教授的指导下,在临床中大力开展切脉针灸。本文结合俞师的理论指导和对《黄帝内经》针法的理解,对切脉针灸理论进行探讨。

1 概念

切脉针灸指在针灸临床中先切脉,通过辨别人迎、寸口、冲阳、太溪及人体各经络的脉象大小盛衰滑涩等表现以诊察疾病、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建立在脉象及经络理论基础之上,并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穴位为诊治对象,以脉象变化为主要得气的表现,以症状改善或病情痊愈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是一种切脉与针灸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方法[1]。

2 操作要点

2.1 切脉部位

2.1.1 人迎脉、寸口脉 《素问·禁服》[3]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人迎脉,在颈动脉。人迎穴在喉结旁。“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2]。上述阐述中明确指出了人迎脉、寸口脉的病机,并进一步指出临床中对于人迎脉、寸口脉大小比较后如何进行针刺取穴治疗。如:当切脉后发现人迎脉为寸口脉1倍大时,治疗上采取泻足少阳经而补足厥阴,取足少阳胆经2个穴位实施补法(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足厥阴肝经上取1个穴位实施泻法(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并及时切脉评估治疗疗效,其余以此类推。人迎寸口脉法是临床中最常用的切脉方法,部分人迎寸口脉的大小倍数可能出现不能成整数倍数的情况,如可能为1.5倍。笔者在临床上碰到此类情况时,尝试四条经脉穴位均取,亦能取效。

2.1.2 人迎脉、寸口脉、冲阳脉、太溪脉 《医宗必读》云:“冲阳者,胃脉也。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备三寸。盖土者万物之母,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谓之贼邪不治。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盖水者无一之元,太溪不衰,肾犹未绝,病虽危,尚可生也。”趺阳为足阳明胃经脉原穴,人以脾胃为后天之本,脉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伤寒必诊趺阳脉,以察胃气之有无。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脉原穴,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为人体根源,病虽危重,若太溪脉仍在,预后可佳,古人比之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故伤寒必诊太溪脉,以察肾气之盛衰。趺阳、太溪两脉,临证常于寸口脉不见,或按之有疑时,切此二脉,其诊断意义较大。这四个切脉部位分别候人体上半身阳阴、下半身阳阴。这也是俞云教授在临床上行切脉针灸最常用的切脉部位。临床上对于危重病人,在人迎脉、寸口脉基础上加上冲阳脉、太溪脉可更精确的辨识人身之阴阳盛衰。

2.1.3 遍诊法 两额、耳前、两颊之动脉,手太阴、手少阴、手阳明之脉、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之脉。《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4]。遍诊法是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各取一处动脉以候十二经脉之气变化的诊断方法,十二经脉在出现病证的情况下,分别诊断其脉动明显部位的脉搏变化,即可诊断十二经脉的病证。诊断的部位选择十二经脉气循行路线上的穴位,都是五脏六腑经脉之气血流注的部位。此种诊法的诊断疾病的价值比较高,但在具体的诊断操作中,有一些部位有不易操作之弊,若确因操作困难,可以选用其他诊法或者选用部分比较方便诊断的部位,同时也应结合其他诊法,使诊断更全面更准确。

2.2 辨证选穴 十大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症状辨证、部位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疾病辨证、检验辨证、穴位辨证。俞云教授充分运用十大辨证方法指导针刺,如八纲辨证具体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有医家加上气血辨证,称作十纲辨证。脏腑辨证具体为辨清五脏六腑的异常,找出病变的脏腑治疗。症状辨证:特效穴、特效药、特效方。如胃五穴:上、中、下脘,梁门(双),临床常用于补胃气;足三里四穴: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也是补胃气常用经验穴[1]。

2.3 重视第一开穴 俞云教授的《切脉针灸:黄帝内经针法》[1]一书重视第一开穴,根据病情属风寒、属暑、属热、属湿、属内风、属内寒、属内湿、属内燥、属内火、属精虚、属神乏、属气病、属血病、属水、属郁、属结、属劳、属虚可进一步指导第一开穴。如属风寒,选用外关、风池、风府、风门、合谷开穴;属暑,用曲泽、委中、尺泽、十宣(放血)开穴。另外,也可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指导开穴。

2.4 金银针补泻 俞云教授多采用金银针补泻,补法采用金针,泻法采用银针。若无金银针,可采用普通针行迎随补泻、开阖补泻等。

2.5 疗效评估“气至而有效” 《灵枢·终始》[2]“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黄帝内经》所云“气至”,与教科书中所称的“气至”含义完全不同。《内经》中主要靠脉象变化指导针刺,而非后世部分医家所说的局部酸麻胀痛之感。针刺是否有效可在此切上述部位脉象,若达到阴阳平和则可判断有效。笔者在进针时多用进针器辅助进针,可较好地减少患者对针刺的局部酸胀不适感。

2.6 针刺禁忌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浃,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2]。

3 特点及临床应用

3.1 特点 针刺前后均需切脉,用切脉指导针刺的选穴,克服了针刺的盲目性,且因患者每次的脉象不同,针刺选穴会有相应变化,避免了针灸疲劳。切脉针灸中进针无需局部酸麻胀痛等针感,仅靠脉象变化选穴,达到了相对无痛进针。切脉针灸安全微痛,金针银针搭配治疗,促进患者阴阳平衡,使机体逐渐自我调整,自我治疗能力恢复,降低复发率。针灸与切脉并重,且经济实用,疗效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尤其在治疗恶性肿瘤,中风,疑难病,慢性病等领域,疗效稳定且明显。切脉针灸术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癌症或常规疗法无效之病。

3.2 临床应用 切脉针灸源自《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现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切脉针灸目前是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在癌症等领域有着其重要的地位[5-10]。研究[11]显示,肿瘤患者病情复杂,预后极差,在治疗的过程中,症状可能时刻改变而脉象保持不变,此时当以脉象为准,以治疗前后脉象的变化作为针刺效果的检测指标。切脉针灸常可起到缓解症状,控制及缩小病灶肿块,改善脏腑气血,提高生活质量的疗效。

例:切脉针灸治疗肝癌并发双下肢水肿。患者,女,74岁,因“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4月余,加重半月”于2017年6月30日12:39由门诊收入我科病房。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1)原发性肝癌并多发转移 ;2)肝内外胆管结石 ;3)胆囊结石术后 ;4)中度贫血 ;5)低蛋白血症。中医诊断:肝癌(正虚瘀结证)。患者神清,精神疲倦,乏力,脐周、右胁下胀痛,恶心呕吐,进食则吐,嗳气,双下肢浮肿,口干,无口苦,胃纳欠佳,呕吐影响睡眠,小便量稍少,大便烂,1日1行;舌淡黯,花剥苔,双人迎脉滑大,双寸口脉弦细。右侧人迎三盛,左侧人迎一盛。双太溪脉沉细,左侧冲阳脉濡,右侧冲阳脉细。右侧人迎三盛,左侧人迎一盛。可补右侧足太阴经,泻右侧足阳明经,补左侧足厥阴泻足少阳,具体针灸处方:右阴陵泉(金针),右足三里、上巨虚(银针),左曲泉(金针),左阳陵泉、足临泣(银针)。红外线照射双足。留针1.5 h。拔针后精神好转,睡眠好转,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缓解。

总之,中医治病首分阴阳,针灸前后切脉,分清阴阳再行治病,效如桴鼓,且远期疗效佳。

[1]俞云.切脉针灸:黄帝内经针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俞云.切脉针炙治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佚名.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4]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5]彭桂原,杨朝杰,杨黎,等.切脉针灸在鼻咽癌放化疗后康复治疗中应用体会[J].新中医, 2014, 46(6):255-256.

[6]熊倩.切脉针灸治疗脑出血术后顽固性呃逆治验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21):73-74.

[7]徐珉,董燕,庞秋华,等.切脉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7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7):738-739.

[8]田黎,刘泽银.俞云教授切脉针灸治疗食管癌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 2017, 28(2):467-468.

[9]彭桂原,陈新勇,杨朝杰,等.经络测评法结合切脉针灸对28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16, 48(6):54-55,58.

[10]刘泽银,张海波,罗英,等.俞云切脉针灸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5(1):66-69.

[11]李永健,邸若虹,李勇,等.俞云教授切脉针灸治疗肿瘤经验撷菁[J].上海针灸杂志, 2006, 25(9):1-2.

猜你喜欢

寸口太溪厥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温暖手脚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