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宫剧的类型元素及发展策略探析

2018-03-19杨清健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后宫艺术

杨清健

(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自2004年《金枝欲孽》始,后宫剧作为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电视剧类型,深受观众欢迎,但是并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当下对后宫剧的研究多为个案研究,对后宫剧进行整体研究的也把焦点对准在后宫剧所体现出来的权谋文化、职场文化、黑厚学方面,而忽略了对其类型元素、美学品格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后宫剧是电视产业化发展的产物,在产业化的条件下,正是类型元素的精确配置才使得后宫剧受到观众的欢迎,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后宫剧的类型元素进而提出后宫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后宫剧的创作、中国后宫剧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 后宫剧的类型元素

电视剧是大众娱乐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电视剧的生产必然走类型化的道路。在电视剧产业体系中,电视剧的拍摄以观众的口味为取向,某些元素受到欢迎时,制作者会不断重复使用这些元素,有内涵明确的制作公式,由此形成了特定的类型,类型电视剧和类型电影一样,它们的好处在于:“第一,它们提供了财政保障:类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总是预售给它的观众,因为观众在他们对这部电影进行任何实际的参与之前,就已经对这种类型拥有一种感觉和体验……第二,类型片能保证它们虚构的故事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为观众展开,这将为他们所期待的快感满足。”[1]可以说类型剧的创作是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后宫剧的类型研究能够为中国后宫剧的创作提供直接的、有益的参考,促进中国电视产业化的发展。

简单来说,电视剧类型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惯例系统、默认的意义契约、动态的演变过程,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后宫剧进行类型研究。

(一)惯例系统

“每一个类型都有着独特的中心事件、时空背景、个性角色和视觉风格,并由此构成一个封闭自足的想象世界。”[2]后宫剧的中心事件是后宫妃嫔与皇帝(大王)之间的爱情以及嫔妃之间为了得到皇帝(大王)的爱情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展开的争斗,后宫剧在叙事上遵守中国传统传奇叙事的审美选择,遵守传奇叙事的情节结构原则“要求情节的整一性,故事必须有头有尾,追求事件的曲折离合和缝合照应的构思技巧,讲究叙事的规定程序。”[3]后宫剧的时空背景是中国古代封建集权制下的皇宫(王宫),皇宫(王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满足了男士的自我期许和女性的灰姑娘情结。后宫剧的主人公一般是美貌与智慧兼具的后宫嫔妃,并且这些嫔妃凭借自己的美貌、智慧、不屈的意志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高峰。视觉风格上,中国后宫剧极具中国古典韵味,场景、服装、道具、礼仪等尽量向历史真实靠拢,表现为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追求和影像表达。

(二)默认的意义契约

不同类型的电视剧有着不同类型的中心事件,不同类型的中心事件体现着观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问题的想象性解决,缓解或释放了观众的焦虑,类型剧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能够克服矛盾的逻辑形式”[4],而主人公解决社会问题的特定逻辑则蕴含着观众遵从的价值观和理想。“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能者为上、胜者为王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也造成了现代人的意识危机:在道德、情感和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中国后宫剧这种电视剧类型尝试负载的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规定的礼义廉耻与现代社会不择手段、利益至上之间的巨大反差和矛盾。”[5]早期的后宫剧主人公在智慧运用中带有黑厚色彩,主人公的一些做法是见不得光的,近期的后宫剧主人公所用的计谋都是正当、正义、正能量的,从《甄嬛传》到《芈月传》就体现了后宫剧的这种转变。如果说早期的后宫剧集中在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运用权谋手段,对权谋文化不假思索的肯定,近期的后宫剧则是对权谋文化的正面运用,主人公通常在逆境中靠着不屈的意志和正当的手段获得了成功,也就是说不仅仅要靠聪明才智而且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成功。后宫剧这一默认的意义契约的转变为现代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在道德、情感与权力、金钱之间应该如何取舍提供了想象性的解决。

(三)动态的演变过程

每种电视剧类型都要经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从2004年至今的十余年时间,中国后宫剧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也是后宫剧对自身出路的一种探索。以《金枝欲孽》为代表的早期的后宫剧,它们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上,以“智斗”为卖点。《甄嬛传》为代表的中期后宫剧开始一方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注重对生活细节的展示,另外一方面,中期后宫剧清晰地意识到表演、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的重要性,服装、化妆、道具、表演、布景等能够脱离故事情节独立让观众观赏,它们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中期后宫剧相比于早期后宫剧以故事情节取胜,开始注重电视剧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以《芈月传》为代表的近期的后宫剧,不仅注重电视剧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而且修正了早期和中期后宫剧默认的意义契约,即从对权谋文化不假思索的肯定到对权谋文化的正面运用。

二 中国后宫剧的发展策略

中国后宫剧要想取得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电视剧艺术的综合性

注重电视剧艺术的综合性,包括重视表演、服装、化妆、道具、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创作,这也是后宫剧对整个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启示。电视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综合了编、导、演及服装、化妆、道具、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因素。以往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重心只放在编剧和导演上、放在故事情节上,而在表演、服装、化妆、道具、美术等方面与韩剧、英剧等外国电视剧有着较大的差距。直到《甄嬛传》的出现,才让中国电视制作者和中国普通观众清晰地意识到表演、服装、化妆、道具、美术等的重要性。

《甄嬛传》演员精彩的表演一直被观众津津乐道甚至广被模仿。《甄嬛传》的演员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偶像剧、网络剧中的演员——千篇一律的锥子脸、大眼睛,《甄嬛传》的每个演员都很有特质,辨识度很高,剧中演员有方脸、圆脸、长脸、菱形脸等各种脸型。再如孙俪的额头比较大,按照一般电视剧的做法,是要“修饰”演员不够“标准”的地方,而《甄嬛传》的造型师陈敏正却认为这是孙俪的优点,“就像她饱满的额头很有‘皇妃范’,所以只在前期用刘海掩盖,到后期所有的妆容都凸显了这一优点。”[6]《甄嬛传》这种强调演员特质的做法使得剧中的演员展示出了各自不同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多元包容的审美观,无疑是对当下流行的整容风、网红脸的一种反拨。《甄嬛传》的演员不仅美得千姿百态,他们的表演也不流于凡俗。在第44集中,甄嬛禁足期间生了重病,甄嬛的丫鬟们外出请太医遭到守门侍卫的拒绝并被拔刀恐吓,甄嬛的丫鬟流朱准备以死相抗,此时流朱的表情先是犹豫然后恐惧、害怕,最后是决绝的一头扎向侍卫的刀,演员表演细腻,展现出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死亡时会拥有的内心反应,虽然流朱对甄嬛忠心耿耿但是一个年轻的小丫鬟面对死亡,她依然是会恐惧会害怕会犹豫,如果一个对表演要求不严格的剧组可能就是拍一个流朱大义凛然的表情就行了。不仅在人物神态上,《甄嬛传》还擅于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比如第5集中,浣碧在打赏背主的印公公时,手虚晃了一下,这个虚晃的动作除了表现出浣碧内心对印公公背主行为的不满,也表现出浣碧不好惹的个性,为后面浣碧背叛甄嬛做了铺垫。在第66集中,甄嬛手指放在嘴上对安陵容做了一个禁声的手势,这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把甄嬛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展露无疑,也表现出回宫后的甄嬛行为处事日益成熟干练。

除了在表演上,后宫剧在服装、化妆、道具、美术等方面也精心制作,带给观众极大的审美享受。比如《芈月传》的化妆就十分考究,剧中每一个角色的妆容均与其年龄、身份、性格、心情、处境相匹配。第45集一集中,芈姝就换了6种唇膏颜色,芈姝与心腹在私下里会面的时候,唇膏颜色是很温柔的嫩粉色,表明了芈姝与心腹在一起心情比较放松,芈姝身上有着平易近人、温柔的一面;当芈姝在花园见到芈月和嬴华交好的时候,芈姝此时的唇膏颜色是梅子色,梅子色气场较强且显得人比较老,既表现出芈姝心狠的一面,又表现出芈姝为了王位的事殚精竭虑、操劳过度;芈姝、秦王和众妃嫔一起游览花园的时候,芈姝唇膏颜色是浓艳的红色,突出芈姝是王后、是众妃嫔之首和芈姝的踌躇满志;芈姝头疼病发作时,唇膏的颜色是裸橘色,更显出芈姝的虚弱和颓丧。同样的,《芈月传》在眼影的使用上也十分讲究,色彩上大多使用大地色、粉色等适合亚洲人肤色的眼影,而不是像一些古装剧喜欢使用蓝色、绿色等非常突兀的颜色。此外,在《芈月传》中,眼影既与唇膏、腮红等面部妆容相搭配,又与头饰、服装相配合,眼影、唇膏、头饰、服装等的色彩大多采用同种色相组合,即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组合,比如第77集中,芈月去探访楚王时的眼影、口红、头饰、耳环、衣服领子的绣花均是赭红色相,所以《芈月传》的整体妆容非常统一、和谐,让观众赏心悦目。

(二)突破狭隘的历史观念,注重展示生活细节

早期的后宫剧把剧情集中在政治权术、人心争斗外加儿女情长上,很少描写当时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风土人情、礼仪民俗,这种只注重政治的狭隘的历史观念在中期的后宫剧创作中得到了突破,从《甄嬛传》开始,后宫剧整体创作呈现出越来越注重描写当时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风土人情、礼仪民俗等的趋势,“较之其他宫廷剧,《甄嬛传》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有意识地在剧中注入礼仪、服饰、妆容、官品、香料、药材、中医等细节知识”[7]。《芈月传》亦是如此,该剧不仅用长达八分钟的片段展示了周制婚礼的传统,还展示了上巳节等古代节日的民风民俗、古代的饮食文化和中医文化,剧中详细地介绍了鹿肉、红枣汤、紫苏汤、汆飞龙肉等的烹饪方法以及传统中草药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后宫剧吸引观众的重要法宝,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走向从追求故事情节转向追求展示生活细节。长久以来,评论界往往以故事发展快、情节紧凑、重心突出为评判电视剧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以此为标准经常嘲笑韩剧故事发展慢、情节拖沓,殊不知韩剧这样做恰恰是符合电视剧的艺术特质的,“电视剧以家庭为单位与场合的播出与收看方式,决定了其故事情节的生活化与叙事的细节化”,“电视镜头必须追求‘瞬间效应’,讲究叙事的细节化”[8]。电视剧能细腻真切地展示生活的细节正是电视剧独特的艺术特质,也是电视剧这门艺术的优势所在,近年来后宫剧对生活细节的展示表明了国内电视剧创作者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

(三)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地展示中国美学

后宫剧要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电视剧面对韩剧、美剧等国外电视剧的冲击,必须坚守自己的民族性,并积极主动地展示中国美学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才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后宫剧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再现及其流淌的中国古典审美趣味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具有反复观赏性的根本原因。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在上文已经论述过,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后宫剧的美学品格。后宫剧注重对意象、意境的营构,着重表现中国古典审美趣味。《甄嬛传》“该剧镜头所追求的正是以幽静凝练取胜,以具有古典神韵的镜头语言取胜”[9]。《甄嬛传》第3集甄嬛进宫的场景是“鸿雁高飞”,第11集妃嫔聚会前转场的场景是“夕阳寒鸦”,这些具有古典美学神韵的镜头,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带给观众较高的审美享受。不仅在镜头语言上展示了古典美,在服装上、妆容上、器物上都展示出了高雅、端庄、大气的中国传统审美偏好。电视剧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高质量的电视剧必须是有气韵或者说是有意境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反复欣赏、回味无穷。

(四)追求成熟的艺术表现力

电视剧无论在叙事艺术还是在制作上都要有成熟的艺术表现力,这是电视剧品质精良的保证。成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指对戏剧情境(包括故事构架、叙事模式、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细节悬念等)的精心把握。《甄嬛传》在叙事方面非常成熟,比如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上,每一个主子都与丫鬟构成影子式的对照关系,每一个丫鬟的气质、性格都是与其主子相搭配的。甄嬛的两个丫鬟浣碧和流朱,浣碧心计深沉是甄嬛有心计、有谋略的一个对照,流朱伶牙俐齿、爱打抱不平是甄嬛口才好、本性善良的一个对照,她们两个人照出了甄嬛性格的两个方面。其他丫鬟与小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子关系,颂芝浮躁、刻薄是华妃情商低、作风强硬的写照,剪秋礼数周全中带着疏离和淡漠正是皇后表面宽厚大度内心对嫔妃充满敌视的写照……此外,《甄嬛传》视听语言的运用也非常成熟,《甄嬛传》第1集仅用一块倒下的茄子就成功地表现出皇后的失望和气馁,茄子是“死”的道具,把“死”的道具用“活”显示出了该剧成熟的艺术表现力。

综上所述,后宫剧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除了要遵循类型化生产的原则,还要尊重电视剧艺术的特性,电视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能仅仅注重编剧,表演、美术、布景、服装、化妆等多种艺术因素相配合才能制作出精良的电视剧;尊重电视剧细节化叙事的特性,注重表现生活细节,而不是以情节强弱作为评判电视剧好坏的标准。其次,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后宫剧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再现及其流淌的中国古典审美趣味是其吸引观众反复观看的根本原因。最后,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有成熟的艺术表现力,后宫剧当然也不例外,电视剧创作者需要积极在叙事艺术、视听艺术上进行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理查德·麦克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张隽隽.从近期的电影现象看一种类型的形成和命名[J].文艺研究,2014,(11).

[3]吕效平.论现代戏曲[J].戏剧艺术,2004,(1).

[4]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 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杨清健.析后宫戏的盛行与衰落[J].宿州学院学报,2015,(4).

[6]陈敏正.小主妆容参考国画[EB/OL].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2_04/21/14047212_0.shtml,2012-04-21.

[7]袁园.职场·民族·女性:从《甄嬛传》看新世纪的意识形态显影[J].南方文坛,2013,(5).

[8]张吕.电视艺术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刁生虎.宫廷剧的成功之作——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评析[J].创作与评论,2013,(2).

猜你喜欢

后宫艺术
缩宫素配合米索前列醇片在产后宫缩乏力减少产后出血的临床评价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男人为什么会渴望拥有后宫
爆笑街头艺术
中医护理干预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
《后宫·真烦传》专题之女帝家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