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变数”“定数”建构生成型语文课堂

2018-03-18陈刚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变数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陈刚

【摘 要】本文论述生成型语文课堂的构建,提出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错误中引导其进入深度探究;在学生思维混乱时引导其进行梳理整合;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抓住主干问题进行分析;高屋建瓴,促使学生将学习上升到探究学科意识的高度,这样才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生成型  教学策略  “变数”  “定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B-0120-02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变数”,不同的“变数”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课堂生成效果。这些不同的“变数”为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要通过观察课堂变化将课堂预设进行重新动态生成。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在探究“变数”的过程中追求到了“定数”,促使课堂生成向着更有效而深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从变化中寻求“定数”,促使教学更为高效。

一、错中求定,指导深度探究

不少学生由于思考不够深刻等原因,在回答问题时会答出错误的答案。教师不必直接对学生进行纠错,而应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变数”加以利用,让其产生生成价值。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错误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探索,这样就将“变数”转化为“定数”,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有学生将文章中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说成了比喻句。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教师单纯地告诉学生这是通感的用法,则学生印象不够深刻,也不能理解通感和比喻的差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促使学生感悟通感之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运用了通感和比喻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找出“歌声”和“荷花香气”之间的相通之处,并和比喻句进行比较。学生发现,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将抽象说具体,将深奥说通俗,但是通感并非如此。同时,比喻是为了唤醒读者的共鸣,而通感则是从作者的角度考虑,体现作者在特定情况下的独特感受。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深刻认識到了通感和比喻的区别,也体会到了作者为何要在此处运用通感。

利用错中求定的方法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错误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注意运用具有引导性的话语进行接话,避免用直接否定或者搁置和拖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促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要点。

二、乱中求定,学会梳理整合

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某问题时,不少学生都会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进而让互动讨论变得较为混乱。由于学生的插话,讨论的重点会发生偏移,学生关注的问题也会出现偏差。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不能直接打断学生的讨论,而应该用问题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考角度上,鼓励学生梳理整合自己提出的观点,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在展开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如何舒放自如地展开探究,始终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分析。

例如在学习《雨巷》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主题解读,说说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但是由于象征派诗歌具有主题的模糊性和手法的象征性等特点,因此给学生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同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同,对于这首诗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首抒发情感和爱意的诗歌,也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歌主要展现的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更有学生认为这是一首追求革命和进步的诗歌。针对学生讨论混乱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他们过度解读诗歌,教师提出:“大家将焦点放到形象的感受上吧,分析一下作者主要描写的是什么意象,从哪个意象分散开,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发现作者以“姑娘”为核心,联想到了“油纸伞、雨”等形象,都是展现“愁绪”的意象,如果围绕文字来分析,那么这首诗歌的主题就是展现在特定时间下惆怅、彷徨的心态。

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分析问题时,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是小组讨论的具体情况却是一个变数。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让探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放任不理,而应该时刻关心学生的探讨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探讨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三、化繁为简,抓住主干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也可能会提出很多杂乱的问题。面对学生所提出的无序问题,教师要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抓住其中的主干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有价值的深入探究。这样就控制住了课堂教学的“变数”,让其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形成“定数”。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学生围绕文章的内容提出了不少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展现自己对于秋天的喜爱之情吗?”也有学生提问:“能否将作者所追寻故都的秋的情感看成是一种爱国的情感呢?”又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针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整理出其中的关键点,探究本文的主题就是这些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整篇课文学习的关键。教师可以浓缩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进行分析,如“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秋士的概念,这是一类怎样的人,作者是否是这类人?”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把握住核心进行探究。

教师可以抓住和教学目标有关联的学生提问,让学生向着关键的方向思考,这样就能消去一些无序的问题,生成一个有利的问题,让学生能向着教学目标展开深刻探究。在学生围绕各种问题展开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抓住辩论中的焦点,让学生围绕其展开深刻探究。

四、高屋建瓴,升华学科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随机生成的,教师在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后,其生成的效果往往比较杂乱。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将对文章的思考上升到学科意识的高度。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和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一些总结性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究。这样就能在总结的同时起到延展的效果,让学生的收获更大。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后,学生了解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节展现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大致了解了这段文字在整篇小说中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这样表面化的解读,则学生很难提升学科意识,教师可以在总结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索。如可以提出问题:“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可以看到林黛玉是一个谨小慎微、十分细致的人,但是这样一个小心翼翼的人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悲剧的命运。大家尝试阅读《红楼梦》,说说林黛玉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作者创造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能让学生看到作者的女性观,深刻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生成“变数”的基础上进行有含义的总结,避免学生向着无效的方向进行课后生成,促使学生向着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样的教学产生了高屋建瓴的效果,能升华学生的学科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变数”的产生是必然的,教师不应该刻意地回避课堂生成的效果,而应该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将教学引入预先设定中,促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继军.例说课堂生成之“变数”和“定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2(1)

[2]倪方娇.难以预约的精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生成策略[J].课外阅读(中下),2012(10)

[3]郑清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误区及对策探讨[J].学周刊(下旬),2014(11)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变数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教育报刊编辑出版应关注的四个“变数”
我用新自然数观点证明费马方程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