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筋针法与肌筋膜松解

2018-03-18陈德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压痛针法痛点

陈德成

(美国纽约自然针灸健康中心,美国 纽约 曼哈顿 10016)

动筋针法是笔者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在近30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指病人针刺过程留针中,在医生指导下,身体带针进行各种不同的运动,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或负荷运动等,对治疗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类疾病,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1]。动筋针法有三大要点,靶点寻找、针刺技巧和运动方式[2]。动筋针法松解肌筋膜具有见效快、作用传导远、无不良反应和可重复等特点。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松解肌筋膜,调整筋膜链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概述

1.1 动筋针法的含义 动筋针法是针灸疗法之一。“动”指的是“运动”,包括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筋”表面意思指的是“经筋”或“筋膜”等,在现代医学中指的骨骼肌[3]。所谓“动筋”即是运动肌肉、筋膜、关节、韧带等运动系统。中国古代所用的名词与现代解剖学所用的术语不同,其实质是相通的。类似的还有“横络”“筋结”等,都是指病灶靶点,即压痛点或激痛点等[6]。

1.2 动筋针法三大步骤

1.2.1 靶点寻找 理论:根据三大理论来源,即薛立功教授的经筋理论、宣蛰人教授软组织疼痛理和美国Janet Graeme Travell博士的激痛点理论。原则:寻经检查,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理论,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治疗点。循着肌肉、肌腱(筋)和骨骼的间隙和边缘(即三间三边)寻找[6]。寻筋检查,根据中医经筋循行特点,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治疗点,确定横络、筋结等病灶的部位[7]。寻肌检查,根据现代医学解剖学理论。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治疗点,多为肌肉与骨骼的附着处,即一块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寻膜检查,根据肌筋膜理论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治疗点[8]。方法:靶点的寻找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切循式:指用食指或拇指尖,沿着某一经络切压,是寻找经筋和结筋病灶点的常用方法。滑按式:指用拇指滑动式按压,是宣蛰人教授压痛点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肌肉与骨骼附着处的靶点检查。平滑式:用指腹轻轻推滑。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钳捏式: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肱三头肌中的激痛点。弹拨式:便于找到深部的激痛点。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等。流程:首先让病人用一个手指指出身体最痛的部位或点,然后让病人做动态检测,找到引起疼痛的责任肌肉和相关肌肉群,之后再找到这些肌肉的起止点和激痛点,以及根据经络和经筋理论在病灶附近或远端找到相应的阿是穴。这样就可以确定治疗的靶点。

1.2.2 针刺技巧 采用普通针灸毫针,也可使用动筋针(是一种专利针,正在申请中)。浮刺,即皮下刺,一般多以粗针和长针为主,直刺则以细针和短针为多。进针点选择在靶点周围,以皮下刺为多用,也可采用斜刺或直刺,一个靶点的进针多少,可以是单针刺法或多针刺法,进针层次选择皮下浅筋膜层、深筋膜或骨膜,根据疾病类型和程度而定。以针刺后不影响病人运动为基准。

1.2.3 运动方式 患者带针做各种不同的运动,有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主要是指损伤部位或相关的责任肌肉的屈伸(伸展和收缩)运动,以及适当的动态拉伸运动等。其运动的关键是责任肌的屈伸、动态拉伸和抗阻运动。所有这些运动都以患者耐受疼痛为度。

2 肌筋膜紧张导致疾病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可说一种文明病,范围人群较广,人体的某个部位时常会出现紧绷、结节等,这表示肌肉已经受伤,这是一个危险的警示讯号, 说明将会导致肌肉组织或内脏的损伤和病变。 需要及时处理,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与肌纤维痛(fibromyalagia)不同,肌筋膜疼痛是区域性的,而肌纤维痛是全身多发性的疾病。肌筋膜一般分为三层:浅筋膜、深筋膜和肌内膜,不同肌筋膜有着不同层次之功能。整体来说肌筋膜为全身性连续的包裹器官、血管、神经、肌肉等,具有支持、稳固、营养、分隔等作用。在不同肌筋膜中有不同的感受器,如感觉受器、机械受器等,与相关的组织作复杂的联系。它所引起的疼痛造成机体功能障碍,并伴有自律神经兴奋的现象。

2.1 肌筋膜病特点 肌筋膜病一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肌电图上可发现局部收缩区活动较多。临床表现特定为疼痛和压痛。疼痛分为显性疼痛和隐性疼痛,压痛也分显性压痛点、隐性压痛点、附属压痛点和二度压痛点等。1)压痛点,即通常存在人体紧绷的肌束当中,受到压力刺激会产生局部抽痛,多发生在拮抗肌上。这些压痛点经过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疼痛,被激活后会一直存在,迫使肌肉避免痛楚而造成肌肉紧张和活动受限,逐渐变成持续性压痛点。2)筋膜痛,是指筋膜病变而引起的疼痛,肌膜痛与压痛点有相关性,一般称为传导痛(refer pain),每一块肌肉的传导痛都不相同,但同一个肌肉传导痛的位置会落在同一部位。传导痛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与压痛点成正比关系,而与肌肉的大小无关。

2.2 筋膜病产生的原因 1)跌打损伤:肌肉、韧带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基础,其末端肌肉附着骨骼处。肌肉和韧带带动骨骼、关节运动,是应力集中交汇的部位,因此极容易导致损伤。2)劳损损伤:局部肌肉反复损伤,当损伤愈合后,遗留疤痕或黏连,其疤痕组织可使局部血管数量减少或管径变小,发生局部微循环血流障碍,使其功能丧失。3)体位不当:长期姿势不当,病人不能耐受长时间的固定体位,包括长时间静坐,导致局部肌肉缺血,使其末梢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疼痛。4)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外界环境压力较大,引起某些肌肉生理性挛缩,长期反复肌痉挛引起肌肉缺血,无菌渗出,疤痕形成等,在肌筋膜微血管反应区周围出现致痛物质,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肌肉疼痛,发生肌筋膜病。

3 动筋针法松解肌筋膜

3.1 确定靶点 首先明确受累肌筋膜的部位,再通过病人主诉、动态检测,以及医生的触诊检查,找到针刺的治疗点,也就是靶点。靶点的寻找主要是凭借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在针灸经络理论、经筋理论、解剖知识和肌筋膜原理指导下,结合医生对疼痛的理解和临床经验,确定靶点就不难了。

3.2 正确进针 靶点确定之后,一般在靶点周围进针,浮刺、斜刺或直刺,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时间等因素而定。具体可以先采取辅助针法,再实施运动针法,按程序治疗。

3.3 适当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病人带针做无痛运动,如果病人带针运动有疼痛,说明针刺的层次有问题,或是运动的方式不对,以疼痛临界为度。

4 动筋针法松解肌筋膜的作用机理探讨

动筋针法的针刺部位一般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以刺激浅筋膜为主。从解剖学角度讲,筋膜系统分为浅筋膜、深筋膜、骨膜和内脏筋膜等,见图1(插页三)。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主要是肌筋膜链的改变,造成肌肉变短、变粗和变硬,从而导致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的缺失和失衡[16]。动筋针法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对靶点的刺激,松解局部筋膜,再通过运动,把这种松解作用通过筋膜链传导作用,影响深层筋膜,骨膜,乃至内脏筋膜等,即由筋膜链的传导作用恢复人体软组织和内脏结构的平衡。

总之,动筋针法通过直接刺激浅筋膜,因为浅筋膜通过疏松结缔组织与深筋膜链接,深筋膜包括肌外膜、肌内膜、肌束膜、肌间隔等形成一个筋膜网络,再通过筋膜网络传递到骨膜,乃至内脏筋膜,整个筋膜系统是贯穿人体的结缔组织网,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和骨骼等[17],当动筋针法刺激浅筋膜时,通过肌肉的带针运动,增加了针刺的刺激量,把这种刺激从浅筋膜传导到深筋膜,乃至骨膜,从而调整整体筋膜的机械张力,驱使筋膜、肌肉和骨骼结构的平衡,见图2(插页三),以达到止痛和恢复功能的目的。

5 小结

综上所述,动筋针法是针刺疗法的一种,以病人带针运动为临床特点,以经络学和经筋学为理论依据,以解剖学和运动学为实践指导,运用特殊针刺方法,以痛点、阿是穴、压痛点、激痛点和筋结病灶点等为治疗靶点。明确不同性质靶点之间的关系,理清其概念、解剖、病理和分布部位之不同,是找到靶点的基础,这不仅对动筋针法,而且对针灸、推拿等的靶向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动筋针法多是病人的主动运动,减少了病人的疼痛和副损伤,可快速松解肌筋膜,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据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压痛针法痛点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