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和谐氛围 预防校园欺凌

2018-03-17郭红萍

甘肃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典校园欺凌氛围

郭红萍

【关键词】 校园欺凌; 氛围;载体;经典;观察;合力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4—0035—01

欺凌是指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出现,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不和谐因素造成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绝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氛围

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温文尔雅的班主任,他的学生多数也会模仿他,举止文明有礼;如果是一位脾气暴躁的老师,他的学生中可能也会有人模仿他,遇到问题不能冷静处理,出现暴力倾向。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楷模。当学生违纪了,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解决,要分析问题的根源,耐心地引导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在班会课上,教师要引导、教育学生之间友好相处,遇到问题时不用拳头去解决。在班干部会议上,班主任也要对班干部进行培养,要求他们管理学生时方法要得当,语言要文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创新载体,培养良好品质

如今,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往往以教学成绩为主要指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以教学成绩为主要参考,致使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断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也是整个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对此,学校、班级要充分利用升降国旗、晨会、班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法制和安全教育。教师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导向,树立典型,明确指出不足,与学生一起制定本周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批评,自觉主动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行动准则,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学习经典,养成文明习惯

我国经典文化博大精深,如《三字经》《弟子规》都是学生行为规范的范本。《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告诉所有的人要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如此,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弟子规》中“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告诉我们如果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担忧;如果品德有了污点,会让父母感到羞耻。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多么重要。所以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文化,鼓励学生背诵经典,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当学生熟读这些经典,并内化为一种品德修养时,欺凌和被欺凌事件便会消失殆尽。

四、勤于观察,化解不良情绪

班主任要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有不好的苗头,一定要正确引导,防患于未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学生一旦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再想纠正就会事倍功半。教师观察学生有许多途径,可以是在课间或课后细致地观察,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去分析,还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去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思想出了问题,教师通过他们上课的状态、做作业的情况、课间的表现就会有所察觉,此时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正确引导,帮学生解决问题,把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

五、形成合力,杜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中所涉及欺凌和被欺凌者不良的个性特征,终究可以从家庭中找到源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欺凌者的攻击性、冲动性、缺乏同情心以及对欺凌行为的合理化能力;被欺凌者不安全感、焦虑、低自尊、不成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在儿童身上的烙印。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可归结于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情感温暖和关爱的缺失,家庭对儿童基本生存技能的忽视,造成儿童个性方面发展不健全。对此,教师除了要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與学生谈心,鼓励其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外,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方法,争取让学生健康成长。

杜绝校园欺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方法,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GS[2017]GHB1480)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经典校园欺凌氛围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