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穗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2018-03-17蒲相均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全蚀褐色基部

蒲相均

(四川省南部县宏观乡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南部 637311)

小麦花期结束,陆续进入灌浆期以后,穗部疾病开始增多,最典型的就是“白穗”和“黑穗”现象,“黑白穗”常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品质劣化,有时还潜藏对人畜有毒的菌素。笔者根据植物保护工作实际并结合相关资料,将导致小麦“黑白穗”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简要概括,方便农民朋友辨认及其提早防治,以减少损失。

1 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常见为腥黑穗病,病症主要表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病粒较正常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破裂散出含有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腥黑穗病严重者可导致绝收,并导致土壤带菌、空气漂浮孢粉子。

2 小麦“白穗”病

小麦灌浆期的“白穗”现象,主要病害常有赤霉病、全蚀病、纹枯病、茎基腐和根腐等,这些不同病害都有白穗的表观症状。

2.1 小麦赤霉病

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整株拔起后,茎秆和根部多没有异常,只是穗子白穗或穗子的一部分呈白色。严重时,穗部以下1~3节的叶鞘及节部,出现淡褐色病斑,有时也呈粉红色。

2.2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苗期受到镰刀菌侵染后,幼苗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褐,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死亡,拔节抽穗期感病植株茎基部变为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可见红色霉层,成熟期严重病株产生枯死白穗,籽粒秕瘦甚至无籽,对产量造成极大影响。小麦茎基腐病与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早期症状相似。整株拔起时感觉很省劲,大多不能连同根系一起拔起,而多是从茎秆基部断掉;茎秆基部呈黑褐色,细看茎节处有可见红色霉层。

2.3 小麦全蚀病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一般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枯死。拔节期生长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一般能够连根拔起,茎秆完好,根部一二节间呈明显的“黑油漆”状,常称之为“黑脚病”。另外,小麦全蚀病发生是呈片死亡,不是零散分布。

2.4 小麦纹枯病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呈现芽鞘褐变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三四叶期,初期仅第1叶鞘上出现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抽穗后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因小麦纹枯病出现的白穗能连根拔起或严重时从茎秆病斑部断裂,但看基部1~2节与其它病害明显不同是有云纹状斑,斑的大小或与黄豆粒相差不多或更大些,边缘呈褐色,严重时,茎秆呈斑状花秆。

2.5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穗部发病,一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但胚尖或全胚发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外,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这类种子叫“花斑粒”。在小麦抽穗后,病穗开始发病时有水浸状斑,后变褐色或“白穗”。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却感觉根系不繁茂;根部受害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斑多为条斑状,另外叶片也有病斑,这是根腐病区别于赤霉病、茎基腐病、全蚀病和纹枯病的重要依据。

3 防治

(1) 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目前小麦基因组发展迅速,采用分子聚合筛选多抗品种成为可能,向当地的小麦育种单位或种子企业咨询相关抗病品种。

(2) 药剂防治,针对“黑穗”和“白穗”病的不同病因,向当地植保部门咨询相关药剂防治。

(3) 减少病原菌,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同时,加强检疫,在种子调运过程中,认真做好检验工作,严防病菌带入。

(4) 合理倒茬轮作,采用小麦与油菜、豆科、马铃薯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适时早播、浅播,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

猜你喜欢

全蚀褐色基部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你的手充满时辰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Red Panda小熊猫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