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桃树主要真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2018-03-15付丽曲健禄杨晓宏范昆

落叶果树 2018年2期
关键词:疮痂黑斑病分生孢子

付丽,曲健禄,杨晓宏,范昆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2.泰安市农业局)

桃原产于中国,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均被广泛种植。中国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种植桃树,其中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江苏和陕西等地的经济栽培较多。桃是山东省第二大水果树种,各地广泛种植,是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1]。据统计,2013年山东省桃面积10.4万hm2,产量246.5万t,产量和面积都是全国第一[2]。近年来,桃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生产能力稳步提高[3]。但是,受种苗引进、栽培管理技术滞后和树龄老化等因素的影响,桃树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桃树疮痂病、褐腐病、炭疽病、黑斑病等病害危害显著,严重时树体死亡,已成为制约桃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较严重的病害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根霉软腐、白粉病,其危害及防控手段已做详细论述[4],笔者现对前4种重要的桃树真菌病害的病原、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进行介绍。

1 桃树疮痂病

1.1 病原及危害症状

桃树疮痂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黑星孢属嗜果枝孢菌(Cladosporiumcarpophilum),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真菌[5]。又称黑星病、黑点病,主要危害果实,也侵染叶片和新梢。果实发病多在果实肩部,病菌扩展局限于表层,不深入果肉。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直径2~3mm。表面长有黑色霉状物,严重发生时病斑聚合成片,病斑处果皮停止生长发育,但果肉仍可继续生长膨大,因此病果常发生“生长性”的龟裂现象,此种裂果较桃细菌性穿孔病造成的裂果浅,一般不引起烂果(图1)。

图1 桃果实疮痂病发病症状

枝梢受害,最初表面产生紫褐色长圆形斑点,后期变为黑褐色,稍隆起,并在病斑处产生流胶现象。翌年春季,病斑变灰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

病斑只限于枝梢表层,不深入内部(图2)。

图2 桃树嫩枝疮痂病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暗绿色病斑,叶正面与之对应的病斑处亦为暗绿色,最后变为紫红色,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病斑较小,很少超过6mm。在中脉上则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可引起落叶。

1.2 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疮痂病菌以菌丝在枝条的病部和芽鳞片中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角质层侵入寄主,潜育期长是此病特点之一。果实发病后产生的病菌又可以侵染无病的果实,晚熟桃可发生再侵染。在北方桃产区,果实发病时期从6月开始,7~8月发病最重。此外,前一年夏季的降雨量与第2年的病害发生存在着密切关系,发生疮痂病的桃园,若7~8月降雨量较大,则翌年此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地势低洼或栽植过密而较郁闭的桃园,果园湿度大,空气不流通,病害发生较重。因病菌侵入寄主后,潜伏期较长,故田间表现为早熟品种发病轻,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较重。发生疮痂病的桃园平均病果率20%~25%,重者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果品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疮痂病的防治根据发病时期,5月中下旬开始用药,交替使用250g/L戊唑醇(越库)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4000倍液或50%吡唑醚菌酯(凯润)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护,10~15天用药1次,相同药剂施药次数控制在2~3次,直到果实收获期。

2 桃树褐腐病

2.1 病原及危害症状

引起桃褐腐病的病菌有3个种,均属于子囊菌亚门链核盘菌属(Monilinia)的真菌,分别为果生核盘菌(M.fructicola)、桃褐腐核盘菌(M.laxa)、果产核盘菌(M.fructigena)。3种褐腐病菌常见的都是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属(Monilia)真菌[6]。又称菌核病、果腐病,主要危害果实,引起果腐。果实被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病斑,果肉随之变褐软腐,以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霉丛,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图3)。田间发病较多的果园,果实贮藏期发病快,危害重,果实腐烂率可达90%,失去经济价值。

图3桃果实褐腐病发病症状

2.2 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褐腐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上及落地的僵果内或枝梢的溃疡斑部越冬,可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悬挂在树上或落于地面的僵果,翌年春季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果实,也可直接从柱头、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果柄和枝梢。低温、潮湿、多雨的环境条件,病果、病花表面会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果实成熟期温暖且多雨多雾,易引起果实腐烂。病虫伤、冰雹伤、裂果等果实表面伤口多,会加重该病发生。树势衰弱、管理不善和地势低洼或枝叶生长过于茂密、通风透光性较差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实贮运过程中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不同桃树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以成熟后质地细嫩、多汁、味甜、皮薄的品种较易感病;表皮角质层厚、成熟后组织坚硬的品种抗病力较强。褐腐病菌还可以侵染其他核果类及仁果类果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褐腐病的防治从花后7~10天左右开始,控制果园初侵染源,建议使用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250g/L戊唑醇1500倍液、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百泰)1000~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800~1000倍液进行保护,15天左右用药1次,每种药剂使用2~3次。

3 桃树炭疽病

3.1 病原及危害症状

桃树炭疽病病原为炭疽菌(Colletrichum),常见种有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7]。病原菌主要危害果实,果实发病初期为浅褐色水渍状斑,逐渐扩展为红褐色凹陷斑,上有同心环状皱缩纹,病斑继续扩大后病果脱落(图4)。环境潮湿时,病部长出桔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呈轮纹状排列,为再循环的侵染源。

桃炭疽病侵染枝干初期表现为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大、蔓延,形成长椭圆形病斑,病斑周围有一水渍状圈。病斑上具同心椭圆轮纹,凹陷,最后包围整个枝干的皮层,呈淡褐色,皮层干枯,并伴有流胶现象。有时数个病斑串连,形成段状病斑或枯斑。

被害桃苗的茎、小枝、叶逐渐枯萎、死亡。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病部产生桔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其他症状与桃树枝干上的相似。未木质化的桃苗被危害症状与木质化桃苗的症状相同,但受害后从病斑处折断,造成桃苗倒伏。

图4 桃树炭疽病果实病害初期症状

3.2 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炭疽病原菌主要在桃树病枯枝和僵果上越冬。早春,菌丝体在结果枝病斑处扩展,当病斑环绕枝干一周后,枝梢枯死。3月中下旬开花前后,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菌丝体在病枯枝、病斑处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引起花腐,继而侵染幼果,4月上中旬幼果感病后陆续脱落或成为僵果。新梢被侵染后,梢末端弯曲,叶片下垂,沿主叶脉正面卷成筒状。幼果发育阶段,遇高温雷雨天气时,往往1~2天后即暴发,出现炭疽病果,严重的有70%以上幼果受害。果实成熟期间,露水大、温湿度高、通风透气不良或树势弱、栽植密度高的桃园,桃炭疽病发生严重。桃炭疽病原来只在早、中熟桃品种上发生,以后扩展到晚熟品种上,局部地区全年用药次数从往年的3~4次增加到8~10次,病情还难以控制,损失严重。

炭疽病的防治从幼果期开始,大约为5月中下旬,建议使用45%咪鲜胺1500倍液、250g/L戊唑醇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4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80%多菌灵8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15天左右用药1次,直至收获期,每种药剂使用2~3次。

4 桃树黑斑病

4.1 病原及危害症状

桃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alternata),是果树病害中的常见病原菌,寄主广泛,可引起苹果、梨、杏、李等多种经济林作物的果实病害,枯枝、落叶、病果、僵果都会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危害桃树的主要部位是果实桃尖[8]。发病时果尖比正常的高而宽,开始呈乳头状,接着产生稀疏红点,形成红尖,下部有黄色晕圈。红色密度逐渐增大,形成红斑。桃尖组织坏死后,形成褐色病斑,并有不明显轮纹,其上很快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采收前病斑最大可扩展到5~6cm(图5)。1995年,中国河北省首次报道了该病害的发生,曾在河北省深州市和辛集市发生和流行严重,降低了蜜桃的产量和品质[9]。

图5 桃果实黑斑病发病症状

4.2 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该病原菌以菌丝在受害叶、枝条或芽鳞片中越冬,到第2年春季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其后进行多次再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期:第一高峰期从夏至节令后1个月,孢子量迅速增加,此时果实并未开始膨大,病原菌潜伏在枝条上。第二高峰期在秋分节令前后,桃果实进入二次膨大期,此时果实生长快,易感病。果实侵染后一般7月开始发病,引起黑斑病,造成果园减产或贮运过程中腐烂。

桃树黑斑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果实膨大期,10%苯醚甲环唑(世高)4000倍液、250克/升戊唑醇1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均可对桃黑斑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 刘伟, 张安宁, 李桂祥, 等.山东省桃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 88-91.

[2] 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3] 孙玉刚, 高文胜, 李芳东, 等. 山东省桃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 3: 119-123.

[4] 付丽, 范昆, 孙鹏, 等. 山东省桃树主要病害种类及其防治对策[J]. 落叶果树, 2017, 49(4): 45-47.

[5] 李晓军, 王涛, 翟浩, 等. 不同种类杀菌剂防治桃疮痂病试验[J]. 中国果树, 2013, 5: 52-54.

[6] 闫大琦. 果树褐腐病菌Monilinia yunnanensis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7] 刘勇, 何华平, 龚林忠, 等. 桃炭疽病病原鉴定及木醋液防治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24): 6002-6005.

[8] 霍鹏升. 桃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6.

[9] 张志铭,王江柱,李玉琴. 深州蜜桃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的研究发生情况、症状和病原鉴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8(4): 49-52.

猜你喜欢

疮痂黑斑病分生孢子
鸡 妈 妈
月季黑斑病春夏季消长规律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
马铃薯疮痂病主要病原菌及防治药剂筛选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与防控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美国:佛州柑桔种植者面临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