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电影《午夜巴黎》中的跨层现象

2018-03-14刘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叙述穿越巴黎

刘源

摘 要:电影《午夜巴黎》描绘了主人公在现实和两个过去时间段的穿越,自己融入了20世纪初大文豪的圈子,运用现实与过去的不断切换,使得主次叙述层的交织相互跨越、彼此影响,体现的是叙述中的跨层现象,理清电影中的叙述层次,并分析各个叙述层次之间的跨层现象,可以看清浪漫情节背后的人文关怀,即对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巴黎 叙述 穿越 跨层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执导的电影《午夜巴黎》是一部以2010年的巴黎城市为背景,回荡着法国音乐的浪漫剧。具有浪漫情调的城市氛围配着优雅的歌声也为故事的浪漫奠定了基调。故事讲述了一个热爱写小说的好莱坞电影编剧吉尔在午夜的巴黎街头,坐上了“时光机车”,来到了大文豪聚集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很惊喜,然而第二天回到现实中,他的未婚妻一家却以为他精神错乱。经过几次“穿越”之后,他遇见心爱的阿德里亚娜,并在一次午夜邂逅中一起“穿越”到了20年代,然而情人鐘情于20年代的复古情调,想留在那个时代,而吉尔却更喜欢60年代的巴黎,还有现实中的未婚妻,他想回去,因此,两人分手了。吉尔就像做了几场梦,然而梦醒并不是一切如故,由于“梦中”人提醒,得知未婚妻出轨,也导致二人的分手;一切都变了,吉尔也终于实现了可以留在巴黎的梦想了。

一、电影中的叙述分层

电影中为了讲述一个故事,往往需要在各个叙述层次之间穿梭,来回的次数多了就容易使观众迷惑了,因此,首先要把叙述层次划分清楚,这也是导演需要做的。赵毅衡先生关于叙述分层曾经做出过定义:上一叙述层次的任务是为下一层次提供叙述者或叙述框架。上一叙述层次的某个人物成为下一叙述层次的叙述者,或是高叙述层次的某个情节,成为产生低叙述层次的叙述行为,为低叙述层次一个叙述框架。①即层次是依此划分的,一个高层次叙述分离出低一级的层次。比如说,在一个电影的开始会播放序幕,介绍主演、导演等情况,这就是逐渐把观众由现实带到电影的叙述中,当电影名字出现时,就正式进入电影的叙述中了。“演示需要一个明确的叙述框架作为区隔指示符号,说明此后发生的一切,都已经进入了文本,成为被叙述的故事的一部分”,这就是“框架区隔”②,类似的有多,运动会上的发令枪、唱歌的音乐,等等。那么叙述分层之间也会有一些提示或意象的出现,来作为层次的界限,《午夜巴黎》中主人公的穿越都是从复古的汽车为区隔的,第一次是由一辆法国老爷车把主人公带到19世纪80年代的,再一层次的穿越是由一辆古老的马车为媒介。那么,叙述层次如何来确定呢?先确定一个层次为主叙述,那么向这个主叙述层次提供叙述框架——人格的,可以成为超叙述层次,由主叙述层次提供叙述者的就是次叙述层次。③

(一)影片中的穿越现象

电影《午夜巴黎》中的分层比较明显,根据时间来说,可以分为当前时代,第一次穿越到的20世纪20年代和第二次穿越到的19世纪80年代。由于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矛盾是发生在现实时代,因此,我们将电影描述的当前时代作为主叙述层,20世纪20年代为次叙述层,19世纪80年代作为次次叙述层。如果细数的话,电影中共有七次穿越,只有一次是到19世纪80年代的。吉尔和他的未婚妻伊内兹在巴黎旅游,在和伊内兹父母出差巴黎的聚餐中,偶遇了来巴黎讲学的伊内兹的老同学和其妻子,相约第二天去凡尔赛玩。然而吉尔不想被人扰乱自己的计划,并不喜欢和他们结伴同行,结果第二天他玩得并不开心;晚宴后,拒绝了和他们一起去跳舞,独自一人徘徊在巴黎街头,也由此揭开了穿越的序幕。当吉尔晚上沉醉于他的文学梦时,大多时候伊内兹是和老同学保罗一起玩的。

在整部电影中,吉尔的小说可以说是贯穿始末的主线。在现实中,吉尔的小说或是他的梦想,是他和未婚妻矛盾的导火线,他因喜欢小说,想在文学气息浓厚的巴黎居住,而未婚妻想留在美国,并不断劝他放弃作家梦想、专注他的编剧职业。在穿越到大文豪中后,他的小说更是引领他走向那些文豪的关键因素。

吉尔坐在路边台阶上休息,这时一辆老式标致老爷车驶来,并突然停在他眼前,车上下来一个年轻人热情邀请吉尔上车,惊讶的吉尔打量着这辆古旧的汽车,最后还是上车了,他们来到法国幻想派艺术家让·考克托的晚会上,在这里结识了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夫妇,后来又一起去了夜店,最后来到一个酒吧。这个过程中都伴随着那个时代的音乐,这也正是吉尔非常喜欢听的音乐。在酒吧他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大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海明威答应把他的小说推荐给葛楚达·斯坦因看看,当吉尔回去拿稿子,走出酒吧的时候,结束了这次穿越。

电影中现实中的事情和穿越后的事情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就好像是在一个时代内。第二天晚上,他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手稿和未婚妻一起去,但是伊内兹根本就不相信这些,她等不及就先回去了。午夜的钟声响起,老爷车如约而至,这次是海明威在车上,他见到了评论家斯坦因、著名画家毕加索和他的情人——美丽的阿德里亚娜。巧的是,阿德里亚娜听了他小说的开头几句便表示被迷住了,而吉尔也被眼前这位美丽动人的时装艺术家迷住了。

第三次穿越,是去拜访葛楚达·斯坦因。葛楚达正在读吉尔的作品,便推荐吉尔去一个舞会,在这里他再次遇见了阿德里亚娜和菲茨杰拉德夫妇,他与阿德里亚娜在午夜的塞纳河畔漫步,当她得知吉尔已经订婚了,便黯然离去;这时他又碰见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大艺术家,吉尔告诉他们自己来自于未来的时代,但是这些大家对此不感到意外,果然是超现实主义的大师。

第四次不同的是,他岳父请了一个私人侦探跟踪吉尔。伴随着午夜钟声,和老爷车一起来的是T.S.艾略特,斯坦因高度评价了他的小说,并且鼓励他要自信,但是阿德里亚娜和海明威一起去了非洲,令吉尔很不快。

白天的时候,吉尔会去逛路边的音像、书报摊,他淘到一本日记,并让布吕尼饰演的巴黎博物馆讲解员给他翻译。日记是以阿德里亚娜的口吻写的,写到她对巴黎的情有独钟、她的情史,意外的是她还写到她与吉尔面对面坐在马克西姆酒吧,而且吉尔送给她一对耳环,然后他们享受情人间的浪漫缠绵。吉尔想偷未婚妻的耳环未遂,还吵了一番,差点被识破,只能自己去买了。

晚上吉尔坐上老爷车开始了第五次的穿越,但这次不是他自己,私家侦探也驾车跟踪他。吉尔让葛楚达帮他修改作品,得知阿德里亚娜回来了,在一个标本博物馆,并且恢复了单身。在午夜的道路上,好像有剧本似的,吉尔吻了她,并且送了她耳环,向她表露心声。

正在阿德里亚娜戴上耳环的时候,传来了一阵哒哒的马蹄声,一辆马车向他们驶来,车上的人下来邀请他们上车,并把他们带到了马克西姆酒吧,19世纪90年代的巴黎,这是第六次穿越。她深深爱上了这个时代的气息,阿德里亚娜称其为“美好的时代”,她想留在这个时代,但是吉尔认为20世纪20年代才是他的“黄金时代”,他们发生了分歧,因此分手了。

吉尔回到了20世纪20年代,而情人却留在了19世纪90年代。这是第七次穿越,葛楚达认为他的作品走上了正轨,但是她说海明威指出了一个问题,在小说中,男主人公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未婚妻出轨那个“掉书袋”,吉尔被一语惊醒。他质问伊内兹,在争吵后,她终于承认自己出轨,吉尔选择留在巴黎,兩人就此闹翻。只是跟踪吉尔的私家侦探却没能再回到现实中去了,他好像闯进了18世纪八九十年代;严格来说,这也是一个分层。

午夜的巴黎,钟声又响起,而此时吉尔却只能独自漫步在现实中的桥上,偶遇卖唱片的姑娘,他们一起在午夜雨中的巴黎漫步。也许吉尔找到了一个与自己有相同志趣的人。

伴随着吉尔小说的是吉尔的“巴黎梦”,而伴随他的“巴黎梦”的有三个女人,未婚妻伊内兹不愿留在巴黎,吉尔爱上了痴迷巴黎的20世纪20年代的阿德里亚娜,但是她却钟情于19世纪90年代“黄金时代”的巴黎;最后,吉尔在现实中邂逅卖唱片的女孩,他们共同喜欢的是当下的巴黎。

(二)选择在当下

电影中体现了一种追求复古的情怀,男主人公在现实和过去三个阶段中不断往返地穿越,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选择要留在过去,因为他是乐意生活在当下的巴黎的。他钟情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文化圈子,像是借用那时候文学气息,来使自己现在的小说更有说服力;写小说不是他的专业,如果加上面对面地与自己崇拜的文豪交流,体现在他的作品里,那一定会加分不少。然而,追求复古情怀是为了克服现实中的精神空虚,在虚幻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吉尔很想证明自己,来回应未婚妻的质疑,因此他肯定是要回归到现实中的。如果说与伊内兹回到美国生活是未来的话,吉尔与卖唱片的女孩的邂逅就是当下,无论虚幻的过去还是缥缈的未来,我们能抓住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当下。

二、电影中的跨层现象

如果分层的文本有相当大的类似性,这种分层就经常被称为“嵌套”叙述。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每个分层都是围绕着吉尔的小说、他遇到的文豪和他的“巴黎梦”展开,因此每一个分层都具有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使得他的每次“穿越”都具有连贯性,观众能够很自然地接受。这个电影中的分层就是层层嵌套,当下的巴黎套着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遇到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又从20世纪20年代自然过渡到19世纪90年代,遇到此时的艺术家,但是每个层次划分并不是很“规矩”,往往出现相互“侵犯”的现象,即主人公会以自己的“先见之明”去影响或评价当下时代的现象。这就出现了叙述的“跨层”。

热奈特认为跨层是“通过嵌入叙事跨越界线的一种故意违规行为”④,赵毅衡认为,跨层是对叙述边界的破坏,意味着叙述世界的空间—时间同时被打破。⑤

跨层是导演有意为之的,跨层只不过是像平时讲故事一样,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在从前、现在和未来的时段里不断穿梭。

(一)上侵下

简单来说,即主人公利用主叙述层的先验经验对次叙述层发生影响,在这部电影中体现较多,比如:吉尔看见老爷车,知道它是古老名贵的车;见到众多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对他们的作品或生平都略知一二,而且有些知识是目前他们还没有经历的——他知道菲茨杰拉德钟情于自己的妻子泽尔达,因此劝她没有必要轻生、伤心。类似的还有阿德里亚娜对19世纪90年代艺术家的了解。

(二)下侵上

指的是次叙述层的经验反过来指导主叙述层的活动,体现的是预知功能。影片中最明显的是吉尔和伊内兹、“掉书袋”一行参观画展时,吉尔对毕加索的一幅画的先验见解,成功地“击败”了“掉书袋”保罗的观点,令所有人一头雾水。事实上他的见解来自于他的“在场”,因为在次叙述层里,他亲眼见到并听到葛楚达对此画的评价,这时吉尔就自信地纠正了保罗的看法。在影片快结尾时,葛楚达转述海明威的话,指出了现实中伊内兹已经出轨,吉尔恍然大悟。这都是很明显的“下侵上”的现象。

(三)回旋跨层

电影中最明显的跨层现象是,吉尔在货摊中,淘到一本日记,日记中写道:“我(阿德里亚娜)爱上了一个美国作家,叫吉尔,他送了我一对耳环,然后我们接吻。”读日记是发生在主叙述层,即现在,但是日记里记录的是次叙述层未来必将发生的事,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次叙述层还没有发生,也就是说吉尔从现实中预知了次叙述层中要发生的事,他得益于次叙述层,受影响的是主叙述层和次叙述层,因为他是在现实中弄到耳环,并在午夜穿越回去送给情人的。这里经历了主叙述层—次叙述层—主叙述层—次叙述层的回旋跨层。这就是被霍夫斯塔德所称的“怪圈”,其特点是“跨层而循环”,赵毅衡称之为“回旋跨层”。如果下一叙述卷入上一叙述如何设立下一叙述的行为,就发生了怪圈叙述,即回旋跨层:下一层叙述不仅被生成,而且回到自身生成的原点,再次生成自身。⑥这个“怪圈”怪在描述叙述文本如何描写自身、如何讲述自身产生的过程,即吉尔如何送耳环的经历。这样的叙述层次使得电影的层次感强烈、逻辑联系紧凑,同时又不会显得混乱。

三、结语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用想象圆了一个作家的梦想,只能用现实与想象间的穿越来实现。

主次叙述层之间的相互侵犯,体现了叙述分层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跨层现象在虚构文本中的普遍性。电影中复杂而普遍的跨层,不仅是电影本身叙述的需要,展现了一种浪漫,更在深层体现了人追求艺术自由并且勇于为此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受世俗的牵绊。

吉尔从主叙述层看次叙述层,是一个带有先验知识的参与者的身份,是对此在世界的认识;而如果他从次叙述层看主叙述层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他跳出了狭小的圈子,置身事外看自己,便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只有找到能让自己踏实的地方才是应该选择的。这种跨层也使得电影具有一定的科幻性,把三个甚至更多平行的不可能有交集的世界,反复转换,互相影响。

①②③④⑤⑥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4页,第45页,第266页,第276页,第276页,第285页。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叙述穿越巴黎
巴黎之爱
巴黎的每一个Moment都值得盛装
圣诞“穿越”回童话小镇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拯救乳房》对创伤性体验与创伤后成长的书写
征战巴黎之路
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