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业水平考试优化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控

2018-03-14吴晓进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中职学校

【摘 要】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控主体单一,课程标准体系不健全,教学实施过程欠规范,评价指标手段不完善。为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管控,建议用好学业水平考试数据,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研究,规范课堂教学常态化管理;优化学业水平考试题库,提升教学质量管控的效度;创新学业水平考试机制,实践多维立体化质量管控。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5-6009(2018)12-0034-04

【作者简介】吴晓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江苏南通,226011)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中职数学教研。

从2012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开始,江苏省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研究和实践工作。作为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落地的第一个项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职学考”)已成为我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评价制度、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管控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质量管控主体单一

广大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监管人、出资人、所有人都是地方政府,政府的质量管控往往以评估验收和查看材料为主,使得学校内部的监控整改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多数学校建立的二级管理机制使得统一的质量管控操作难度较大。同时,管控主体单一,也削弱了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在职业学校办学中应当发挥的参与作用,在一线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师也因为被动迎接各类督导检查而缺失话语权。[1]

(二)课程标准体系不健全

课程标准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及政策保障。截至2017年8月,中职321个专业已制定出台了230个专业教学标准、9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9门中职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以及部分顶岗实习、仪器装备标准规范,但专业覆盖面和体系完善程度仍需要加强。[2]尤其是一些中职学校自行开发的专业课程标准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大、开发水平不高、时效性差等不足。

(三)教学实施过程欠规范

尽管目前“课程标准”已经替代了教学大纲,但对日常中职教学实践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现实中不乏随意删减课程、压缩学时等现象,非标课程、无标教学、有标不依的问题相当普遍,不少学校不能严格依据专业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的选择、编写以及日常教学与管理,有些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依标教学的意识缺乏,“教什么”“怎么教”全凭感觉和经验,教学内容和形式跟不上时代要求,自觉提高教学实施能力的动力不足。

(四)评价指标手段不完善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先公共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技能课,最后专业实践。学习内容以陈述性的理论知识为主,容易出现学生学完一门课、完成一份试卷、取得了一个分数,但动手能力还是不强、理论水平也不高的情况。技能教学往往以考证为目标,理论考试以大多数学生的及格走过场,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评价比较存在随意性和功利性,评价手段、方式单一,缺乏客观性和导向性。

二、中职学考对于教学质量管控的价值分析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单纯看就业率、升学率、技能大赛金牌数以及学生考工考级的通过率。学校教学质量是指由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全体学生素质变化的结果,涉及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技能提升与创新意识、就业能力与终身发展等方面。[3]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行业企业等都应当成为教学质量管控的主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2015年秋季学期起,教学标准落地、教学标准体系建构完善成为《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以衡量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达成程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在经过先行试点、组建学业水平考试学科(专业)研究组并开展相关标准研制和题库建设工作之后,2016年,江苏中职学考全面展开。2017年的参考人数更是突破10.4万,全省13个市共设185个笔试考点、10575个场次,186个机考考点、2476个场次。除常规的笔试和机考外,新增专业技能考试有118个考点、390个场次统一使用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进行。[4]中职学考对于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控的价值具体表现在:

(一)有利于完善课程标准体系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标准,也是考试标准。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进程。2013―2015年,江苏省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要求,先后编制完成了62个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和44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落实国家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4年起,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江苏省先后完成了中职243门、五年制高职520门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工作,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专业、重点专业大多完成了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惠及90%以上的在校学生。2016年又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技能教学标准的编制工作,第一批有38个专业类别。[5]这些文件不仅是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开发的依据,也是学校滚动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规范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行为的依据,有利于学校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有助于强化落实课程教学内容

中职学考大纲的制定充分关注到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并进行了相应的质和量的描述,使之成为考试命题与评价的最重要的参照。[6]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说明构成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涉及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主要思想方法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方法运用的情况,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使得广大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能够更加清楚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有的放矢,因为学习的目标要求明确,学习的结果可期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更容易被激发。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

为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和考试大纲,研究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促进学生学业水平达标,形成可持续性发展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中职学考理论考试大规模使用题库进行试题命制,考试前按既定规则随机抽取考题进行组卷,抽取到的考题3年内不再重复使用。这种区别于过去“经验式命题”的做法,也能倒逼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深入挖掘课程中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关的因素,更加关注知识基础,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关注学生基础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有助于保障人才培養质量

中职学考所有的考试科目都制订了考试大纲和模拟题(卷)库,试题基本是从题(卷)库中抽取的。采用计算机线上考试模式的科目,在局域网环境下保证每一场考试中每一位考生的试题均从题库中按既定规则随机抽取生成,学生考试完成确认提交后,系统即自动评分。这种更为客观的考试形式,可以让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着力点,增强学习信心,做到平时踏踏实实学、认认真真练、动手动脑悟,切实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三、以中职学考优化教学质量管控的建议

(一)用好中职学考数据,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江苏中职学校办学形式丰富多元:一是专业开设门类多,共设有18个专业大类近200个不同专业;二是学制种类多,既有面向就业的三年制中专教育、面向升学的综合高中,又有五年制高职,还有“3+3”“3+4”“5+2”等中高职及本科衔接项目。在推行中职学考之前,除了对口单招,全省并没有基于考试的统一教学质量评估,各地各校各自为政,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力度不一,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学质量严重不平衡。

《省教育厅关于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苏教职﹝2016﹞25号)要求,“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及职教教研机构要按年度对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撰写年度分析报告。……及时向职业学校反馈教学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2018年,我省即将全面铺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职教教研机构要督促各校在质量监控诊断要素中用好学考数据,准确把握本校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所在区间,诊断发现问题,即知即改,做到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滚动修订和严格执行。

(二)统筹中职学考科目,规范课堂教学常态化管理

借全省实施中职学考之机,各地各校应进一步加大对课程标准、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的学习研究,以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经验交流、送教(研)到校等形式,整体提高教师对课程教学标准和学考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提升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本身存在的学习基础差异,在吃透标准及考纲的基础上,要根据学情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实施课程资源的再开发,探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要把理论基础知识讲全讲透,基本操作规范弄懂练熟,又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和具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既重视最终的考试结果,更注重常态化的教学管理,强化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开展经常性教学巡视、检查、督导和评估。

例如,对广大就业班学生,英语、数学等课程可以实行走班制,实施分层教学,以缓解教学内容与难度控制难以把握的困难,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更适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教学中确有极少数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不如小学高年级的一般学生,要使该类学生仅用两年半的学习就通过中职学考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明确学业水平考试结果运用的基础上,应加强学考科目的统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定的学考科目,并制定特殊的政策,为那些特殊学生(智障、低能、残疾和有严重疾病等)开辟绿色通道。[7]

(三)完善中职学考题库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管控的效度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江苏中职学考题(卷)库建设进展明显,目前入库101门课程,试题总量达到10.3万道,平均每门课程有1000道左右试题,基本涵盖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考试大纲确定的教学内容所涉知识点全覆盖,有些重要知识点在多个试题中重复出现。2017年重新审核修订了所有的机考题库,满足了全省147个专业中职学生同时参考的需求。但是,公开发布的题库仍存在错、漏或者表述欠严谨等问题,有些试题的难度系数超出学考过关达标的定位。

因此,需要根据实测结果对题库进行不断补充、调整、修订、完善,凸显基础性和过关性要求。另外积极探索题库与移动终端、“云平台”等信息设备的融合,便于教师和学生开展移动端教和学,学生进行自学自测,教师做实过程管理和评价,也便于学校实施监测和管控,这样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四)创新中职学考实施机制,实行多维立体化质量管控

全国有一些省(市)也在试点或者实施类似的统一学业水平测试。福建省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运用有明确的规定,上海市还对语数英三门基础科目分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要求。对比之下,江苏省对于学考成绩认定及使用要求需要进一步明晰,只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用人单位招录、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是远远不够的,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有部分学生抱着成绩高低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考试就是做样子。可以预见的“不合格”率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消解了认真迎考学生的积极性。将学考成绩与学生毕业、就业、升学挂钩除了可以引起学生、家长足够的重视外,还可以避免出现部分课程平时被随意缩减课时、临考时再突击教学的现象,保证所有课程的实施质量。

此外,试卷可尝试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基础部分,满分100分,用于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第二块是提高部分,满分50分,在合格的学生中与第一部分分数合并,用于区别A、B、C等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拘泥于5%的不合格率。[8]

再者,目前学考时间都是在第五学期的期中前后,集中于一段时间内的复习压力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妥善安排第三学期开始的分批次考试可能更符合过关检测的考试初衷。另外,技能大赛成绩的转换认定工作虽然相对总体考生数而言数量不大,但市级技能获奖的学生数量仍相当可观,可进一步探索相应选考、免考或者加分制度,将中职学考与学生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有机结合,真正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中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肖文兴,刘善球,刘艳华.湖南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控体系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6(3):62-66.

[2][5]教育部.介绍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关情况[EB/OL].[2017-08-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830/201708/t20170829_312663.html.

[3]郭元祥.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与过程监测——谈课程改革的深化(9)[J].新教师,2016(9):13-15.

[4][8]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2017年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将于11月11—16日进行[EB/OL].[2017-11-17]http://www.jseea.cn/contents/channel_183/2017/11/1711091558872.html.

[6]汤向阳,秦伟.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践探索——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36):53-56.

[7]吴晓进.学业水平测试的启示与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3):76-77.

猜你喜欢

学业水平考试中职学校
浅谈利用电脑阅卷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学考考纲变化 提高地理备考效率
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课的选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