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中保温对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8-03-14阿米娜具拉提靳晓萍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胃底裂孔修补术

阿米娜·具拉提 靳晓萍

食管裂孔疝是由胃或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我国发病率约3.3%[1]。食管裂孔疝早期多无症状,随着膈肌及胃食管连接部肌肉逐渐萎缩或食管周围韧带松弛,膈食管裂孔逐渐变大,致使容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2-3],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成为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准手术方式[4]。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因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受麻醉和肌松药物的影响及术中输注大量药物和液体等因素,易造成热量丧失,从而产生术中低体温,引起一系列的临床变化,影响患者预后[5]。因此,探讨保温护理对于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中的影响及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一、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患者92例。92例患者均确诊为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手术指征明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52例,女性40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5.15±7.14)岁,平均身高(166.21±7.96)cm,平均体质量(69.33±8.21)kg,平均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为 (26.10±6.12)kg/m2。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基础体温、术中补液量、手术麻醉时间等临床资料的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方法

1.手术方法:患者均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均实施全身麻醉,取仰卧位,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

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中采取常规护理,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4℃,手术间空气湿度保持在45%~55%。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保温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术前1 h应用电热毯将手术台加温至40℃左右,尽量保证患者温暖以及舒适;(2)手术过程中需要输入患者体内的液体于术前提前置于保温箱中,温度控制在35℃~37℃,防止温度过高或者过低;(3)为患者的气道导管连接湿热交换器,以有效保持呼吸道恒定温度以及湿度;(4)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尤其是要注意患者体温的变化。

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术中出血量,寒战、躁动发生情况,拔除气管插管时间,苏醒、出室时间等情况。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组患者观察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体温、胃底折叠术时体温、术毕体温、术后15 min体温均高,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术中低体温发生,对照组有7例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即术中体温低于35℃),均遵医嘱对症处理;2组患者在术后苏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比较(±s)

表2 2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比较(±s)

胃底折叠术时体温(℃)36.30±0.52 34.99±0.81 12.630<0.00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6 46术中体温(℃)36.33±0.42 35.20±0.66 6.882<0.001术后15 min体温(℃)36.21±0.62 35.39±0.58 9.050<0.001术毕体温(℃)36.44±0.43 35.34±0.59 2.078 0.033术中出血量(ml)88.78±39.42 122.21±35.21-2.771 0.007术后苏醒时间(min)60.41±14.23 62.41±17.23 0.807 0.422拔除气管插管时间(min)22.22±7.39 23.57±6.98 3.814 0.021

三、讨论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以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已成为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手术方法[6]。该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其难度大、手术时间长。陈荣珠等[7]研究发现,全身麻醉后1 h内患者核心体温降低1.0℃~1.5℃。正常人体核心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5℃~37.5℃,是保证人体代谢及生理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低体温可以刺激患者发生应激,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不利于术后恢复[8]。

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中保温护理应用效果中发现,采用保温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术中体温、胃底折叠术时体温、术毕体温均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保温护理能够保持术中患者体温稳定,从而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情况的发生;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邵丽等[9]研究报道,低温条件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受到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导致凝血功能变差,出血时间延长。此外,术中低体温还可导致麻醉药的作用时间延长,麻醉苏醒延迟等[10]。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安琼等[11]对50例创伤患者采用保温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问、清醒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对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患者,术中采用保温护理,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明显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性,从而提高手术疗效,是一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的护理方式。

猜你喜欢

胃底裂孔修补术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分析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镜下治疗的疗效评价与护理配合研究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中护理配合的体会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