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

2018-03-12李碧雯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电子琴音乐作品音乐

李碧雯

如何让学生学好音乐?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探究了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激发音乐兴趣。

一、融合STEAM的音乐课堂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STEM教育,包含: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随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Art(艺术)学科,从而得到STEAM教育。STEAM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手体验,主张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运用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笔者通过音乐与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合课题的实践研究,打造出新颖的STEAM音乐课堂模式。

在《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调式风格》一课中,要求学生辨别五声调式。笔者运用MIDI音乐软件和电脑键盘“演奏”《茉莉花》,让学生见识了电脑数字化音乐创作演奏,瞬间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STEAM模式还可以运用在电子琴校本课程中。在《惊愕交响曲》一课,笔者设计了MIDI音乐创作校本系列课程。学生学会运用MIDI音乐创作软件对作品的音乐主题进行简单的变奏创作,并录制成音频文件进行交流展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实践研究证明,电子乐器数字化教学作为STEAM教育的有效载体,使音乐与计算机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创造了新颖有效的音乐课堂。STEAM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思维与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学科的整合能力与综合能力。

二、普及器乐的音乐课堂

器乐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非常重要。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已经明确要求器乐进课堂。

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器乐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器乐课题项目的研究,做到全校普及电子琴教学,做到“人人会演奏”。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由浅入深学习电子琴。从手型、动作、指法、五指练习、单指和弦、自动伴奏、主题变奏创作等课程,研发系列校本课程;创设电子琴功能室与MIDI功能室,既有传统的电子琴演奏教学,又在此基础上把电脑信息技术与电子琴连接,进行电脑音乐创作。九年级的学生学习电脑音乐创作,运用电子琴或者手卷琴与计算机的连接进行演奏或者创作。

学生对器乐课堂非常感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创作能力与综合学科素养。

三、发展个性的音乐课堂

在当代,发展个性与创造力正成为一种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正改变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独立的审美能力来实现个性特长与创造艺术人生;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其个性特长。

发展个性的音乐课堂,以生为主体,加大课堂活动中的体验维度,扩大创造的表现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表现,使他们更自信、更具创造能力。

笔者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能有效培养学生个性的音乐课堂,如在课堂中让学生当“小老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演讲中体现出学生的想法和个性特征;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才艺展示,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并展示自身的艺术才能,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自己。如在《五声调式》一课,引入流行音乐及网络歌曲《青花瓷》、《老鼠爱大米》、《沧海一声笑》、《贝加尔湖畔》和《彩云追月》等耳熟能详的民族调式音乐作品,让学生分组合作演唱或者演奏,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情感、民主课堂、善用启发、选择赞美等

四、融入游戏的音乐课堂

中学生的天性是玩乐、好胜,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在音乐课堂融入游戏或游戏竞赛的方式,例如问题抢答、分组合作比赛等教学手段,在游戏中学音乐,在玩中学音乐,在快乐中学音乐,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最炫民族风——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调式风格》一课,用游戏竞赛的方式贯穿整节课,分男生女生两队进行抢答计分比赛。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设计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在欣赏之后进行抢答。这样即使是欣赏岑长的音乐作品,学生也能保持良好的思维专注能力。在分析作品时,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去回答分析,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这样学生便大胆地回答分析问题。当概念基本掌握后,可以加大游戏的刺激性与趣味性,如答对加两分,答错扣两分,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去尝试。

实践表明,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融入游戏模式,学生的思维能保持高度集中,有效地锻炼学生思维的专注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积极性。

五、创设情景的音乐课堂

1.创设情景的音乐课堂,能使学生迅速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感同身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2.创设文学底蕴的情景教学。在《阳光三叠》鉴赏课的导入部分,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诗词中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背景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营造与渲染出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教学情景。

3.创设师生舞台的情景教学。在《阳光三叠》一课中,笔者示范古琴演奏,学生尝试弹古琴,师生近距离感受古琴的魅力,感受古人“大音希声”的哲理,看得见、摸得着的乐器演奏,比看视频更富感染力。

4.渗透德育思想的情景教学。美育与德育完美结合,能使教学意义能得到升华。在《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调式风格》一课的结尾,师生一起谈感受,通过课堂体会五声调式的典雅中国风,丰富学生的内心审美世界,认识到学习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培养学生对于我们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5.创设优质视听感受的情景教学。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视听效果好的教学环境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标准。备课时应通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网络技术筛选出优质的音乐作品来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音乐作品的特征,在优美的音乐中激起探知的欲望。优质的音乐,配以优质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在课堂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回归本位的音乐课堂

打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防止“形式”课堂和“任务”课堂,打造以“音乐为本”的课堂。舍去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标准与教学流程,根据课堂的生成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给予学生无尽深远的创造和表达的空间。

防止“形式”课堂。“形式”课堂是教师过于注重追求教学形式与策略,追求出彩的“亮点”,把课“包装”得很华丽,把音乐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不是自然的课堂生成,是课前多次排练的演示。这种“形式”课堂,是教师为了职称评定、绩效评价、各级比赛等目的,片面追求课堂哗众取宠的气氛效果、追求课堂评估指标的量化;这种“形式”课堂,是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技巧与专业能力、是“以师为本”教,而不是“以生为本”;这种“形式”课堂,不是关注学生怎样更有效地学习,而是在教学形式上大作文章、华而不实。

防止“任务”课堂。“任务”课堂是指教师为了赶进度,急于提前超额完成教学内容,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与内化知识。这种“快餐”教育,表象是快,实质是慢,表象是得到高分,实质却是能力不足。

以“音乐为本”的课堂,不应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教,而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不要为了演示“教学形式”走“流程”,舍本逐末,音乐基础能力的训练(听音、视唱、调式分析)应该渗透在每一节音乐课中,师生一起感受音乐、品赏音乐,师生之间自然地生成音乐的默契与共鸣;以“音乐为本”的课堂,应该关注音乐在学生内心的生成与内化,促进学生心灵的美化、陶冶情操、感受到音乐的快乐,体现音乐教育最根本的价值。

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只要能使学生喜欢、能有效并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电子琴音乐作品音乐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电子琴
音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