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8-03-12杨明慧杨茹愿

医学信息 2017年26期
关键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杨明慧 杨茹愿

摘要:目的 对应用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两种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救治期间的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救治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心肌梗死疾病的急诊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传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6-0154-02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为心肌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导致,胸闷、心律不齐、急性循环障碍、血清心肌酶水平异常增高是该病患者的主要病理学表现。在现代医学护理服务过程中,有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急诊抢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本次对应用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两种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1.3±8.6)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17 h,平均发病时间(7.3±2.9)h;患者体重42~78 kg,平均体重(53.5±8.4)kg;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1.7±8.3)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18 h,平均发病时间(7.1±2.4)h;患者体重44~78 kg,平均体重(53.2±8.9)kg。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成立护理路径小组:护士长带领小组成员向有关专家询问意见,查阅文献后结合科室情况,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改变8 h排班护理模式,改为每星期工作40 h,各个班次每日的工作时间在8~12 h。根据实际情况增减上班时间,护士长上行政班,每天值白班和夜班护士保持在两人,1名二线护理人员上白班,1名二线护理人员上夜班,11:00和17:00两个时间点主班人员有半小时的就餐时间。②培训:对小组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包括急救技能、模拟训练、护理行为,使其明确掌握急诊护理路径的步骤,同时给予客观的记录和描述。③急诊护理路径实施:在患者到达医院后,进行初次评估、检查,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快速的评估,先实施抢救然后再登记挂号,开放绿色通路,采用平车将患者送入抢救室,通知医生抢救。由护士长统一指挥,全面落实“危机值”报告制度。其中定时主要包括:1~2 min以内给氧量水平应该保持在2~5 L/min,在3 min以内对血压和血氧水平进行测定,5 min以内建立静脉通路,10 min以内采集血液标本并做心电图,并且医嘱舌下含服0.5 mg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可以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采用吗啡进行镇痛,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如果有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出现应该立即进行处理,之后将患者送入到手术室[2-3]。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救治期间的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在救治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例数、心肌梗死疾病的急诊救治时间等三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 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心肌梗死救治结束后采用不记名打分对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以上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上为满意[4]。

1.5 数据处理方法

統计学分析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字2检验。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救治期间的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8.10%;观察组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救治期间的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10%。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在救治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例数

对照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急诊救治期间有7例不良事件发生,发生率达到17.10%;观察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急诊救治期间有1例不良事件发生,发生率达到2.40%。组间差异显著(P<0.05)。2.3心肌梗死疾病的急诊救治时间

对照组患者心肌梗死疾病共接受急诊救治(29.73±3.50)h,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疾病共接受急诊救治(16.89±2.47)h,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指的是在临床一般护理路径的基础上,根据急诊科工作的实际特点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基本特征制定出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护理服务模式,该项护理服务的方法主要根据路径内容,对患者实施具有一定预见性,主动性、标准化的临床护理操作,从而使患者在抢救的各个操作环节中的实际滞留时间明显缩短,充分保障护理服务的质量。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将护理服务的范围尽可能的延伸至入院前,将各环节护理服务的工作具体化,明确化,使不必要的护理工作步骤明显减少。通过落实路径表对护理服务工作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与提醒作用,使相关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显著增强,从而避免出现疏漏,使急诊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5-6]。

参考文献:

[1]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2]程宝珍,张小红,牛娟,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0.

[3]杨晔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14(21):46-47.

[4]张巧利,贺中云,陈静,等.绿色通道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0):58-59.

[5]傅华珍,胡会英,张贺真,等.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护理新方案的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0):2391-2392.

[6]申晓芬,李黎,杨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2,24(3):588-589.

编辑/高章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护理体会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俄召驻外代表开会“抢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