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创新:职业教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8-03-12马君

职教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

摘 要: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诉求。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还存在基础理论薄弱、研究方法单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滞后,系统性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偏少等阻碍理论创新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立足问题,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等途径实现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飞跃和创新。

关键词:理论;创新;职业教育学科;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马君(1979-),男,宁夏同心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1-0025-05

从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路径来看,是“由外而内”的,即先着力构建外在建制再寻求理论内核的丰富与完善,这同其他教育学下属的一些二级学科的发展模式保持了高度一致。正如有学者所言: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定下来,正像社会科学园地中其他许多学科的产生一样,即便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清楚地理解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特殊性的含义,作为学科它却已经存在了。”[1]自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将职业教育学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使之获得了行政上的合法性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进程,也使这一学科在中国学科共同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大教育学科体系中新的增长点。职业教育研究同时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从过去不够受重视的一片野地变成如今学者争相介入的一方热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距离独立而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关于学科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还很不深入且重视程度不够,经典理论匮乏,理论创新能力更是不足,明显跟不上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践发展对理论指导的诉求,这都成为制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加之新的学科目录(2011年颁布)着重强化一级学科而淡化二级学科概念,学科管理与评估也更加强调和突出一级学科,在这一背景和趋势下包括职业教育学在内的诸多二级学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这一微妙变化也引起了学界的警觉和担忧,关于学科地位与领地“保卫战”的研究和争议不时出现,但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学科独立性地位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坚实的理论内核及不断的创新发展为基础。这也是职业教育学科从教育学科之林中脱颖而出甚至是未来成为一个学科门类的必要充分条件。

一、职业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2]此论断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反映在职业教育学科领域可以解读为:职业教育理论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诉求。换言之,理论创新需要客观地、准确地、生动地讲好职业教育故事,这同时也是事关职业教育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向职业教育学科提出理论创新的需求

任何人为事物包括学科在内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是哪个人或哪群人可以凭空任意制造的,但是学科发展图景会因时代的变迁而适时地做出相应调整和变革。一门学科如果不能自觉地顺应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时代需求,等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必然从封闭走向衰亡[3]。因此,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不能走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道路,必须与时俱进,审时度势,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审查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形势和现实需求变化。例如,当前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第四次科技(工业)革命时代正迎面而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教学、思维模式等诸多领域以及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另外,当代工作世界的变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相关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精准扶贫),等等,都是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必须关注的变化领域。

(二)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向职業教育学科提出理论创新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基本搭建成型。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业态、新问题、新困惑和新矛盾亟待新突破,实践中新的经验需要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4]。换言之,实践发展需要理论回应实践中的新问题;实践发展需要理论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5]。

(三)学科自身的发展向职业教育学科提出理论创新的需求

理论创新是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作为一门新兴的“跨界型”学科,职业教育学科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和提升职业教育实践的理论品性而不断自我更新,始终把创新意识摆在前头,从问题出发,对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命题、新情况、新矛盾做出创新性的理论回答,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冲破固化思维的牢笼,开拓学术研究的视阈,提升理论体系建设的格局,才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理论创新是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需要破题和深入研究的理论,比如:首先是关乎职业教育学科存在根基的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学相关问题的元研究等)研究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加以解决;其次是一些重要论断需要结合实际做出新的阐释,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论断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加以解释;再次是拓展职业教育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丰富与夯实,近年来,职业教育学科的分支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这必然会面临许多与学科发展有关的新问题和新命题,对这些问题的诠释与解读,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endprint

二、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创新乏力的表现及原因

通常来讲,判断一个学科是否具备“学术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是看其理论体系(又称“概念体系”)是否完善,可具体表现为理论的抽象性、丰富性、反思性、解释性、推理性、预测性和创新性等。理论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永远在路上的状态,反观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未摆脱“零散化、经验化、具体化、固态化、重复化”的局限,在理论的抽象程度上和理论的动态跟进与发展上都表现得很滞后。如此一来就对职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责任和使命,摸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形态与爬梳本学科理论发展的缺陷和诉求,并究其原因,对学者来讲是必然要求和神圣职责。只有搞清楚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创新乏力的表现及成因,然后才能更好地探究理论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一)基础理论薄弱、研究方法单一仍是制约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短板

与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相比,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水平仍然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从其学科结构本身来看,也缺乏逻辑上的自洽性和理论的解释力。很多基础理论问题,如职业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如何构建、职业教育学科群如何建设、职业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如何构建、职业教育的本质为何等,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回答,表现含混不清、游离不定。由于自身理论积累不够,知识生产能力不足,导致创新能力不强,以至于不得不借用或移植其他学科理论体系、生搬硬套其它学科概念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这又很难解释当代职业教育复杂的现象和规律,更难解决当前层出不穷的职业教育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理论的解释、指导、批判和预测功能无从发挥。总之,基础理论薄弱、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理论思维简单、内涵“空心化”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的进程,对于提升学科理论水平和学术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另外,从研究方法上看,创新运用方法的能力不足,方法较为单一;思辨性的研究多,实证性的研究少;单一学科的研究多,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少。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扬南所长在2017年12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中指出,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对2013至2017年之间的职教科研成果进行了综述,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采用了抽象思辨(定性)的方法,占到了总量的97%,实证研究只占到3%。可见,在职业教育研究方法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滞后影响职业教育理论创新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了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三者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学科体系是平台,学术体系是内容乃至内核,话语体系是综合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其中,学术体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意义[6]。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依附、模仿和移植相关学科体系的痕迹,结构松散,自身特色仍不明显。相对于学科体系主要强调理论内容的逻辑性、结构性和丰富性而言,学术体系的建设则强调“专业性”,即这种专业不仅仅包括研究队伍专业化、学术组织专业化、研究态度专业化、研究规范专业化,还包括研究成果专业化和成果评价体系专业化等。正是学术门槛高度专业性,才使得一门学科能够不断累积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其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7]。而这些也恰恰是职业教育学科的“软肋”所在。学术话语上的“弱势”和“失语”是当前职业教育学科的真实写照。职业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还落后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还不能完全反映改革開放以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历史性变化。一些职业教育学者仍然习惯于简单套用西方职业教育学术界或普通教育学术界的范畴、理念和结论,用西方职业教育话语或普通教育话语来解读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削足适履。

(三)系统性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偏少阻滞职业教育学科理论水平的提升

系统性和原创性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门学科的“根底”,当前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还存在“抓热点”、“一哄而上”的现象,应景性的研究成果“铺天盖地”,但真正能够对学科发展产生引领和启发意义的原创性作品屈指可数。所研究的问题往往都是“零敲碎打”,不成系统,观点多理论成分少,以能够发表为目标。这严重阻滞了职业教育学科理论水平的提升和飞跃。

三、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的路径

推进理论创新,就是要客观地、有理有据地回答什么是职业教育、如何建设职业教育学科、建成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科、如何有效地发展职业教育、最终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职业教育实践发展形势推出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我们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积累,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渐趋丰富与厚实,产生了不少理论观点和思想,但是仍然缺乏有效的、能够支撑学科发展和提升学科品位的好理论。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者和相关研究者站位要高,充满自觉意识和使命感,把职业教育理论发展和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相结合去剖析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

(一)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学科根基

基础理论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是由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学科逻辑体系。基础理论是判断一门学科能否成立的核心要素,其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和学术合法性,它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对实践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远见和指导意义。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知识积累无法形成,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仍然未能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只有少部分学者在这块近乎被忽略的领域默默耕耘,已有的研究也还存在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因此,必须以紧迫的状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科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反之,如果职业教育研究者只是跟随政府的政策并解读其中的诸多热点问题或热门话题,乐此不疲地为政策困境或实施找对策,那么职业教育学将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作为一门学科的根本的价值和任务在于生产知识、产生思想,并生成智慧,而不是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或为学校发展提供行动指南。职业教育学科的根基在于,能够生产有价值的专业性知识,能够产生原创性的职业教育思想,并生成能够指导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践的学科智慧[8]。而这些都需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艰苦的基础理论研究。endprint

(二)加强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取得方法论的突破

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必须破除“路径依赖”的惯性,除了必须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狠下功夫外,在方法论上也需另辟蹊径,有新的突破。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种方法论,所谓多学科研究,就是使用多种或多门学科(学问)的智识来解答、诠释或解读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是理论层面的也可以是实践层面的。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跨界性”学科,若要解答好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必然会涉及到诸多相关学科或学问的智识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要想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职业教育学科的基本问题,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是必然的路径。当然,多学科研究只是从外围学科来认识和理解职业教育学科的内涵,其研究成果很可能被“侵占”或“掠夺”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此时,就需要另一种方法论,即跨学科研究来弥补这种缺陷。跨学科的目的不是要肢解其它学科的理论体系,实质上是一种超越了以往各学科寻求独有研究方法的更加高端的整合性研究问题的范式[9]。跨学科研究常常立足于本学科基本问题,将一切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并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把源生于其他较为成熟的学科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集成和“我化”,使之为我所用[10],而不是其他有关的多个学科方法的机械杂凑。可见,在职业教育研究中跨学科研究与多学科研究可互为补充,取长补短。

(三)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举

对于问题之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视角有过非常深刻的阐述。马克思说到:“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爱因斯坦则讲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1]要以发现和解决职业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真问题”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而不是让假问题或伪问题混淆视听,另外还要把握住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和前沿。要立足于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要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新领域问题的探索、老旧问题的解决,重视对基础问题的回应、重大问题的审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举,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进步和飞跃,引导职业教育实践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加强学科理论的元研究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如《劝学篇》中所言:“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思维能力是其他各种思维能力的核心和根本。理论思维能力的实质是一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学者和研究者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充实方法论知识,着重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相关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力争在职业教育学科的元研究和反思性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推出更多有价值、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精品”,为职业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和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祥云.论高校对教育范畴的突破及其认识意义[J].上海高教研究,1991(2):2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3]钟志贤.思虑中国:南国农关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文化哲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3):5.

[4]赖立.推进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理论创新与学术建设[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5.

[5]王易.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6(4):5.

[6]侯才.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3/c_129201126.htm.

[7]李猛,郑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何以必要[J].探索,2017(4):68.

[8]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与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36.

[9]劉啸霆.当代跨学科性科学研究的“式”与“法”[N].光明日报,2006-03-28.

[10]孙振东.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学报,2005(10):19.

[11]陈锡喜.“发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

责任编辑 韩云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