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风景道研究综述

2018-03-12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2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风景景观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30年欧美国家兴起的风景道是一种路侧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自然、文化、历史、考古和游憩等价值的景观道路,是对道路生态、资源的品质保护和建设的体系,是风景道百余年来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工程技术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景观游憩的有机结合[1,2]。如今,在我国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为了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等,迫切需要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其中旅游风景道就是促成转变的新型旅游业态之一,并可将道路建设与旅游游憩、景观功能、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风景道规划设计,对我国道路规划和管理,促进道路、旅游、生态、文化等多项事业的有机整合和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3]。

2016年我国出台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建设重点国家旅游风景道。基于我国已有的国家等级交通线网,加强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规划建设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完善游憩与交通基础服务设施,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其中,列举出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初步奠定了我国国家风景道的整体布局,表明我国建设风景道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对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为了对我国研究风景道的现状有全面客观的把握,通过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和可视化软件,剖析出风景道的研究发展态势,得出研究述评与展望,以期对我国风景道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同时对我国风景道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文献统计分析

在中国知网(CNKI)上,笔者利用主题和关键词选项搜索“风景道”,设置刊发日期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找到91条结果。经过整理,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有关风景道的研究文献83篇。运用SATI 3.2工具对文献的关键词、作者、年份、类型等进行字段的抽取、频次统计以及生成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再利用UCINET6和NetDraw软件对风景道研究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1.1 文献分布

研究样本文献83篇中的期刊论文53篇、硕士论文26篇、会议论文4篇;其中,在《北京交通大学》(15篇)、《中国园林》(4篇)、《旅游纵览(下半月)》(4篇)、《旅游学刊》(3篇)、《公路》(3篇)等期刊上发表较多;从研究机构看,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对风景道有颇多的研究和探讨;研究风景道的高产作者首先是余青(13篇,占16%),其次是吴必虎、宋悦、刘志敏(各4篇,共占14%),第三是徐洪磊、宫连虎、朱高儒、邱海莲、胡晓冉、衷平(各3篇,共占22%)等。学者们大多从旅游、建筑科学与工程、公路与水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林业等这些学科角度切入。

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最早是1999年吴必虎、李咪咪从旅游景观评价的角度进行切入,其中选择的案例地为小兴安岭风景道。从图1可见,2006年以前是零星的几篇,2007年和2012年论文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显现出两个高峰,期间呈波浪式变动,论文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目前,虽然关于风景道的论文数量较少,研究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但学术界在持续关注风景道这一主题。

图1 中国风景道的研究进程

1.2 研究热点

通过统计样本中关键词的频次(表1)可见,风景道、规划设计、旅游规划、景观设计、景观评价等频次较高。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

1.3 研究对象

通过对83篇研究样本统计得出,有71篇(85.5%)是对案例地进行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是风景道,其中美国国家风景道[1,35]和蓝岭风景道[1,25]出现的频次高。按地质类型划分,有山区风景道[17]、滨水型风景道[18]、滨湖型风景道[19]等;按地名划分有蓝岭[1,25]、小兴安岭[29]、川藏线[21,27]、甘南藏族自治州[14,15]、安吉梅灵路[8]、杭州三江两岸[10]、关中环线[16]、鄂尔多斯[20]、大青沟[22]、千山路[23]、秦岭北麓[26]、九寨沟环线[28]、绩溪县[31]、新化县[32]、长治市[34],热点案例地美国蓝岭、小兴安岭、川藏线、甘南藏族自治州。可见,案例地范围大到跨省和区域,小至一个地区、市县都有涉及;区域多为西北、东北地区,而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研究较少,可见我国研究风景道以案例研究为主,美国的蓝岭风景道和中国的小兴安岭、川藏线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地。

1.4 研究方法

我国研究风景道主要是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分析法(90.4%),以定性为主,包括词频统计法[1]、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EDVAET)[29,31]、内容分析法[27]、熵权法、模糊德尔菲法[32]、模糊层次分析法[32],其中技术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在对风景道景观的评价,用到最多的方法是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

2 文献可视化分析

2.1 可视化梳理

在可视化图形中,正方形节点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中心度的高低,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即此关键词中心度越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指向节点的箭头越多,代表着该关键词与越多的其他关键词存在着共现关系。通过对我国关于风景道研究的可视化图形(图2)分析,作为研究对象的风景道无疑是可视化图形的中心点,其次是景观设计、景观评价等节点,指向的箭头较多,说明这些是目前学术界研究风景道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从表1和图2得出的结论来看,我国研究风景道主要是从规划设计和景观评价方面。

2.2 关键词分类梳理

结合表1、图2和文献全文,将我国研究风景道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风景道景观评价与功能定位、风景道借鉴研究(表2)。

表2 关键词分类表

图2 我国风景道研究的可视化图

3 风景道主要研究内容

3.1 风景道规划设计

我国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对风景道的理论研究较少,多为实践研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风景道规划设计基础理论:风景道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包括规划设计的原则、学科基础、方法、内容等,规划设计遵循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整合资源、强化特色、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可持续等原则[4]。王海凤[5]提出CSS理念对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直接性指导还需要道路规划设计理论、旅游与游憩理论、区域与城市规划理论、景观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共同支撑。风景道设计的相关技术方法有GIS技术、LAC模型(可接受的改变极限)、ROS理论(游憩机会谱系)、CAP方法(保护行动规划)、Zoning技术(土地分区管理)等[6]。廉俊娇[7]指出,风景道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道路选址、道路构筑物、路侧服务设施以及路侧景观环境等;田梦翔等[8]多从旅游角度提出需要加强风景道能够提高游客途中的景观观赏兴趣和强化休闲游憩功能的旅游规划设计。目前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当少,研究内容较零散和宽泛,对规划设计的原则基本达成共识,但规划设计的方法、内容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究,因此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

风景道规划设计实践研究:我国学者研究风景道最多的是对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究,大多数都是案例研究。由于风景道规划设计需要道路规划、景观学、旅游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作为支撑,因此根据学科侧重点的不同可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道路规划、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其中旅游规划居多。主要包括:①道路规划。余青[9]认为,未来贵州道路能更好地实现道路建设和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遗产文化传承地的有机结合,那么规划设计一定要重视风景道的建设;王莹等[10]以杭州三江两岸为案例地,提出在道路选址、路桥设计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需求,充分尊重沿线生物群落的分布。总之,风景道的道路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交通通达性,还要考虑沿途的风景观赏性、游憩娱乐性、生态环境保护等。②景观设计。刘意等[11]提出风景道景观与设施建设内容包括自然、人文、标示系统和声音景观设计,旨在为发展自驾车旅游风景廊道提供理论依据;李琳等[12]指出,景观由实用性因素、审美性因素和空间因素构成,风景道设计要维护景观质量、强化服务、游憩设施设计和生态原则;朱高儒等[13]、刘润等[14]分别对四川康定“川藏木雅”、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案例地进行了风景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李巍等[15]基于交通与旅游发展关系探究生态脆弱区即国道213甘南藏族自治州段的风景道规划;高轶[16]基于景观美学对关中环线长安区风景线路段进行了空间优化。学者们对不同类型的风景道做了相应的研究。高英志等[17]提出山区型风景道的自然生态性、本体曲折性和景观动态性等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提出山区风景道规划设计的建议;柳晓霞[18]填补了国内对滨水型风景道研究的空白;徐霞等[19]对滨湖型环巢湖风景道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探。目前对风景道景观设计多是从景观生态、景观美学和旅游功能角度切入,对不同地质类型的风景道从不同的视角对景观设计都有所涉及,研究范围较广、内容较丰富,但研究视角过于狭窄,风景道景观设计与具体案例地特殊情况结合得不够。③旅游规划。风景道旅游规划基本上是以研究案例地为主,结合实地情况进行适当的旅游规划开发,其中研究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较多,个别文献有涉及对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视角较狭窄。余青等[20]、朱高儒等[21]、张久志[22]、胡迎春[23]分别对鄂尔多斯风景道、川藏公路康定段山区风景道、大青沟风景道和鞍山千山路风景道进行了旅游规划;邱海莲[24]按照功能将风景道路侧游憩服务设施分为道路引导标识、交通连接设施、解说服务设施、户外游憩设施、旅游接待设施五种类型,奠定了基本框架;余青等[25]以蓝岭风景道为例,对其沿线游憩服务设施建设进行了研究,以期对中国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起到借鉴作用;董晓英等[26]以西安市秦岭北麓为案例地,对其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交通方式灵活的背包游的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胡传东等[27]以网络骑行游记为素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骑行动机、感知维度、高峰体验和拍照指数四个方面,研究骑行游客对川藏线风景道的旅游体验规律及其特点;王李清潆[28]以九环线风景道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风景道规划会影响旅游者的感知和体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者对此次旅游的满意度。

3.2 风景道景观评价与功能定位

景观评价和功能定位是我国研究风景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探究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有关风景道的功能定位学术界的认知基本一致。主要包括:①景观评价。对风景道进行景观评价的方法有定量和定性两种,大多数采用定性文字描述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立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几乎都是以具体案例地为研究对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风景道景观评价体系。吴必虎、李咪咪[29]提供了一种线性旅游景观评价的适用技术,即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EDVAET),并运用该方法对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进行评价;刘娅[30]基于研究美国风景道评估体系的基础上,以109国道京西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我国风景道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张淑萍[31]从游客的角度,选取能代表风景道景观特征和对其景观设计有重要意义的指标构建了风景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谢莎[32]结合景观评价三元论,通过征询专家意见、问卷调查,构建了风景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天门乡风景道景观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②功能定位。余青等[33]认为,风景道融合多重价值,如交通、景观、游憩、历史、文化、自然、文物等功能;刘震[34]认为,风景道具有休闲游憩功能、交通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历史文化教育功能5个主要功能。总之,学者们对风景道的功能定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3.3 风景道借鉴研究

国外风景道解读研究:我国对美、日等国外的风景道进行了研究,其中大多都是探究美国的风景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宋悦[35]对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评估标准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开拓性研究;余青等[36]从评估流程与机构、程序、方法和标准等方面论述了美国风景道评估体系;莫雯静[37]通过解读评估体系完善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法案、报告和指南,得出风景道评估体系的变迁路径与规律;余青、邱海莲[1]以美国蓝岭风景道为例对其旅游产品谱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国学者对美国国家风景道投融资体系[38]、基金资助[39]、营销工具包评析[41]都有研究。如谢若龄、吴必虎[42]选择日本为案例地,对其风景道路的构成体系与特征进行了分析。

我国风景道的参考研究:研究国外的风景道建设是为了给本国风景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想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可知,要站在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风景道建设,各部门要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要丰富理论研究成果等。周武忠等[42]通过分析美国蓝岭公路和澳大利亚昆士兰遗迹道网络,结合中国国情,为风景道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侯文静[43]从思想与战略层面、体制与机制层面、技术与学术层面及教育与人才培养层面阐述美国国家风景道对我国的启示;余青等[2]重点分析了基于法案的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并阐述了我国公路网发展中重视风景道建设的必要性。

4 述评与展望

风景道不同于传统的景点景区围墙内的开发,而是一种将点、面状的旅游产品资源连接成网状的线性开发模式,从而实现了由惯常的旅行成本转变为旅游者的特殊旅行收益,为面状、线状产品提供了一种最经济、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方式。在国家大力提倡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风景道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是我国紧迫的任务和时代的需要。

目前,我国风景道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但整体呈上升趋势。风景道研究开始于吴必虎、李咪咪,北京交通大学的余青和北京大学的吴必虎做出了较大贡献,旅游、建筑科学与工程类的刊物是其主要学术阵地。热点案例地为美国的蓝岭风景道和中国的小兴安岭、川藏线,研究地域多为西北、东北地区;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运用较多。当前,我国研究风景道主要是从风景道规划设计、景观评价与功能定位、风景道借鉴研究入手。规划设计研究作为我国风景道的重要研究内容,以案例研究为主,缺乏理论探究,基础理论薄弱;景观评价和功能定位的研究主要是探究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风景道的功能定位基本认知一致。

我国研究风景道较国外晚,实践超前于理论,未来我国风景道的实践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急需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因此要丰富研究成果。首先,挖掘研究深度。我国风景道研究内容较宽泛、不够深入,需加强对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风景道规划设计与景观评价是我国研究风景道的核心内容,但从风景道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沿线景观设计、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流程等方面的细化研究不够;对景观评估的标准、流程、方法、机构等研究均有涉及,但欠缺深度,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做深入探索。其次,拓宽研究领域。风景道是具有明显学科交叉性的研究主题,可从交通学、景观学、建筑学、艺术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角度出发,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规划设计和景观评价,可从风景道的道路建设、景观美化、生态保护、旅游者心理和消费行为、产品体系、跨区域经营管理、合作模式、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角度切入研究;研究对象可扩展到各种类型的风景道和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定量研究,避免只运用定性方法而导致的主观单一性,运用更加科学客观的方法对风景道进行研究。第三,注重我国本土化研究。我国的国情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区别,如一味地照搬照抄国外的有关研究内容,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会严重阻碍我国风景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加强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理论。第四,加强研究的系统性。目前的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由于我国风景道研究因规划实践而生,因此主要是对某个案例地较为微观的层面进行详细探究,缺乏从宏观整体上对风景道进行的把握,从而难以形成系统研究,不利于我国风景道理论与实践的长远发展。

[1]余青,邱海莲.基于词频的风景道产品谱系——以美国蓝岭风景道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 (1)∶44-49.

[2]余青,莫雯静.风景道建设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J].综合运输,2011,(1)∶74-78.

[3]余青,吴必虎,刘志敏,等.风景道研究与规划实践综述[J].地理研究,2007,26(6)∶1274-1284.

[4]茵旭婷,徐蕾.风景道建筑模板设计方法探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4)∶98.

[5]王海凤.基于CSS理念的主题型风景道规划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崔浪.国家风景名胜道规划研究:设计理论、案例与实践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廖俊娇.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案例与实践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田梦翔,党秀英,陈波.风景道规划设计浅析——以安吉梅灵路风景道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8)∶97-99.

[9]余青.道路规划要重视风景道的建设[J].当代贵州,2006,(23)∶36.

[10]王莹,汤星星.对杭州三江两岸风景道建设的思考[J].江苏商谈,2012,(4)∶116-118.

[11]刘意,刘华蓉.浅析风景道景观建设规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9.

[12]李琳,蔡君.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以风景道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124-125.

[13]朱高儒,衷平,程逸楠,等.四川康定“川藏木雅”风景道景观规划设计[J].交通标准化,2014,42(3)∶11-15.

[14]刘润,李巍,尹秀,等.藏区大尺度同质景观格局背景下风景道的建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开发研究,2012,(1)∶109-112.

[15]李巍,刘润,王录仓.基于交通与旅游发展关系研究下生态脆弱区风景道景观规划探讨----以国道213甘南藏族自治州段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2)∶161-164.

[16]高轶.基于景观美学的关中环线长安区段沿线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7]高英志,金敏华.山区风景道规划设计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2013,(5)∶17-18.

[18]柳晓霞.滨水型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徐霞,邹慧.环巢湖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3)∶51-153.

[20]余青,胡晓冉,刘志敏,等. 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以鄂尔多斯风景道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0)∶61-66.

[21]朱高儒,杨丁丁,衷平,等.川藏公路康定段山区风景道规划[J].公路,2013,(11)∶164-169.

[22]张久志.大青沟风景道的定位与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2)∶10-12.

[23]胡迎春.鞍山千山路旅游规划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1)∶6-79.

[24]邱海莲.风景道路侧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5]余青,宫连虎.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建设研究——以美国蓝岭风景道为例[J].中外公路,2010,30(3)∶14-19.

[26]董晓英,李晓,和西芳.西安市秦岭北麓自助旅游服务体系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3,(9)∶140-141.

[27]胡传东,李露苗,罗尚火昆.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11)∶99-110.

[28]王李清潆.风景道规划对旅游者心理及行为影响研究——以九寨沟环线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9]吴必虎,李咪咪.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J].地理学报,2001,56(2)∶214-222.

[30]刘娅.中国风景道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1]张淑萍.安徽省绩溪县风景道景观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2]谢莎.风景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新化县天门风景道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3]余青,樊欣,刘志敏,等.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21(5)∶91-95.

[34]刘震.区域性游憩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5]宋悦. 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评估标淮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6]余青,宋悦,林盛兰.美国国家风景道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9,(7)∶93-96.

[37]莫雯静.美国国家风景道评估体系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8]王乐.美国国家风景道投融资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9]余青,宫连虎,王乐.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基金资助分析[J].中国园林,2010,(3)∶28-31.

[40]王海凤,余青.美国风景道营销工具包评析与启示[J].旅游论坛,2012,5(2)∶100-105.

[41]谢若龄,吴必虎.日本风景道路的构成体系与特征分析及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13,(10)∶72-74.

[42]周武忠,马佳燕.论风景道在中国的发展道路[J].中国名城,2016,(7)∶12-18.

[43]侯文静.美国国家风景道对中国的启示[J].才智,2009,(30)∶139-140.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风景景观
景观别墅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