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设计

2018-03-09李勇斌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摘 要】“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架通学科知识与生命经验之间的桥梁,充分挖掘教師自身的课程意义与价值。受普鲁斯特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启发,本课以教师的人生履历为主线,以“追忆我的似水年华”为副标题,设计了“生如夏花”“死若秋叶”“走向永恒”三个生命乐章。将教师自己的人生故事穿插在三个乐章之中,引导学生探问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有我之境”;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3-0035-03

【作者简介】李勇斌,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江苏镇江,2121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曾获得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请把课题读三遍。同学们,你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李老师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没有想过这么大、这么抽象的问题。如今李老师已经人到中年,常常追忆我的似水年华。(注:本课副标题为“追忆我的似水年华”)这节课,李老师将以自己的人生故事,分享对于生命的思考。首先看生命乐章一:生如夏花。

【设计意图】“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是基于教师生命故事的叙事。本课以教师的人生履历为主线,以“追忆我的似水年华”为副标题,营造有利于师生敞开心扉的“教学场”。副标题是“有我之境”的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标识,是一节课的基调与灵魂,也是教师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和教学风格的集中反映。

二、教学过程

第一章:生如夏花

师:1975年10月,我出生在大路镇的一个小山村。

照片1:最早相片。(说明:这是我出生之后的最早一张相片,1983年,那时我8岁。照片中的父亲三十几岁。)照片2:十岁生日。照片3:小学毕业。照片4:少年时代。照片5:高考前夕。照片6:大学时代。照片7:参加工作。(说明:参加工作第一年的照片,当时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得第一名,学校帮我拍了这张照片,放在学校橱窗展览。)照片8:婚姻殿堂。照片9:人到中年。(说明:2017年暑假,一家三口与岳母桂林合影留念。照片8与照片9相距十年,儿子已经10岁,而我已经两鬓斑白、人到中年。)

设问1:昨日天真孩童,今日人到中年。在我年华的流逝中,你觉得生命是 。

设问2:我多想回到童年时代,这可能吗?

结论:生命具有短暂、不可逆的特征。

【设计意图】“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架通学科知识与生命经验之间的桥梁,该教学环节,用9张照片将教师的童年往事、青春岁月、婚姻家庭、白发中年等整个生命世界都呈现出来,既让学生直观地“目击”生命的精彩和短暂,也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为后续的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

话题交流:同学们,刚才老师追忆了自己的前半生,现在也请同学们回首你们走过的日子,画一条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轴,标出你生命年轮中的重要时间和重要事件,分享一则你成长的故事。

学生画生命轴,并交流。(背景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生命像夏花一样绚烂,每个人的生命坐标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生命故事也不相同,每一朵怒放的夏花是那样的独特。

结论: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

【设计意图】政治课“有我之境”,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彰显教师之“我”,是为了引出学生的“我”。“有我之境”的教学设计要向学生开放,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该教学环节以教师的“追忆”,激发学生对自己生命的回眸与思考。通过画生命轴,分享成长的故事,来唤醒学生珍爱生命与生命情怀,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独特与来之不易。

第二章:死如秋叶

师: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可是,有生就有死。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三年前,我的母亲去世了。这是母亲去世前最后一张照片。(呈现照片并解读)母亲去世后,我写了篇文章纪念她。

展示文章片段:母亲被人从棺材里抬出的刹那,我终于撑不住跪倒在她面前,号啕大哭,泪如雨下。月头的端午节,母亲还撑着伞、拱着腰在河边的菜地里给儿子摘菜,没想到这一镜头竟成永别。灵车上,我一遍遍抚摸母亲又硬又冷的双脚。殡仪馆里,目送躺在推车上的母亲遗容,我长跪不起。那一刻,我真正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味。……大雨中,我捧着用红布盖着的骨灰盒,从村口一步一步往家走,身后是一片伤心唢呐声。

学生读文章片段。(背景音乐《我的父亲母亲》)

师:母亲的去世,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生与死的距离只有咫尺之遥”。所以,生命不仅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短暂的、不可逆的,也是走向死亡的,所谓“生命有时尽”。

【设计意图】将画面定格在母亲生前在菜地里躬腰干活的背影,让学生朗读悼念母亲去世的文章,将教师经历亲人死亡的切肤之痛传染给学生,既是抒发伤逝的情怀,更为引导学生直面死亡、正视死亡,在“向死而生”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教学环节,因为教师情真意切,学生也眼含泪花。“有我之境”的政治课因为融入教师自身的真情实感,在引发师生情感共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合作探究:1.既然人终有一死,那么是否意味着生命没有意义?请列举生命中让我们留恋的美好事物、瞬间或细节。

2.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是什么意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点拨1:这些生活中点滴温馨的细节、场景和瞬间,就构成人生幸福的长河。它们就是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

师点拨2:孔子告诫我们:活着的时候怎么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研究死的事情。即不要老是想死的事情,而应多考虑怎样更好地活着。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一种怎样乐观超然的生命智慧与人生境界呀!有两个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与孔子不谋而合。endprint

展示西方哲学家的名言:

死亡對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伊壁鸠鲁

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奥里利厄斯

学生朗读。

结论:中西方哲学家都告诉我们,对于死亡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而应多思考如何更好的活着。

【设计意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初中生是一个抽象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哲学命题。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引导学生捕捉生命中瞬间的诗意与美好。因此,该教学环节将教材的设问“人终有一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改成“请说说生命中让我们留恋的美好事物、瞬间或细节”,以避免学生假大空地回答“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做贡献”之类的豪言壮语,从而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章:走向永恒

情境一:呈现我小时候与父亲的合影;我与儿子、父亲的合影。

思考:说一说照片中的人物关系的变化。

结论:单个生命是短暂的,但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延续。所以,生命不仅有时尽,也有接续。

情境二:呈现我参加工作的照片;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的照片。

思考:两张照片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生命传承关系?

结论:社会价值的创造与精神生命的延续。生命有接续,不仅体现在自然生命与社会关系的延续上,更体现在精神生命的延续与社会价值的创造中。

过渡:母亲去世后,我并没有意志消沉,悲痛欲绝。相反,我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母亲2014年6月去世,我2014年10月获得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第一名,2015年我又代表江苏获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十四批特级教师。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像是与时间赛跑,我想在有生之年,让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自己的精神生命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承。

【设计意图】“有我之境”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旁观者和传递者,而是人生经验的分享者和学生精神的引路者。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师第三次“出镜”。通过情境一两张照片,学生探究得出教师自然生命的延续。通过情境二的两张照片,学生感受到教师精神生命的延续与社会价值的创造。政治课“有我之境”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激励学生。

合作探究:投影诗人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想一想:哪些人死了却依然活在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活在我们心中?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他们是不死的,因为他们的精神生命与社会价值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思考:生命可以永恒吗?

结论:就生命个体而言,生命是有时尽的,短暂的;就人类社会而言,生命是代代传承,永恒的。个体生命要想获得永恒,就必须投身历史长河,在社会历史中肩负一份责任,担当一份使命。

话题交流:《遇见最好的自己》描绘你未来的人生轨迹图,设计你未来不同时间阶段的社会角色、责任担当、事业成就、婚姻家庭……

学生交流发言。(背景音乐《琵琶语》)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反映了各自生活的追求和生命价值,都体现出生命的延续与创造。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能改变生命的宽度与厚度。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实现自己的蓝图,能够在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

学生读“人生寄语”:生命就像一次旅行,我们都是人生列车上的过客。善待旅途中遇到的所有旅客,珍惜每一天的当下生活。不辜负身边每一场花开,不辜负身边每一滴拥有,用心地去欣赏,去热爱,去感恩,去创造。“手掌盛住无限,刹那便是永恒”。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课教学
思品课教学中榜样案例的选择问题探索
建设散发生活芬芳的“创智”政治课堂
高中体育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导入研究
浅谈小学思品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新常态下“以生为本”理念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管窥孔子教育思想对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价值
优化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系统探索
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确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