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与生源地流动现状的分析

2018-03-09夏荣慧刘征杜星月熊恋彭媛娟王艳

卷宗 2017年36期
关键词:大学生

夏荣慧 刘征 杜星月 熊恋 彭媛娟 王艳

摘要:根据武汉毕业生流向的历史数据,结合当下即将毕业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意愿进行调分析。通过抽样调查对武汉地区独立学院毕业生及即将毕业大学生进行线上及线下调查,整理数据,总结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流向的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数据及分析结果,辅以经济、政策、文化的影响,使各级教育单位根据培养需要做出调整,使高校人才与企业需要形成高比例配对。现阶段的毕业生对于就业地的选择较以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多数毕业生就业流向发生由一线城市到东部沿海省份的二线城市的转变;54.3%的毕业生为不动者,这些大学生选择在生源地就学和就业,没有任何流动;生源所受教育程度与流动强度有着紧密联系,人力资本变量及社会资本在内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是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显著影响因素;民办独立院校学生的留汉意愿强于公办院校。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地;生源地;流动现状

1引言

随着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出席政协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参加部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实施“百万大學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的计划。近两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大学生职业地选择进行研究,而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由独立学院办学初期诸多条件的不成熟,大多数院校的社会声望尚未确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就业群体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独立学院大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当择业行为与心理,遇到了较多的职业决策上的困难。本研究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者创新职业生涯辅导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致力于研究高校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流动现状的分析,以武汉市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事实上,从国内已发表的论文和期刊中,不难发现我国政府近几年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视,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但是,纵观该方面的论文,就会发现,众多论文资料中大多只涉及一个主体或两个主体,同时涉及高校大学生就业地与生源地流向的相关论文寥寥无几。而全部涉及的论文,侧重在生源地对高校大学生留在生源地就业的影响程度,本课题相对而言,更贴合时政,不仅对高校培养大学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武汉市政治,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大学城文化氛围等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也都有参考价值。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线上及线下的自填式问卷收集资料的资料收集方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及行动分析法,在武汉市抽取10所独立学院,院校样本为尽可能考虑到院校所在地区、院校层次等变量上的合理分布,抽取的10所高等院校为: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武汉晴川学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武昌首义学院、文华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东湖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对所抽取的高等院校按配额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样本尽可能考虑到生源所属学院的就业率、学科专业等变量上的合理分布,所抽取的调查对象中有61.11%的专业偏向于理论型,38.89%的专业偏向于技术型。

此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调查,回收482份有效问卷,其中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19.8%,文史哲类的学生占55.6%,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4.6%。

3数据分析及处理

1.生源对武汉市与其他中部城市相比就业优势的看法调查结果及分析:

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在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基本都是所在省份的单极核心城市,省内最好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都集中在省会。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近十年35个主要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增幅比较发现,武汉是中部唯一一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因此高达60.19%的生源会认为武汉有较好的平台,人口素养高;武汉在产业结构上的变化也值得关注,得益于武汉在高教方面的优势,也因此同样有高达60.19%的生源会更加重视大学时期的人脉关系。但武汉城市圈大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武汉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往往过于重视招生和培养,忽视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太适应,从而造成大学生对就业和创业的畏惧感,自高校扩招以来这种问题日渐突出。

2.独立学院学生对未来工作城市级别的期望调查结果及分析:

现阶段的毕业生对于就业地的选择较以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多数毕业生就业流向发生由一线城市到东部沿海省份的二线城市的转变。二线城市相较于一线城市越来越获得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上的青睐,近年来,不少二线城市都建立了高科技经济园区,二线城市已经把握住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机遇。此外,众多二级城市还紧跟时代潮流,倡导先进的城市理念,这也颇能吸引大城市的奋斗一族投身其中。因此51.85%的大学生选择在二线城市就业亦不足为奇,近半数人选择离开一线城市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一线城市飞涨的物价和房价,在一线城市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公的现象,随着资源的整合集中,以及相对较小的买房压力、生活成本、就业压力等因素,二三线城市是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的。

3.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留汉意愿对比

由图可知,民办独立院校学生的留汉意愿要远大于公办院校,由于受到学生个人规划、对未来理想就业地差异及专注点的不同,民办院校学生对于留在武汉地区就业和创业的自信度更高。

4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54.3%大学生选择在生源地就业的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武汉市独立学院毕业生中,不流动者比例达到54.3%,在毕业后愿意留在武汉创业和就业的独立院校学生在总人数中占比较大。由于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各自包括很多内容,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极其重视在大学里建立的人脉关系,认为更利于在汉创业和就业。可见只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所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也将会如期实现。endprint

1.政策因素。随着物价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房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的第二次分配,成为城市间的重要竞争力。武汉市应对这种趋势,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了购房价低出市面价20%的购房政策,成为高校大学生选择留汉的重要因素,并且据调查13.18%的高校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近年来武汉相继推出了自主创业的财政补贴和七类人创业头三年免税政策,且政府对相关企业提出担保,增加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奖金,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条龙的网上快捷办理。

2.经济因素。武汉市正处于经济开发的前沿,雄楚大道光谷片区正处于交通网络大整改期,医疗、社区安保等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优先考虑所在地,是大势所趋。

3.现实因素。34.56%毕业生就业优先考虑就业发展空间,在武汉光谷及周边片区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量,就业发展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线城市消费水平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薪酬不足以支撑,而武汉消费水平较一线城市而言略低,便于高校毕业生寻找自己合适的基点,更好的为未来做好规划。并且60%的学生来自省内,选择武汉--作为工作地,离家较近,便于节约出行时间和出行成本,使毕业生更加安心工作。

(二)生源所受教育程度與流动强度有着紧密联系

生源所受教育程度与流动强度有着紧密联系,人力资本变量及社会资本在内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是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显著影响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在迁移中所付出的心理代价和收益不同,使得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大学生更愿意流动以获得经济利益,就大学生流动的能力大小而言,巴格内的人力资本理论可以做很好的解释,相比高职大专和本科,研究生流动的能力更强,人们之所以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因为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以外,接受高等教育还能提高个人的流动能力,从而通过跨地区流动、跨专业流动等获得超出教育直接受益以外的流动收益。

1.生源所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动强度。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毕业生更多的选择与自己学历相当的企业工作,而二线城市的大部分工作岗位相较于一线城市而言,对于大学生的学历要求要稍低一些,二线城市为了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抢占人才,会提供更多的薪资与福利待遇,使得更多的人才愿意留在二线城市。独立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历较低,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更大,精神压力与现实就业状况的双层压力下,更多的独立院校学生愿意留在武汉工作。

2.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历方面比“985”、“211”、“一本”学校低,在专业技能和实践经历方面更为看重。据统计,在武汉独立院校中,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技能中,实践经历方面,公办独立院校占比36.84%,民办独立院校占比40.24%;专业技能上,公办独立院校占比38.82%,民办独立院校占比46.34%。在择业选择时,学历上的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多的愿意在实践经历和专业技能上去弥补。相比高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独立学院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科研能力方面具有先天的弱势,因此这类学生更应针对工作中的具体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经验进行提高,更好的迎合用人单位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期望,以此提高成功就业的概率,并且对于今后个人在单位的发展也有很大推进作用。

3.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学历,技术水平,专业理论等个人资本,还要考量其社会资本,而这部分的社会资本,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动。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的数量和质量上,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依靠父母或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来选择职业。

(三)民办院校学生留汉意愿强于公办院校

通过社会调研我们了解到,公办院校学生有留汉意愿的人数比例为58%,民办院校学生有留汉意愿的人数比例为71%,民办独立院校学生的留汉意愿要强于公办院校。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们认为受到主要是自身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身因素

(1)人生规划。根据调研问卷反馈的数据来看,独立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想要在大学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些人以民办独立院校的学生为代表,占到了民办独立院校人数比例的68%。另一派是希望能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企业,获得一份可靠稳定的工作,这类人以公办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为主,占到公办独立院校人数比例的71%。

(2)理想就业地。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公办与民办独立院校学生对未来理想就业地的设想也有所不同。公办独立院校学生的未来理想就业地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的一线城市,人数占到了66.03%;民办院校学生的未来理想就业则集中于中部地区的二三线中小型城市,人数更是达到了79.31%。

(3)专注点。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与调研对象也进行了相应的沟通,从中我们了解到,民办独立院校的学生十分重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他们上大学的意义所在,重要性甚至超过毕业证书,有这样看法的人数占到79.01%;然而公办独立院校的学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则十分注重学历及相关证书的取得,认为这是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认同这一观点的人数有68.42%。

2.社会因素

(1)院校认可度。现阶段,社会上的企业十分注重学历水平的高低,而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相比,公办院校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就是使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因无法得到社会认可,从而难以被心仪的企业聘用。

(2)政府政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正是二三线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政策对于十分重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民办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十分有利,他们可以借政府政策之力,进行自主创业,可以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建立人脉关系,熟练专业技能,囤积资本,为未来向一线大型城市进军做准备。

5结语

现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地域专业等存在一定差异,许多毕业生仍未能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象。本研究对武汉市政府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大学城文化氛围具有多层次的参考价值,各高校可参考研究结果,根据培养需要做出调整,使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形成高比例配对。企业事业单位可根据本调研成果进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对公司职工福利以及人员配备做出调整,使公司在高级技术人员招聘中与其他公司相比更具有竞争力。独立院校更应积极组织校内就业选择活动,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也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观念,认清形势,调整心态,杜绝急功近利的心理,政府也应积极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鼓励校企联合办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