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探究

2018-03-09刘忠国

艺术评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艺术特征

刘忠国

摘要:鄂温克民间音乐艺术有舞蹈音乐、尼玛罕、扎恩达拉嘎和器乐四种形式,这四种民间音乐的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其中舞蹈音乐艺术大致可以划分为呼号型舞蹈音乐和歌唱型舞蹈音乐两类。舞蹈音乐也是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的主体,鄂温克族民间音乐产生与发展有着浓厚的文化语境,对鄂温克族舞蹈音乐形态特征、产生的深远影响和起源探究,对鄂温克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鄂温克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的形态特征和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鄂温克族 民间舞蹈音乐 艺术特征 深远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88-03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地区的游猎民族鄂温克人更是如此,他们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活,只能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简单舞步为主体的集体舞蹈进行自娱自乐。作为狩猎民族,种类繁多的鄂温克舞蹈音乐都独具自己民族艺术特色,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鄂温克民族通过舞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他们各种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中收录了很多堪称鄂温克族狩猎文化活化石原始狩猎生活的舞蹈音乐。这些原始狩猎舞蹈表演艺术特征,也体现了鄂温克人不断变迁的生活环境和岁月更替遗留下来的民族记忆。

一、鄂温克舞蹈音乐形态特征

鄂温克民间舞蹈有礼仪、游猎和节日庆典三种舞蹈形式,如阿芽舞、爱达哈喜楞舞和聶那肯舞等礼仪舞蹈;阿罕拜舞和伊堪舞等节日庆典舞。有学者认为斡日切舞属于图腾舞蹈,也有认为不属于图腾舞,据黎明等学者考证鄂温克族历史上并没有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苗金海认为斡日切舞应属于当代原创舞蹈,他认为鄂温克祭祀和宗教仪式中没有这种舞蹈形式,其表现内容与形式不具备图腾舞的特征。根据形态与表现形式,苗金海把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划分为呼号型和歌唱型两大类型,它们拍子类型都是四二拍。

(一)呼号型舞蹈音乐

呼号型舞蹈具有强烈的原始乐舞气息,风格古朴,与鄂温克先民狩猎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这类舞蹈音乐韵律中伴随有呼号声、拍手声、跺地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具有节奏鲜明、错落有致、强弱与快慢对比等鲜明特征,舞蹈韵律独特别致。如公野猪搏斗舞、犬舞、犬斗舞、巴勒琴德舞、阿空拜舞等游猎舞,它们分别流传于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自治旗浑苏木、伊敏苏木。这种舞蹈音乐可谓最古老的“噪音音乐”,虽然没有明确的音高旋律限定,没有具体内容的歌词,但有相对音高运动与丰富多样的衬词,衬词构成的呼喊有的模拟动物鸣叫,有的只是用来烘托气势,充分表达特定的情绪。如男性双人舞爱达哈喜榜舞主要模拟公野猪搏斗情形,其伴奏音乐主要有《哲恨》《哲会加》与《吼吼》三种节奏型,男女群舞“聂那肯舞”人数不限,但必须成双成对才行。这类舞蹈音乐节奏相对比较单一,为连续的八分音符,舞蹈动作简单,以“犬斗”动作贯穿始终。再如巴勒那德舞大多数以中老年演员为主,一人扮猎物其余四人扮老虎,音乐节奏型与步伐都与聂那肯舞蹈音乐相似,主要舞蹈动作为“虎斗”。另外,还有鄂温克族女子自娱性的舞蹈“阿罕拜舞”,以模拟原始野兽动作为主。索伦鄂温克族民间舞蹈又融入了挽袖、梳头、洗脸和照镜子等妇女日常生活动作,从而更加完美地体现了鄂温克妇女的内在思想情感和身体韵律。

(二)歌唱型舞蹈音乐

这类舞蹈有狩猎舞、阿芽舞、伊堪舞、奴克该勒舞等,分别流传于鄂温克自治旗辉苏木、伊敏苏木、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等地。鄂温克歌唱型舞蹈音乐增加了歌词,增强了音乐旋律性,音乐表现力与艺术性都明显得以提高,歌唱型舞蹈音乐形态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发展阶段。例如女性礼仪性舞蹈《阿芽舞》具有形式单一、动作简单、感情温柔纯朴等特点,一般由两名女性表演。如《阿芽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的方整性乐段,“短一长”结构的乐句节奏形态先密后疏,每个乐句落点音均为长音,旋律具有抒情性特征。阿芽舞歌词内容反映了妇女们在树林中采摘野菜见面时互相问候的情景,彰显了鄂温克女人的温文尔雅和热情乐观的性格与精神面貌。再如《狩猎曲》音乐节奏性强于旋律性,类似说唱,是一种载歌载舞型。单一的舞蹈动作表现了鄂温克猎民机智勇敢、威风凛凛的形象。伊堪舞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性的篝火舞,又称为“欢乐之火舞”,舞蹈者边唱优美典雅的《伊堪》曲,以明快炽烈的《吐苑格》曲为伴奏。该舞蹈旋律由舞者一人领唱,众人齐唱应和,并不断循环反复。伊堪舞音乐《吐苑格》歌声由低到高,逐渐把气氛推向高潮,音乐节奏更加生动活拨,扬抑结合,张弛有度,很好地供托了舞蹈的欢乐气氛。还有一种奴克该勒舞音乐,代表曲目有《姑娘们的舞》《萨吉格涅萨那》《内胡榜》和《天截湖》等。

二、鄂温克游猎舞蹈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鄂温克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与艺术只能依靠口头传承。鄂温克古老的游猎舞产生之初除了娱乐功能之外,主要是实用与教育功能,还没有什么审美功能,其传承古老狩猎文化功能要多余娱乐功能。如狩猎歌舞爱达哈喜榜舞和巴功那德舞,通过模仿公野猪和老虎这样凶猛动物的习性、神态、敏捷而强有力的动作等,教育后代如何逃避野兽的侵袭。再如“聂那肯舞”通过模仿人类最亲密机警勇敢的猎犬形象,表达了鄂温克猎人对猎犬的深厚感情,因为忠实的猎犬在狩猎活动中可以帮助他们打猎,遇到公野猪、熊等猛兽时还能不惜生命保护主人,教育下一代爱护自己的猎犬,所以鄂温克人从不吃狗肉。再如“奴克该勒舞”通过模拟飞禽的鸣叫声作为应和舞蹈节奏的伴奏,有些奴克该勒舞的唱词,是以追溯鄂温克民族历史作为开篇词,起到了积极的民族教育功能,启蒙鄂温克儿童和年轻人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伊堪舞”表达了狩猎丰收和久别重逢的喜悦欢乐之情,这种娱乐功能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即使很多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开始大量融入近现代一些丰富元素和社会生活内容,但古老狩猎民族的文化基因依然蕴藏于舞蹈音乐内涵之中。狩猎文化对于鄂温克人的影响之深,都深深烙印在鄂温克各种民间艺术之中。鄂温克人热爱大自然情感之浓,狩猎歌舞和狩猎文化承载着他们最原始的民族记忆,因此,可以说狩猎文化是鄂温克民族文化之根,具有标志性“文化符号”特征。endprint

三、游猎乐舞蹈音乐是鄂温克族民间音乐之根

从游猎舞反映的内容、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来看都是非常古老的,是典型的鄂温克族森林狩猎生活真实写照。还有尼玛罕如描绘狩猎生活的《母鹿之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其艺术表现手法更加成熟;扎恩达拉嘎音乐反映狩猎生活内容较少,《狩猎之歌》这样的舞蹈音乐也随着时代变迁,都已经演变为地道的宴歌,但是对于现代鄂温克游猎舞蹈依然保留有原始狩猎文化的影子。古老的游猎乐舞蹈音乐形态通常都是歌舞一体的,这种乐舞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了歌与舞的分化。叙事民歌尼玛罕的产生晚于游猎舞,但其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教化功能,已远超原始游猎舞的作用。尼玛罕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深刻思想内涵等特点,使其传承着鄂温克民族原始音乐文化,反映世俗生活的扎恩达拉音乐起源相对较晚。因此,可以说游猎舞、尼玛罕和扎恩达拉这三种音乐艺术形式虽然长期并存,但起源时间有先后之分,并各领风骚数百年,它们最早起源源头就是游猎舞。学者苗金海根据鄂温克族民间音乐代表性体裁与题材的历时性变化,将鄂温克族民间音乐发展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游猎舞为代表的远古乐舞时代、以尼玛罕为代表的中古说唱性叙事歌曲时代、以扎恩达拉为代表的近现代民间歌曲时代。这种划分有助于帮助读者认识鄂温克族民间音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探寻鄂温克族民间音乐文化历史变迁中的规律性因素。

四、结语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作为揭示内容,以其特有的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灵魂作为精神内核,以其优美的旋律和舞步相结的外在艺术形式,展示出了其独特民族游猎的生存方式。鄂温克舞蹈音樂艺术不仅具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文化内涵,还展现了独特地域文化与森林艺术色彩。鄂温克族舞蹈音乐艺术运用熟悉的自然山林和各种动物的形体动作为素材,通过淳朴凝练与寓意深刻的肢体语言、优美的动态和各种装饰艺术手法的运用,赋予了鄂温克人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情怀和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鄂温克舞蹈音乐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有助于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苗金海.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年.

[2]苗金海.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狩猎文化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10).

[3]乌日娜.鄂温克族民间音乐述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06).

[4]苗金海.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形态特征探析[J].舞蹈,2013,(07).

[5]毕安琪.使鹿鄂温克音乐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07).endprint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艺术特征
浅谈《鄂温克的拉玛湖》中的“情”与“趣”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