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夹弦戏曲音乐唱腔和结构探析

2018-03-09焦艺扬

艺术评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亳州

焦艺扬

摘要:安徽亳州地方戏二夹弦是一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种,其中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唱腔上,亳州二夹弦丰富多样,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亳州二夹弦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山东二夹弦的抒情旋律特征,也将河南二夹弦的高亢明亮吸收在自己的唱腔中,渐渐演变为具有自身特点的安徽民间地方艺术戏种。

关键词:亳州 二夹弦 戏曲唱腔 唱腔结构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27-03

“2005年3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颁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推动全民族保护祖先留下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地方戏种二夹弦是亳州当地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戏种,“和所有的地方小戏一样,亳州二夹弦的产生、发展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2]。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亳州二夹弦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形式和唱腔结构,成为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戏种。在唱腔形式上,亳州二夹弦氛围独唱、对唱和帮腔等,灵活的形式使得亳州二夹弦能够灵活演绎众多戏曲曲目,时而温婉悲切,时而跳跃性极强,在中国众多地方戏种中独树一帜。

一、亳州二夹弦唱腔形式分析

亳州二夹弦在唱腔上注重用真嗓吐字,并以假声托住唱腔,在唱法上运用了真假音交替的唱法,并且使用得非常平凡。起唱时常常使用真声,在每句结尾的拖音上运用假声,真假声过渡非常自然,这也成了亳州二夹弦最为明显的唱腔特征。例如在著名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开头的唱段有这样一句:“书房门前一呀一支梅,树上的百鸟对呀搭对”,此句中“梅”“对”二夹弦演唱艺人运用了假声唱法,其余均为真声。这种唱法提高了二夹弦的音乐表现力以及感染力,真假音过渡的自然也成为衡量二夹弦艺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只有经过长期训练的歌唱艺人才能驾驭这种浑然一体的唱法。

在唱腔形式上,亳州二夹弦主要分为独唱、对唱、帮腔三种唱腔形式,真假音交替的唱腔均出现在这些唱腔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需要,艺人将会采用不同的唱腔形式进行演绎:

(一)亳州二夹弦中的独唱唱腔

独唱这种唱腔形式在亳州二夹弦中常常用来陈述故事中人物的身世或者交代故事背景,也作为戏中人物表达个人情绪的唱腔形式[2]。独唱唱腔具有极大的表演张力,非常利于刻画出人物的情绪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举例来说,在亳州二夹弦《三拉房》中,女艺人运用独唱唱腔将歌词和旋律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进入婚姻前的担心和不安娓娓道出,独唱中的情绪也在整个唱段中跌宕起伏。

(二)亳州二夹弦中的对唱唱腔

两人对唱的唱腔形式在亳州二夹弦中常常表现一些活泼、轻松的情节,也出现于表现争吵的唱段中,对唱唱腔戏剧张力十足,运用二板、单北词的板式可以为唱段增加跳跃活泼的气氛。在原有的板式结构之上,亳州二夹弦还应用一些衬词的手法让唱段更加丰富多变。

(三)亳州二夹弦中的帮腔唱腔

所谓帮腔即为一人唱多人和的唱腔方法,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产生,很多唱段中都融入了帮腔的唱法来营造浑厚的演唱效果。这种唱腔形式一般在整个唱本中不会出现太多次,因为大多数帮腔很少有具体唱词,都是演唱虚词,用来表达局外人的情绪以及对戏中人物的评论,经常被认为是客观立场的体现。这种唱腔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较近,是拉近戏内外的一種手段。

二、亳州二夹弦在唱腔结构特征

亳州二夹弦唱腔结构是板腔体和曲牌体的综合,在板腔体中主要有两种腔,在套曲的形式上,对板眼进行延展或缩减,将多种调式融合在一起,一个唱段中有多个骨干音,最终形成能够演绎多种情绪变化的板腔[3]。亳州二夹弦唱腔在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不同,灵活地选择适应故事情节的板腔形式。

在二夹弦的板腔结构中有两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一种是“板类”,其中有大板、二板、三板等;还有一个系统为“娃娃类”,有大板娃娃、二板娃娃、三板娃娃等。“娃娃类”在板腔唱腔中起到的是次要作用,经常作为穿插使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就使得亳州二夹弦旋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征,增加了乐曲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亳州二夹弦完整的板腔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由叫板、打击乐组成的印子,这一部分一般不属于唱段的正式阶段,只是用来创造意境、烘托情绪;第二部分是唱段的正式部分,主要起到的是叙事的作用,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对一个乐段的反复演唱,在重复的过程中包含了过门和压板,将整个唱段分为固定的几个阶段,并有明确的区分;第三部分是唱段的结尾,在结束的部分中,唱段中的乐句会有一定变化作为终止,很多亳州二夹弦在结尾处没有设置曲尾,都是通过反复唱前面的板式的方法宣告曲目结束。

举例来说,在亳州二夹弦经典《花庭会》中,前面第一部分是双北词作为引子,烘托出了曲目气氛,然后在第二部分正曲中,由双北词转变为单北词,和第一部分相比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在发展到剧情高潮时,愤怒的情绪一触即发,单北词又转换为连北词,紧接着再转三板,与之对应的其他唱腔,例如捻子、谜子、娃娃在速度上变化不大,与峰回路转的正曲曲调相比,其他板类强调则更加平稳。

三、亳州二夹弦唱腔体系分析

由于二夹弦流行的地域非常广,受到地理因素和文化、语言的影响,在唱腔体系上也有很大不同,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两大流派。所谓“东路”,即为黄河东南方向的济南、开封、皖北一带,在唱腔上二夹弦特征为刚劲有力、跳跃性较大,并以闪腔作为起腔。“西路”则是受到黄河西北一带地域的影响,在唱腔上较为柔和,伴奏和唱腔结合较为紧密。“西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个地域的影响,包括“东路”一带,所以当今单纯的西路唱腔已经非常少见了。

从亳州二夹弦的历史渊源上看,其是在纺纱小调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其他地方戏种的特色衍生而来。在发展过程中,亳州二夹弦吸收了黄河船歌、渤海的渔民号子以及多个地方的民族小调的艺术特征,形成了最初的亳州二夹弦。随后,发展过程中的亳州二夹弦,因为吸引了众多歌唱艺人的加入,这些艺人也将自身出身所在地的艺术特征融入到二夹弦的演唱中,其中包括了花鼓戏、河南梆子、琴书等艺术形式。多种音乐元素都融合在了亳州二夹弦中,不仅丰富了亳州二夹弦对各种情感的驾驭能力,将温婉、抒情、喜剧融入到唱本表现中,同时也成为其唱腔体系中的一部分。endprint

亳州二夹弦的唱腔板式大概有二十余种,较为常见的有十五种,主要为:大板、二板、三板、北词、娃娃、赞子、捻子等,其中北词唱腔又氛围单北词、双北词,很多唱腔下都有分支唱腔。以上这些唱腔中,较为明显的特点是,演唱艺人需要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将曲调唱出来。在对唱的亳州二夹弦中,男女对唱常常引用同腔和同调,演唱过程中,用真声唱出唱词,同时运用气息控制方法在结尾用假声拖住尾音,这种真假音混合的唱法增加了乐曲的柔和程度,让歌曲更加流畅,非常适合演绎一些温婉活泼的曲目。

在亳州二夹弦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表演技巧和道具脸谱,很多都是从当地著名的其他戏剧种类中吸取得来,例如豫剧和大平调等,都对亳州二夹弦的表演提供了灵感源泉。二夹弦的唱腔结构和其他戏剧种类也有着明显不同,二夹弦在唱腔上非常欢快,音乐背景上注重婉转和细腻的把控,仅仅当音乐响起之时,听众就会获得审美上的愉悦体验。

當在演唱较为欢快的二夹弦曲目时,在唱腔结构上需要更多利用假声的表现方法,营造出心情舒畅的跳跃性特征,并运用头部共鸣辅助发声。在演唱固定板式时,演唱艺人可以融入一些跳跃性唱法,为歌曲增加厚度和灵动的感觉,二夹弦的唱腔中红脸唱腔难度较大,需要将多种腔进行融合,需要演唱艺人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出技巧辅佐,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二夹弦曲目。

四、结语

安徽亳州二夹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亳州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对于亳州二夹弦唱腔结构上的探析不仅仅是对这门艺术形式自身的挖掘,也是对其艺术风格形成过程的探索,同时在对亳州二夹弦的研究也是将之推广到更多人眼前的方法,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二夹弦这门独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戏种,在其乡土气息中获得音乐上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秦序.两类文化遗产保护,幸勿顾此失彼——从无形音乐的物质属性看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完整性[J].当代音乐,2015,(01):7-12+139.

[2]张效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亳州“二夹弦”为例[J].当代音乐,2016,(10):47-49+52.

[3]任秀梅.戏曲“二夹弦”濒灭唱腔考察与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7,31(03):41-42.

[4]王伟,王夔.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01):105-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亳州
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亳州市养生旅游集群发展研究
亳州市养生旅游集群发展研究
简论欧阳修诗中的亳州印象
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亳州非遗二夹弦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思考
药都亳州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
论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安徽亳州地区大雾预报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