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伊比利亚》组曲的曲式结构及调式特征(二)

2018-03-09强占全

艺术评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

摘要:《伊比利亚》组曲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伊萨克·阿尔贝尼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创作价值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这部作品在中国出版已近十年,对其演奏和研究已成为我国音乐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入手,以总谱和音像资料为基础,以音乐学理论为支撑,对组曲中第五至八首作品逐一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系统阐释了这四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特点。

关键词:阿尔贝尼斯 《伊比利亚》 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09-03

伊萨克·阿尔贝尼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作“西班牙新音乐的先驱”,他的创作以獨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作曲技法、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世界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钢琴组曲《伊比利亚》是阿尔贝尼斯在创作的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欧洲作曲技法和西班牙音乐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尽情地展现了自己优秀的创作才华和对祖国深厚的挚爱之情。正如德彪西评价他的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够像阿尔贝尼斯那样善于表现他的祖国的抑郁和特殊的幽默”[1]。

“阿尔贝尼斯通过这部组曲向世人展示了安达卢西亚音乐的无穷魅力,为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西班牙的烙印”[2]“《伊比利亚》组曲在浩如烟海的世界钢琴文献中独树一帜,无论在艺术高度、素材提炼、创作技法还是演奏难度上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3]。

一、作品五《阿美里亚》

中等速度的小快板(Allegretto moderato),D大调,6/8拍子,有序的自由曲式。

A部分(1-84)

复二部曲式,A(1-45) G

a(1-9-21)+ a′(22-29-45)

B(46-84) G

b(46-53-67)+(b′+ a″)(68-78-84)

连接(85-86)

B部分(87-148)

单三部曲式,C(87-100) C

D(101-108-130) C

C′(131-148) C

连接(149-152)

A′部分(153-208)

单二部曲式,a1(153-164-176-184) F-bB

b1(185-201-208) F

连接(209)

B′部分(210-245)

单一部曲式,(c+d)′(210-215-223-245)G

尾声(246-263)

这首作品采用了有序的自由曲式结构,强调抒发个性,使题材得到自由的展开。作品中各部分材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顺序,不相同的各部分主题材料按次序进行反复,强调了重复和再现。作品中A部分是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B部分是单三部曲式,其中中段d的规模较首段c和再现段c′规模庞大,这主要是由于109-116小节重复了101-108小节的内容扩展而成,这里运用重复手法使得新主题与A部分的主题达到平衡。中段的节奏,在右手的旋律部分是4/4拍,而左手的伴奏部分是6/8拍,形成了二对三、四对六的独特效果。A′部分是把A部分中的a、b两个乐段作了自由变奏,其中a1第165小节起是在153小节上方四度做模进发展。B′部分综合了B部分的所有材料,但在结构上缩减成一个乐段的规模。尾声主要运用A部分的主题材料,平衡了作品的结构。

这部作品的调式调性变化非常频繁,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同主音上的各种调式交替使用。第一部分主要以G为主音的同主音调式交替:G利底亚调式—g弗利几亚调式—G利底亚调式—G自然大调—G利底亚调式。第二部分是以C为主音的调式交替:C混合利底亚调式—C旋律大调—C弗利几亚调式—C混合利底亚调式。作品在节奏节拍上有明显的塔朗达斯舞曲特点。

二、作品六《特里安纳》

活泼的小快板(Allegretto con anima)速度,#f小调,3/4拍子,混合曲式(奏鸣曲式与变奏曲式原则的结合,以奏鸣曲式为总结构框架)。

呈示部、展开部(1-57-89)

主部主题(1-47)﹟f

单三部曲式, A(1-9)+ B(10-39)+ A′(40-47)

连接(48-49)

副部主题及展开部(50-99)

变奏曲式, C(50-57)(副部主题)A

C1(58-65)A

C2(66-73) F

C3(74-81) bD

C4(82-89) ﹟f

C5(90-99) ﹟f

连接(100-101)

再现部(102-125)

主部主题(102-109)﹟f

单一部曲式,A″(102-109)

副部主题(110-125)﹟F

单一部曲式,C′(110-121-125)

尾声(126-140)

为了充分描绘所要表达的内容,作者根据需要对曲式结构作了灵活的处理。这首作品是以奏鸣曲式为总结构框架,奏鸣原则与变奏原则相结合,结构相对自由的混合曲式。呈示部里主部主题是一个不规则的单三部曲式,其中段已经构成两个乐段的规模,但因结合了首段的材料而显得对比性不强。副部主题是单一部曲式结构,作者把副部主题作了五次变奏,形象的描绘了斗牛的场面从平静到激烈的过程,也由此形成了规模庞大而且镶在呈示部里的一个展开性段落,使呈示部与展开部连为一体。由于副部主题的突出描写,造成了两个主题的比例失衡,为此作品中适时地加入了主部主题的元素。再现部在结构上作了缩减,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分别在各自的材料上作了更加凝练的描述,副部主题的调式是在主调的同主音大调上进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调性回归。尾声运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平衡了作品的结构。endprint

这首作品以传统调式为基础,相比较前五首作品而言,调式调性及和声的变化略为简练,主要调性是基于﹟f小调和 A大调的一对平行大小调为框架。整首乐曲运用了相当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帕舍都波舞曲、弗拉明戈舞曲、吉他演奏、斗牛士进行曲的旋律相互交织,被阿尔贝尼斯运用高超的作曲技法神奇地糅合在一起,使作品的民族性得到最大意义的诠释。

三、作品七《阿巴欣》

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速度,bb小调,3/8拍子,混合曲式(复三部曲式与双主题变奏原则的结合,以复三部曲式为总结构框架)。

引子(1-32)bb

首部(33-96)bb-f

单二部曲式,对比乐段,A(33-48-68)+ B(69-80-96)

连接(97-98)

中部(99-228)

双主题变奏曲式,A1(99-114-130)f

B1(131-142-152) d

A2(153-164) G

B2(165-180-193) bA

B3(193-204-228)

再现部(229-296)bb-bB

单二部曲式,对比乐段,A′(229-244)+ B′(245-281-296)

尾声(297-313)

这首作品仍然采用了混合曲式结构,是以复三部曲式为总结构框架,把复三部曲式原则与双主题变奏原则相结合而成。中部并没有引入新材料,而是把首部的内容加以变奏,尤其是对首部中的B乐段在变奏基础上还做了相应展开,使得整个中部与首部既有紧密联系又不失对比。再现部中把A乐段做了缩减,把B乐段做了扩充,尾声采用的是首部A段的材料。

从调性上来看,这首作品运用了多种欧洲大小调和特种大小调。引子是bb自然小调和bb和声小调的交替,首部的B乐段转换到f弗利几亚调式上,中部 A1是f弗利几亚调式,B1是d弗利几亚调式,A2是G和声大调,B2、B3是bA旋律大调,再现部从bb和声小调转换到bB混合利底亚调式。阿尔贝尼斯在这首作品中尤其突出二级、四级或七级音,因此掩盖了传统的三度叠置,这种被作曲家称为“二四度叠置”的和声,是弗拉明戈音乐的重要特征。这首乐曲取材于吉普赛民间舞曲“布列利亚”。

四、作品八《波罗调》

快板(Allegro)速度,f小调,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

引子(1-16)f

A(17-48)f

A1(49-84)

连接(85-92)

A2(93-110)

B(111-142)bA

B1(143-174)

B2(175-190)

B3(191-206)

B4(207-234)

A3(235-266)f

A4(267-292)

B5(293-367)F

尾声(368-391)

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不规则的双主题变奏曲,含有三部性曲式结构原则。乐曲的两个主题分别进行了多次变奏,其中第一主题变奏四次,而第二主题则变奏五次。这首作品是以安达卢西亚地区波罗舞曲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中的两个主题都比较忧伤,整个作品流露出悲伤地情绪。阿尔贝尼斯把欧洲浪漫主义的自由曲式、印象派的和声、西班牙音乐的民族特点,都精妙的结合在这首作品当中。

整首作品的调式调性变化丰富。尤其在175-234小节(B2、B3、B4乐段)中最为突出,从f弗利几亚调式—e自然小调—G和声大调—g和声小调—bB和声大调—bB利底亚调式—bD利底亚调式,形成了复杂的调式调性转换,也因此造成了结构上的展开。全曲的力度变化幅度大,钢琴手法丰富,富有感染力。

五、结语

这四首作品在结构上,虽然是以传统曲式结构为基础,但又不受传统曲式的束缚。阿尔贝尼斯为了服务音乐的发展,在结构上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变化,这其中既有几种曲式的混合结构,也有无序的自由结构。几首作品凸现的是不平衡、不规范的结构特点。作品的调式调性变化丰富,但大多数情况下,其调性布局还是运用传统的四、五度进行,“二度的模进以及运用降三级、降六级行成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手法也经常出现”[4]。

参考文献:

[1]段维拉.论阿尔贝尼斯《伊比利亚》的钢琴创作特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3]李翔宇.阿尔贝尼斯及其《伊比利亚》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4]强占全.论《伊比利亚》组曲创作中的民族特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3,(05):142-143.

[5][西]伊薩克·阿尔贝尼斯作曲,吉耶尔莫·冈萨雷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M].周铿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的音乐作品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