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构建研究

2018-03-07杨晶

声屏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杨晶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批判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性指导意义。学术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着重深化新闻传播规律、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以及信息传播工作的舆论导向等三方面的研究,为政治形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基石与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阐述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问题时,明确指出除了传统媒体要讲导向外,新媒体、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等也要讲导向。当前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发展与新兴媒介的发展日益关联紧密,因而在学理上从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与之相适应,学界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地位、定义与内容等三个方面讨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构建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党推进新闻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理论体系。党和政府在宣传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并没有在相关文件中对这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内涵界定。陈力丹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思想体系,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论述”。①这一界定适应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范围变化,并将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范围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大众媒介的经济力量不断得到释放,新闻学发展转向大众传播学的趋势逐渐明朗。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理论关照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了新闻、信息以及人与社会、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新闻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命题。目前我国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路径依然存在欧美范式的残余,这种转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相关理论的本土化,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研究范围上扩展到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领域。这其中就包括,在受众理论上,正确处理“大众”与“群众”的关系;在效果理论上,正确处理受众需求同提高素养的关系;在媒介经营理论上,正确处理市场导向与商业低俗化的关系问题等。实际上,在新闻传播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是必要路径之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概念界定

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这一概念主要被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闻传播学这两大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中,但是由于这两个学科的属性不同,因而各自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内涵界定也截然不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界定为一门系统地研究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体系,②其具体的运用是以传播学研究成果解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③在新闻传播学界,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陈力丹教授在广义上界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也集中大量的精力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其极具代表性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一书同时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这两个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名称,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界定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它类似于从政治传播学、文艺传播学等应用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的界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视为一个特定的信息系统单位,考察其传播运行规律。其意图是在传统的灌输论等教育教化传播模式之外,充分借鉴大众传播的理论范式,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开拓新路径。新闻传播学界则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界定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出发关于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思考传播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结晶。

这两种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式也并不完全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相关界定实际上包含在新闻传播界的界定中,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视为应用传播学,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的应用,而不是西方大众传播理论的简单应用。而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是新闻传播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对象。

1997年,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并设立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我们很难用一般意义上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去推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足新闻信息的特定内涵,侧重从功能的角度正面界定新闻传播实践的规范,而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立足于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侧重于从批判的角度揭示具体的社会关系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制约和影响,为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和新闻实践提供建设性方案。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性意义,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深刻地揭露了媒介文化霸权与低俗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实践提供了必然路径。这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馬克思主义传播学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介入和推进。

第一,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习近平同志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指出:“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④新闻实践中,很多同志对于“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的论断充满困惑。那么,当新闻真实与这种政治需要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endprint

新闻传播规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其一般性指的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新闻传播规律具有普遍性,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借鉴西方新闻界的优秀成果。同时,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对立性。每一个社会都有相应的新闻传播规律,认真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可以正确理解具体社会制度下政党政府、社会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从党性出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新闻传播特殊规律。

新闻传播规律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以受众规律为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人民为中心导向的人本经济体制,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新闻工作反对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但是也反对全盘否定按市场规律发展新闻事业的观点。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根本利益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适当程度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注重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仔细探索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受众”概念与人民性的关系,明确受众的阶级属性,突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新闻商品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确社会主义传媒集团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领导市场经济建设在新闻事业发展上的体现,是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的本质体现;突出传播效果与受众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围绕受众规律,将进一步明确市场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区别,进一步明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喜闻乐见与低俗取悦之间的界限。

第二,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对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研究。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相统一。在实践中,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就在于人们没有正确认識党性和人民性的定义。实际上,对于党性的理解不能脱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一个核心”,对于人民性的理解不能脱离“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的“两个结合”。唯物辩证法承认党会犯错、人民会犯错,但是党的犯错恰恰是非党性的表现,人民犯错也不是人民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把交往主体看作是处于一定生产方式并受这种方式制约的现实的人。党性作为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其正确与否的判断不能脱离无产阶级的物质生产实践。人民性不能望文生义为人民的特性,更不能被理解为拉扎斯菲尔德式的“人民的选择”。它特指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交往形式。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中,人民利益的实现方式和表达方式完全不一致,在达到共产主义形态之前,人民群众还未实现自愿自觉的活动,其仍然是会犯错误的历史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者和保护者,党也肩负着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成为自愿自觉主体的历史任务。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明确了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和党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作为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观,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是“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在这个条件下,党性来自人民性,是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④因而这种“统一”又是“同一”,这种“同一”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人民群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与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从整体上研究信息传播工作的舆论导向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要关注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导向,更要从整体上关注信息传播事业的舆论导向,包括从技术发展、社会环境、传播技巧等多个方面和环节深入研究舆论导向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当代课题。

一是加强新兴媒体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舆论导向研究。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新兴媒体打破了原有的新闻传播形态与社会舆论格局,丰富了传播渠道、舆论主体和内容生产。同时,新兴媒体拓展了媒体的自由空间,也容易造成传播泛化、内容混杂、信息虚假等问题,使舆论导向变得异常复杂。站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视角看,积极应对新兴媒体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舆论导向的有效方略是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新兴媒体的发展推进了“人人记者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着力于指导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来推动社会舆论环境的良性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现代传播体系通过加强媒体融合人才建设,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积极介入网络与新媒体等平台建设,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二是加强信息传播舆论导向的社会环境研究。西方新闻业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抽象人性论和人权论推导出抽象的新闻自由规范,但是传播业的发展又使新闻自由的规范面临着深刻的危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则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决定作用,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现实具体的,所以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新闻客观性作为微观个体或中观群体组织的职业规范,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但是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出发,新闻客观性的标准无法脱离社会实践水平。对于信息传播业而言,它迫切需要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规范来推进其舆论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群众的生产消费观念和行为,新闻传播从业者面对市场不当利益的诱惑,大量的信息受到商业化干涉,或者大量的寻租信息和虚假信息充斥社会,妨碍公平正义,或者激发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完全不相适应的各类错误思潮。社会主义信息传播从业者要研究和掌握新闻传播规律,不能脱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掌握。重视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并通过传播过程使社会的各个部分相关互联、系统性地适应社会环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应有之义。

三是加强信息传播舆论导向的传播技巧研究。“人民性”概念不仅反映党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目标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反映党的新闻传播要让人民群众更加生动地获取信息,更加鲜明地理解自己的根本利益与党的主张的一致性,这就需要加强舆论导向传播技巧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对内舆论引导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对外舆论引导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⑤“作品”“故事”“声音”等都意指受众的文本,“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和“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等都意指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意义构成,“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好”(故事、声音)等意指受众领会的意义。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者要进一步研究“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等内涵,进一步推进生成良性的舆论引导过程。

综上,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发展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内容,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内涵,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的科学化,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注释:①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徐艳玲,李建柱《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初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

③徐艳玲:《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题求解》,《理论探讨》,2013(1)。

④秋 石:《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求是》,2013(22)。

⑤《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6/02/20。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践行
财经新闻中的“数据陷阱”表现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特色的新闻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启新时期新闻舆论 “供给侧”改革
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