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8-03-07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引导性组织者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并创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以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方式将潜在有意义的信息与学习者已知内容联系起来”[1]。具体是指学生把自己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头脑中的现有认知结构结合起来,这样的“认知结构”指学生当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等[2]。通过学习后,新内容就可以扩充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建立一个新的认知框架,为下一次学习建立基础,为未来所用。“先行组织者”就是实现这种有意义学习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策略。它最开始是由“组织者”发展而来的,而所谓“组织者”,代表的就是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与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关,又因为它们是出现在新内容之前,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3]比如在解读《天净沙·秋思》的文本之前,教师向学生阐述有关马致远飘零、不得志的一生,类似这样的“知人论世”,就是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具体运用。此外,在“先行组织者”的分类方面,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对新内容的了解程度,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指学生对新内容完全陌生的情况下,需要一些预备知识进行引导,这样的引导性知识称为“陈述性组织者”。[4]比如上文提到的运用材料引导《天净沙·秋思》的文本解读。一类是指新学习的内容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结构的某一块可产生联系,这样的联系称为“比较性组织者”。[4]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陶渊明的“田园情怀”,可以借助学过的《归园田居》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类组织者的具体运用,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不同课型的要求,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调节并选择。

纵观现如今的初中诗歌教学,应将“先行组织者”策略灵活地运用其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初中阶段的诗文学习要求为“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5],分析发现初中的诗歌学习要求达到欣赏的层面,这对学生来说,就要求进行一个梯度的上升,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也有了很大的挑战。教师要根据学情的不同,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变更,使得学生能轻松学习欣赏诗歌,爱上诗歌这种艺术。这也就需要教师充分灵活地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不断地扩充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得在整个诗歌教学中,他们能学得自在轻松,有乐趣。

综合分析得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分布在导入、文本解读以及拓展延伸三个方面,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

二、初中诗歌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

诗歌是中国的一个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所以诗歌的学习受到了国家、学校、教师的多重重视。为了使学生学好诗歌,感悟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就需要运用相应的策略辅助教学。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需要接触诗歌的深层部分,开始要欣赏诗歌的语言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要求学生要自主地提升自身的欣赏水平,还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读读、译译、背背”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模式。而正确有效地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就能辅助教师灵活地教学以及促进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文化审美意蕴,达到目标的教学效果。

(一)学情分析,进行策略准备工作

对于教师而言,一堂课的开始不是从导入计时的,而是在准备这堂课的漫长时间里就开始计算。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汇成的一条原理”。[2]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要对学情有充分地了解,所以在面对初中的诗歌教学活动时,教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诗歌功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从具体出发,选择出最贴切的“先行组织者”,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框架,进行课堂的预设。

分析学情,首先应该从宏观上进行把控。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不能只盯着初中的语文课本,对于小学的教材也应该有一定地了解,这样才能知晓学生接触了多少诗歌题材,分别是怎样的内容,又是怎样学习这些内容的。比如在学习《望岳》《观沧海》等咏物类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小学学过的同种题材的诗歌进行预估,或者是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咏物类诗歌的知识停留在哪个阶段,再在他们的已有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先行组织者”。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预习的方式,在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情。学生的预习活动,是他们学习一篇课文的第一步,第一步走得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减轻很多的负担,可以让他们在思维跳跃间更好地吸收课堂的教学内容。当教师了解学情之后,他再根据这些情况,准备一些必要的预备性知识,构成引导性的材料。例如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这是需要一个学校内的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共同商议的,是教材和学生的双重考虑之下的结果,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预习课文的一种学习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能够帮助教师统一安排学生的预习活动,在不了解具体的预习反馈的情况下,直接根据导学案安排课堂教学。

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教师才能安排课堂上各个版块应该引入怎样的“先行组织者”。正如了解了学生的现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再通过自己合理的课堂设置,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辅助学生完成最近发展区的跨越,提升到自身潜在的发展水平。总言之,一堂初中的诗歌教学课,教师最先做的工作就是要分析学情,再根据学情预设课堂,准备策略地运用。

(二)精心设计,激趣性策略导入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对教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上课时,不仅内容要吸引学生,更多的是所采用的方法策略要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身为一堂正式课的起始阶段,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关乎着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的新内容感兴趣。

初中诗歌教学中,传统的导入方式偏向于单一的口授式,如介绍作者、了解背景、语言情景、复习旧课等,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普遍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上课过程中就会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在导入方面采用影音渲染的方式。其实,不论是哪种导入,教师都要把握两点:一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另一个则是这堂课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通过导入奠定的基调是否与全文内容的主旨相符,是否符合情感地表达。这就相当于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引导性材料,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有一个简单的认知,这样的引导性材料还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或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运用导入引出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与新内容相关的知识。

作者简介或写作背景的介绍是教师惯用的一种导入方式,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传统的将内容直白的展示在PPT上,或者只是让他们根据课本上的注释读一读的方式,已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了“读过就忘”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变换方法传授。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在之前《望岳》的学习中对杜甫的了解,进行知识的接龙比赛,调动起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既能在比赛环节中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在现有认知水平中不断灌输新的知识。教师再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进行补充,《望岳》时的杜甫,正值人生美好的青年阶段,不怕困难的同时,还有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豪情,而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年的杜甫飘零孤苦,安史之乱带来的悲痛,让诗人忧国忧民。两首诗分别在诗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所作,传达的情感意蕴也更不相同。在导入阶段就在学生的心中奠定这样的基调,有利于后续文本的解读。类似于作者简介这样的“先行组织者”在导入环节的运用,就要注重学生的接受形式,要以自主灵活的方式代替“满堂灌”的无趣性,这才是导入新课应该有的新姿态。

当下最能让教师、学生乐于接受的导入方式就非多媒体莫属了。由于课堂的导入环节是下课时的喧闹与上课后应该有的肃静之间交替的第一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个抓手,通过声音或图像的效果,快速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抓回他们的注意力到课堂上。而恰恰多媒体传递出来的这些音效或视频,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比如学习《将进酒》时,用身着一袭白衣,举着酒杯,化身为李白的胡乐民先生的朗诵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从他的身上感受李白的愤、悲、豪迈,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与李白同饮一杯酒,并感悟《将进酒》中诉说的情怀。除此之外,随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用曲调代替朗读和背诵,也迎合了学生的口味,能够激起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旋律的起承转合中感受词的语言美,走进诗的意境。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而一堂诗歌教学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4]这样不仅能够为进一步的文本解读打下基础,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些都需要“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来辅助教师完成,比如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就需要陈述性组织者为他们学习做铺垫,或是已有认知结构有过类似内容,就让比较性组织者登场,唤醒学生的记忆。

(三)布局科学,策略促进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而对于一堂课来说,文本解读部分就是最重要及最难的地方。在诗歌教学方面,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目标,文本解读更是必经之路。由此可推出,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首先就要对诗歌的解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再结合学生的情况,对解读的过程有清晰科学的布局,采取适当的策略,避免粗浅鄙陋、分析有余地解读,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妥善地完成文本解读的工作。

何谓科学的布局呢?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免会忽略不同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的差距,而科学的布局,就是在尽量的完善这种差距,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跟不上”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并且教师要设计一条贯穿整个文本解读过程的重点线索,然后在这条线索上开枝散叶,运用各种“先行组织者”进行补充完善,让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体悟诗歌的深层意蕴。

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停留在读、译、背的阶段,因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逐渐被教师摒弃,开始追求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以“初读—研读—美读”为一条线索解读诗歌文本。在初读板块,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语意,明释内容,为悟情感做铺垫。然后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他们的已有认知结构和注释结合,进行小组讨论,照顾水平不平衡的学生。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查缺补漏。对于没有见过或是难以解决的词义,教师给予引导性材料,协同学生完成第一个挑战。如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解读时,全诗一共四句,其中也没有超越学生理解范围的字词,很容易翻译,但诗歌题目中出现的“歌”字,就需要教师向学生解释:这是一个诗歌题材,俗称“歌行体”,研读的过程中要解意象,入情景,任何一首诗歌里都存在意象,而这些意象又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感悟情感之前,对意象的解读也是必备的项目。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意象就是全诗的重难点,5句28个字,马致远就描写出了10个意象,个个都是情感的积淀。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的涵义,以及诗歌的情境,可以引用陈述性组织者,用一段名家的范读,给予学生诗歌的画面感,感受悲秋的马致远。或者是展示四幅图画,分别囊括四句诗中的意象,让学生从这些图画中进行思想的熏陶,感悟情和境。对于这种悲秋寂寥的诗句,教师要提供引导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在思维转变中感受情境。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解读了诗歌中的景后,通过美读体悟诗中的情就很简单了。在《春望》的学习中,解读完诗中的意象后,教师再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就能体悟到诗人的“家国之思”。或者是让学生回忆《示儿》《已亥杂诗》,比较着阅读感悟《春望》中的情感。“初读—研读—美读”是诗歌文本解读的一条线索,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恰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地欣赏感悟诗歌,加上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创设的教学机智,不断地填充完善这条线索。在保留最原始的“语意分析—意象解读—情感体悟”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学引导者与学习的主体之间的对话,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诗歌文本的解读中采取递进的方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其次,文本解读过程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辅助,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供保障,有利于诗意的解读。

(四)收尾启智,策略助知识拓展

对于一堂完整的诗歌教学课来说,收尾部分不可小视。无论是文本解读的收尾,还是整堂课的收尾,教师都要抛出能够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不能就诗学诗,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要抛出能够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相联系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在杜甫的《望岳》收尾之际,教师出示王绩的《野望》、洪升的《雪望》、王维的《新晴野望》和杜甫的另一首《春望》,学生将《望岳》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这四首中,比较思考哪一首与《望岳》的写作思路相同(《望岳》运用了“情—景—情”的写作思路,上述四首诗与之相同的是《野望》),哪一首与《望岳》的望景顺序相同(从《望岳》“远望—近望—凝视—俯瞰”的望景顺序中,找到了相似的是《春望》)等。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材料的引导,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收尾处意犹未尽,或者是利用布置作业的方式,融入“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欣赏能力。学过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领悟到了诗人的思国思乡的情怀,以《乡愁》这首诗为引导性的材料,扩写其中一个时期的“我”的具体心境。这样的安排既能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还顺带积累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收尾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收尾环节地运用,正能够帮助教师完成这样的状态。

三、结语

在初中的诗歌教学中,运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符合学生的发展心理的,从引导性的材料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开始,或是采用这些引导性的材料,把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他们的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情况下,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综合上文论述可知,“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贯彻诗歌教学的始终。从教师的准备工作开始,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预设课堂,做好课堂的设置。在导入环节,更是凭借着“先行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他们欣赏诗歌的水平。课堂的结尾有了“先行组织者”,可以更好的总结拓展。“先行组织者”这样的脚手架,是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沟通工具。

猜你喜欢

先行组织者引导性组织者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高仿真模拟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评价研究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导演
护理教育中引导性反馈方法的研究进展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英语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最节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