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8-03-06董一霏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专业素质思想政治辅导员

董一霏

摘要: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全面型人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肩负着优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完善和发展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创造性的完成大学生的“智育”“德育”要求,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素质;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然而,社会的剧烈变革也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十分迫切地摆在高等教育面前。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向上承接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收,向下则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优秀品质,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优秀大学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能力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一、新生代大学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GDP增长速度持续保持世界前列,人民生活逐渐富足。“90后”生来伴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使得“90后”一代人普遍成为了独生子女,他们生来就是家里的宝贝,受到无尽的关爱;计算机网络的剧烈发展,使得大量信息充斥于“90后”的脑海;高校的不断扩招,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90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成长。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就了“90后”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思想和特点。

第一,信仰缺失,迷茫的自我認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经济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信仰缺失、理想模糊深刻地映射在这一代青年身上。“90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很多学生自我认知比较迷茫,这些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苦恼和痛苦,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二,善于学习新事物,不安于现状。“90后”大学生善于表现自己,他们常常会参与多种社会活动,有目的的锻炼自己,同时渴望得到成熟人群的认可。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能提早了解大学生活的现状,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往往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环境,融入其中,并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及其他社交平台,使得他们接触并接受新鲜事物的几率大大增加,各种网络信息的涌入,也促使学生们发现并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其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思维,但有时却又不安于现状。

第三,竞争意识强,但耐挫力较差。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一代青年大多生活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社会现状中。从小,他们就接受父母乃至社会潜移默化灌输的竞争意识,与同学比穿着、容貌、家庭情况、成绩、艺术特长等,有些竞争能够促进他们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的才能,而有些攀比则会让一些同学在大学后陷入自卑之中。“90后”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中,无不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一旦遇到挫折,往往心里承受能力较弱,不懂得正面面对困难。

第四,个性鲜明,过于自我。“90后”大学生在思考和选择上有着较高的独立性。很多情况下,能够踊跃地发表对事物的看法,彰显自我个性。但同时,他们会过于注重自我,不太愿意顾及他人。在大学生活的多个场合中,他们往往会积极地表现自己,同时会比较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少顾及别人的看法,而这些很多情况下造成同学间的摩擦与矛盾。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投入,近年来各高校的招生规模均不同程度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加之“90后”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和短板,这些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辅导员专业性较差,专业辅导能力存在不足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辅导员的配备人数也逐年增高,这些新进辅导员大多是在校就读期间担任一定学生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其年龄大多较轻,从事辅导员工作时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且由于与学生年龄相近,沟通起来相对较为容易。但年轻辅导员队伍中同时也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能力不强的客观问题。辅导员队伍中,所学专业与学生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只占极少数,大多数辅导员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与所在岗位风马牛不相及。这些辅导员大多是毕业后直接留校担任辅导员,其专业类别鲜少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即便一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很少涉猎针对大学生管理的直接知识,他们往往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所积累,有所突破,然而其成长的过程则必然导致了一大批的学生在一群本身并不成功的“人生导师”的带领下蹒跚前行,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教育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发展不明确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其职业发展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制约,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从事科研、学术的教师往往受到重视,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老师则常常受到轻视。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往往较为繁琐,其涉及到学生在大学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健康、心态、人生观等内容,而这些工作内容往往又很难看到直观的教育成果,因而造成了辅导员工作受到轻视甚至歧视。另外,当前高校中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最后往往转向学校的相关行政管理岗位,对于“辅导员”这一专业化岗位尚缺少完善的职业晋升之路及职称制度。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客观影响了年轻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同时职业发展的不通畅造成了辅导员的自我实现感、成就感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热爱度下降,最终会导致一部分年轻辅导员消磨意志,人浮于事,浪费了大好青春。

(三)辅导员职业规范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

任何职业都应当有其可供参考和执行的行为规范,“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也有其自身的职业规范和标准。然而,由于当前高校中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尚不成熟,关于辅导员职业的规范化标准文件尚不健全。辅导员开展工作常常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年轻辅导员而言,由于其自身所掌握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与实际工作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大多是凭借前辈的建议及自己摸索经验来实现,因此这就造成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够专业,在对学生的指导、服务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的行为准则。不同辅导员间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方法、效果等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普遍性的管理标准,不利于学生的普遍发展和成长。

在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方面,不同高校、不同院系也差异较大。有些院系生源较多,因此辅导员数量相对于其他院系明显偏多,而学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名额、机会等往往根据院系来划分的,这就造成部分院系僧多粥少的局面,耽误了一些辅导员的培训和提高。辅导员培训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辅导员职业水平的不均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存在着不断加剧的可能,最终导致了对学生辅导、服务能力的巨大差异,影响学生整体的成长和提高。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地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90后”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加强学习,紧跟新时期大学生特点,有目标、有方法的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各高校的辅导员大多为“80后”一代,他们具有与“90后”大学生相似的成长经历,但又有其不同的特征。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在心理上贴近学生,与学生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有助于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但同时由于“80后”輔导员自身的经历及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面临多种挑战。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目的。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桥头堡,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就是始终要把科学的思想理论放在首位,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掌握新时期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知识,以辅导员自身的理论提升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专心学业,努力完成大学的学习过程。

(二)强化思想建设,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向着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但其程度还比较低。辅导员的工作大多仍是事务性,较少主动的去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工作创新性低。因此,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注重于队伍的转型,应将辅导员队伍从事务型发展为学习型,从被动型发展为主动型,让辅导员队伍能够在转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能够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能够留住优秀人才,进而将辅导员这个职业真正的建设成为社会所认可的职业,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列中来,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长久健康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辅导员职业标准,严格辅导员从业制度

长久以来,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标准尚不够完善,在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时无据可依,无则可守,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因人而异。完善辅导员职业标准,首先要确立辅导员的准入制度。当前辅导员从业者大多是留校的应届毕业生担任,职业的入门门槛过低。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学习辅导等能力,同时还要求其能够熟练运用组织、管理等知识,实现对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因此,建立准入制度,能够从源头上严格辅导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辅导员从业人员的基本水平。其次,健全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要参考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结合辅导员自身工作实际,建立一套适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职称制度,便于辅导员立足本职工作,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再次,建立科学的职业考核制度,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特点,结合量化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全面、客观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即实现对优秀学生工作者的表扬,也要落实对落后人员的批评教育,促使其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四)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文化建设,增强职业认同

重视辅导员的职业诉求和个人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可行的培训、继续教育体系帮助辅导员提高和学习。各高校要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促进辅导员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激发其职业潜能,提高执业水平和能力。要让辅导员都能够有机会获得学习机会,全面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所需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辅导员对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及辅导员队伍的自身特点,总结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改善高校辅导员执业能力的若干建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要继续深入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优秀素质,才能提高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建宏.关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1(2):17-23.

[2]刘亚军,张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成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6-88.

[3]吴鹏.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5):49-50.

[4]叶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47-148.

[5]徐子良,董绍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6]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J].大学教育,2016,9:25-27.

猜你喜欢

专业素质思想政治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