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状态分析

2018-03-06张素蓉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张素蓉

摘 要: 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融入与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新的影响,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与状态。本文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校园民主的实践方式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认同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依据一定的认知、价值观、信念等确定自己的身份,达成政治共识,产生政治归属感,形成积极肯定的政治态度,进而主动热情地支持和参与这种政治体系的运作,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所在政治体系合法性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一种政治统治之所以能够得以维持,一种制度能够得以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该统治认同问题”①,政治权力要转化为政治权威,就必须获得建立在自愿和认同基础上的服从,权威——服从关系的建立意味着政治合法性的产生。正因为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政治认同问题历来是政治生活及其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是展望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可谓是今天中国重大的政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本文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需要,主要指普通高校本科大学生。此阶段的大学生个体生理上接近成熟,智力发展走向高峰,辩证逻辑思维趋于完善,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他们表现出的对于政治生活的兴趣、接受政治知识的能力,都为政治认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客体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制度及其政治运作,主要包括大学生对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治理绩效等方面的理解、赞同和支持。

大学生政治认同不是先天生就的,是在一定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就大学生个体心理状态而言,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由认知、情感、意向等多种心理因素统合而成的整体心理结构,是承认、接纳、认可、赞同现存政治体系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的高度统一。就政治社会化过程而言,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现实社会政治各种信息的感受、选择、吸纳的过程,一般经过服从、同化与信仰三个政治社会化阶段。服从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开始,同化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逐步积累,内化是将对政治体系认可、赞同的认知、情感、意向统合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政治认同最终得以巩固。

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呈新的态势。教育部门相关调查分析指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我们需要深入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研究,明确尚存问题实质所在。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政治认同无法直接观察到,可以通过考察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判断和行为意向来体现。笔者近来对南京六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1份,并运用SPSS21对调查结果做了相关统计分析。

(一)政治体系认同总体良好

从本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不是各方面认同强度的平均,而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民族国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达到“高度认同”。97.3%的大学生表示作为中国人是觉得骄傲的;90%以上大学生肯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实践的、革命的、富有生命力的。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达到“较高认同”。69.2%的大学生表示对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比较有信心,66.3%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党和政府重要战略与政策的执行力比较强。但是,对于一些公共产品与服务,尤其是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调节收入分配,或大学生就业管理与服务上,与其他层次认同相比有所不足,5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达到“基本认同”。

当前大学生政治体系认同总体良好,从大学生对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党和政府执政权威的较高认同看,都是健康的。但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对象的抽象层次越低,认同程度越低。大学生不太高的政府治理认同需要得到及时引导。国外有学者认为,一个公民如果“被福利机关忽视或者被不公平地征税,是不会对当局有多大好感的”②。现实治理中,尤其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服务,有必要让青年学生切实体会到公共事务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关怀。

(二)政治认知倾向于感性

当代大学生享受着网络时代海量信息的便利,加之经典读物淡出视野,浅度阅读、快餐式阅读流行,一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呈现出感性化、浅表化的特征。对于“你想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吗?”虽然有62.6%的学生表示想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真正看过的大学生占一部分。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大都来源于课堂听讲,政治心理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

当前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建立在长期政治知识学习和相关政治理念的外在灌输之上的,政治心理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一些人虽然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但是对中国的国情、民情了解不够,认识不足;虽然真诚关心和拥护改革开放,但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往往存在偏颇和理想化;虽然有较高的民主热情和参与意识,但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难历程理解不足。

(三)政治价值观功利多元

时代的发展给青年人的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当代青年个体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处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现实化、功利化的趨势,渴望繁华富足的生活,达成想象中的精彩人生;一些人心态浮躁,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而是忙于各种各样的兼职,或者还没等毕业就急于找工作,本末倒置。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学生对于入党有较高的积极性,有61.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入党,但在表示愿意入党的大学生中,25.2%的大学生是因为有利于将来就业与发展,24.9%的大学生是因为愿意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个人进步,16.6%的大学生是因为愿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还有12.1%的大学生是因为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随大流,12.1%的大学生是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8.6%的大学生是因为父母或老师的鼓励,以及0.5%大学生是由于其他原因。endprint

在出国留学问题上,对于“如果有机会出国留学,你会如何做?”有42.8%的大学生表示想学成后就回国,有14.3%大学生表示国内形势好时回来,有19.3%的大学生表示想留在国外发展,还有23.6%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政治价值是极为重要的价值,因之是不能轻易僭越的,这些价值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基本框架——我们存在的根基——具体规定着政治和社会合作的根本项目”③。针对“90后”大学生中出现的有关倾向,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和培育,以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政治信仰。

(四)政治意向浅层次

和其他人群相比较,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无疑是比较明显和强烈的,间或表现为政治激情。但是,总体上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主要体现在初级情感层次上,“而不是指向公共文化、政治价值等,即‘事实性认同多于‘建构性认同”④。在有关政治社会事务的关注上,有36.3%的大学生“经常研读中国社会发展文章”,有41.8%的大学生“经常与他人讨论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有57.4%的大学生“愿意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政策和法律”,有61.7%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大学生自愿服务”。由此可见,大学生日常对政治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并不算很高。

对于“你如何反映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主要选择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的大学生有23.3%,主要选择向同学或家长倾诉的有21.2%,主要选择在BBS发帖子的有15.1%,主要选择找学校相关部门反映的有15.1%,主要选择向任课教师反映的有9.8%,主要选择给校长信箱写信的只有9.1%,主要选择向媒体反映的有5.4%,还有1%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由此,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不高,對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向亲近的人,如辅导员、班主任反映,同学、家长倾诉居多。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状态实质

在认同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认同主体个体心理的差别,以及社会因素作用的向度和强弱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认同状态。心理学家玛西亚对认同状态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同一性“探索”与“承诺”两个核心概念。借用这两个概念,根据政治“探索”与政治“承诺”的不同表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同样可以划分为成熟型、延缓型、排他型及弥散型四种主要状态,即成熟型政治认同、延缓型政治认同、排他型政治认同和弥散型政治认同。表3列出了四种政治认同状态的特点:

这里的“政治探索”主要指在达到政治认同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探询、比较反思的过程;“政治承诺”主要指在政治领域中形成的坚定和牢固的政治信仰及对政治实践活动的投入。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这些不同类型在现实中不是截然分界的,只是对政治认同状态的属性和表现的基本描述和概括。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政治体系认同总体良好,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大致说来,有将近40%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政治价值观,近50%的大学生比较缺乏明确的政治行为意向。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态成熟型比较少;延缓型、排他型比较普遍;弥散型即盲从式的认同目前比例略少。总体上,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是欠成熟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就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的获得,会给个体带来身体的无拘束感,一种知道自己正向何处去的感觉。他认为人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定义的,一个确定的自我认同源自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社会中的人是伴随着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增长,个体趋于成熟,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理解自我状况,从而塑造自我,也就是具有成熟人格。

在传统社会中,传统和习惯起着导向作用。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运行下去,人们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是有规则的,身份也是固定的,身份感是没有必要过多忧虑的。相较于传统社会,人们当下物质财富极其丰富,其生存条件比之前辈人有了极大改观,但是生活于安逸环境中的现代人,却在认同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认同困境或危机恰恰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旧时代的臣民习惯于依附权力,难以养成理性地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养成理性的行为方式。而现代公民则是在理智上成熟的人,需要能够理智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判断和行为。公民作为自然人一生的身份与资格,要求公民终其一生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

大学时代是公民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总能通过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言行、规章制度及卷入政治社会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公民观念。公民是能够介入国家生活的人,他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认可公众辩论的形式,形成深思熟虑的见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有着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价值,但最现实的任务和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就是培育大学生“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概念……形成政治自我,从非政治人转为政治人”⑤。

1.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比较偏向于原理、知识点的传授,缺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缺乏民主政治与理性思维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要从教育理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育,又要从现实的政治社会状况出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全面、理性认知。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涉及诸多领域,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公民意识体系中主人意识是公民的根本意识。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政治角色、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熟悉各级国家机构(尤其是那些以后生活中可能经常接触到的)的工作制度、办事规则和程序,使其在理性和感性结合的基础上认同自己生存于其中的政治体系。

2.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政治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⑥。针对一些“90后”大学生中出现的价值观功利化、实用化趋势,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育,以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政治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运用情境创设、角色转换、历史对话、价值选择等“内在灌输”方式,强调平等沟通和自由对话,尤其要注重在特定的历史体验和现实事例的教育中,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和理性顿悟,提升个体的价值体验,实现大学生对政治价值的真正内化。endprint

3.探索校园民主的实践方式

“如果公民从各种不同的社会化机构那里得到的是同样的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极可能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形成……如果社会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个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因素”⑦。当代中国已广泛形成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信访接待、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直接或间接政治参与网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渠道还相对狭小。高校学生工作要利用和拓展团代会、学代会、学生社团选举、班级事务公决、大学生参议制、校园听证会、校长在线信箱等校园民主管理形式,滿足大学生强烈的参政愿望。针对电子网络平台日益兴起,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有序化程度急需提高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积极拓展并严格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建立专职或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网络监控和舆论引导;建立健全校园电子化政务体系,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实行校园网络实名制,明确网络权利和义务,规范学生的网络表达;加强时事评论、在线思想交流等思政版块建设,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建设方针,营造有效的网络舆论氛围”⑧。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②[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④吕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4).

⑤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_4.htm。2012-11-17.

⑦[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⑧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074)“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及其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