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时空观的价值及实践

2018-03-06曹周天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1期

曹周天

摘 要 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客观来看,课堂教学活动必然受到时空限制,这要求我们应在有限之中拓展无限的可能。一方面利用好课堂进一步拓展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重视愿景延伸,超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课堂成为学生认识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主阵地。

关键词 教学时空观 资源拓展 愿景延伸

教学时空观是教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影响着我們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方向性指引作用。形成科学理性的教学时空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课堂这一教育场域。

一、课堂教学活动必然受到时空限制

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最为直观的认识就充分说明了其必然受到时空限制。这是因为,从最微观的时间层面上来看,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基本规定在40-45分钟之间。如果我们再把观察的视角进一步扩大,便会发现,学生们的在校时间也相对比较固定。比如年级这个概念,就在客观上对学生的在校修业年限做了相应的规定。从空间上来看,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而这个课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普通教室或是一些专用教室,如果遇到体育课或户外实验课,课堂可能还会拓展到操场或校园的其他角落,但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的范围一般并不会超越学校校园。这便是课堂教学活动在客观上所受到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然而,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成长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这些领域所涉及的内容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或是校园的场域之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在地调控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割裂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领域,这是我们必须要去直面的客观问题。通俗来说,很有可能某个学生在一节课时间里并没有有效到位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谈不上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是当下课铃打响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结束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环节及学习任务却并没有最终完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课堂教学客观上存在着时空限制,因而对我们课堂教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学校教育场域中,只有那些能够在有限的时空中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才能较为轻松地取得好成绩。

二、课堂教学时空观的价值追求及行动方略

1.价值追求:在有限中拓展无限的可能

尽管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受到客观时空的限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运用课堂教学这一方式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将无限的认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认识……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从事有意义的活动,时间才有其现实的价值。”[1]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试图解决人类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精华之丰富性与学生学习生涯之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学活动必然需要积极谋求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这理应成为我们所理解的课堂教学时空观的永恒价值追求。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思考与尝试。

第一,正视课堂教学存在的时空限制。既然时空限制是课堂教学所必然遭遇的现实,那么我们的一切行动就必须在这个时空限制条件下运作。学校教育历来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等特征著称,它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场域,任何想要超越其客观限制的教育改革终将会以失败告终。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基于当前的教育教学现实,尽可能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积极因素,在有限的时空条件内,充分展现教学的魅力。

第二,树立超越意识。客观条件既然不能改变,那么我们可以调整作为行动主体的人的观念。课堂教学的超越意识强调要立足课堂,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感受空间。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教育技术水平和条件的不断提升,课堂这一“小窗口”正逐渐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各种与课程内容相关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都将汇入到课堂中来,从而成为陪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支撑。

2.行动方略:资源拓展与愿景延伸

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空观的价值追求,但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方略才能完成这一价值追求所提出的高远目标呢?

首先是资源拓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或者说课程资源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虽然只是在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但这有限的时空并不妨碍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随着信息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发展,当前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资源已远远超越了原先的教科书或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多媒体软件设备。这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开拓了学生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客观来看,在影响学生发展诸多因素中,课程资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关键地位。过去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于课程的理解只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意义之上。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学习某一学科内容的唯一来源。随着我们对于课程内涵的不断挖掘以及相关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教科书只是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课程并不简单等同于教科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做到在立足于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充实课程内容,让教科书真正发挥“一叶知秋”、“管中窥豹”的作用。如此来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便会发现,我们的身边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是我们超越教学时空观值得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愿景延伸。超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课堂成为学生认识历史和展望未来的主阵地。这侧重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引导与感染力方面。“教学存在的根据,不在于它能够传递知识或训练思维或满足儿童的兴趣,而在于每个人以及由每个人构成的人类社会需要教学,需要教学来帮助每个年轻人有能力、有力量、有信心、有毅力去‘接力人类实践的步伐继续向前。因此,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化解人类认识与个体认识的差距,使人类认识成果能够转化为每个人的力行实践,使每个年轻人能够进入人类历史长河中,了解人类过往的努力与成就,并能够作为主体去开创新的历史。”[2]课程承载着文化精华,它们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素材。毫无疑问,这些内容基本是以间接经验的形式而呈现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之的深度感知与触摸。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间接经验通过恰当的方式转换成为学生可理解,可感知的内容素材。此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还可以积极与校外的教育力量协同合作,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与名家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拓展学生的眼界意义非凡。在这一点上,由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所提出的“六大行动计划”之一的“聆听窗外声音”可以给我带来启示。所谓的“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3]。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许多人都是在他们求学期间受到了某些重要他人的影响,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种子,并敦促着他们不断前进。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在提升学生理想境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华.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郭华.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2).

[3] 朱永新.心灵的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孙晓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