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长思维的三个转型

2018-03-06徐凤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

徐凤

摘 要 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其思维的转型发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长应该通过找回人、找回校园、找回教育的基本思路,在“育分”到“育人”、“文化”到“文明”、“培训”到“培养”的思维转型之路上,把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培育新型卓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和校长思维转型的价值导向和培养目标。但在此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如“育人”评价如何开展、校园文明如何实现并维持、综合培养如何达到平衡等困惑,从而凸显校长思维的三个转型发展。

关键词 校长思维 思维转型 学生培养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环境也日趋多变,校长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的转型发展。一所学校如何发展,学生如何培养,都离不开校长,因此,校长思维的转型就关系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校长要转变思维,通过找回人、找回校园、找回教育的思路,实现学校“育分”到“育人”的转型、“文化”到“文明”的转型、“培训”到“培养”的转型,以促进学校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抓住改革的契机,使自身独具特色。

一、找回人: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

无论何时何地,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都应该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尊重人的主体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本原理”[1]。只有在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时候,才能考虑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方显“育人”本色。

1.“育人”转型的核心:以人为本

虽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育分”不“育人”的问题依然存在[2]。更何况,近两年在浙江省的新高考政策下,校长要善于变挑战为机会,变压力为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原来单一的“育分”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体现人本原理的重要性,才是现代学校“育人”的要求。由于“育分”模式,使得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每个人的眼里只有标准化的分数,忽视了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的使命,所以校长要有“找回人”“育人”的思维转型,找回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培育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生。

校长要有更加广阔的眼光和渊博的学识,为学校创建出面向未来的远景规划。宏观上,在关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从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综合形成对学校发展的基本设想,并为信息化助力学校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在微观上,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到学习平台的搭建,都需要校长的远景规划,不仅要守住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从普通的平凡者成长为唯一的、有个性的人,这是“育人”的最终目标。而且,要做学生生命的引领者和导航人,要与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副主任田爱丽所说:“学校是特定社会中的学校,校长是特定社会中的校长,其使命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校长的教育思想要能够顺应并适度超前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3]作为校长,一定要研究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育分”观念,树立新一代“育人”模式的理念,为找回人的发展奠定理念基础。

2.“育人”转型的困惑:“育人”评价如何开展

改革的过程是逐渐打破舒适区的过程,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更何况是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高考制度改革。校长在改革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思维所进行的转型发展虽然能够考虑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与兴趣选择,但是依然存在阻碍。

校长在找回人的过程中,要实现“育分”到“育人”的突破,该如何进行评价?何为“育人”?这个“育人”到了什么程度?在此过程中,校长在放宽眼界、放大格局、放开心胸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在新高考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在注重学生兴趣发展上,为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除了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以外,学校还举办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性知识。然而,在浙江省“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下,学生的“育人”评价该如何进行、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如何参考这些条件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这样的“育人”评价如何开展呢?校长尽管能够不断地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卓越发展之路,转变观念,以人为本,进行思维转型,但是对于这些制度上应该明确作出的规定依然无能为力。“育人”评价,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它涉及到具体的操作细节和深刻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考察。可以说,要想将“育人”评价做成科学的评价依然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需要有关部门在今后的持续调研和论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校长思维转型发展的意识,推动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

二、找回校园:从“文化”到“文明”的转型

1.“文明”转型的核心:成长发展

如今的学校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这种“热闹”是浮躁的、功利的,不是真正基于孩子的成长和兴趣而出现的,也不是基于老师的职业而言的,而是通过简单的和其他学校比较状元数量、进入名校的学生数量,殊不知,这种数量化的竞争毫无意义。很少有人关注学生来到这个校园的真正意义是成长和发展,而不是纯粹地得到分数、拿到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毕竟学生是在校园里成长的一代,正是因為他们的存在和成长发展,才造就了现代学校的精神与灵魂。校园最本质的特征不仅仅是文化,更是文明。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虽然信息化拉近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学校可以借助于信息化将学生从封闭的学校空间中将视角延伸至整个世界,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也可以不再局限于学校的物理空间,学生学习的资源也不再受制于学校或教师资源的限制,师生能够在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下建立新的学习文化,但是,文化始终是需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正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才造就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是历史的、持续的,是现代学校的基础设施、硬件软件配置所无法代替的,学校只有作为一个文明城,才能够培养出一种平和、善良、共享、学习的包容情怀,塑造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位学生的拼搏动力和精神支柱。而文化仅仅是一种氛围,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环境加以烘托和培养,是学校在单方面就可以通过规定和行为就能做到的,不具有内在依存性。在校园文明背景下,校长要寻找学生选择和课程资源的平衡点,使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成长发展之间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再逐步改进,充分保障学生选课的同时,最大效率地配置师资,使学生能够全面自由的成长与发展。endprint

2.“文明”转型的困惑:校园文明如何实现并维持

校园文明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力量,是学校全体成员长期创造的精神成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全校师生的行为和思想,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形成的文化氛围更多是通过学校的优美环境、硬件设施、规章制度来凸显的,只是表面上的平和、包容、共享的学习氛围,但距离校园文明还很遥远。校园文明不仅包括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还应该包括某些不成文的学生教师之间约定俗成的体现学校的文化习惯和精神面貌的行为感受,同时还要有师生从内心深处对校园文明建设的渴望和动力及校园自身的历史积淀,以此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校园文明的实现和维持。

由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不断扩张,校园的逐步扩建,很多学校的校区变大,师生人数增加,校园太“年轻”,很难实现能潜移默化影响师生行为和精神情绪的校园文明,就算有些学校历史悠久,校风优雅,但依然挡不住这种功利化的冲击。新高考后,校长的关注点一下子转移到学生上课等繁杂的事务中,对于校园文明的建设略有松懈,殊不知,这有悖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且校长本身的思维转型并不能起到效果,整个校园文明的实现和维持,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规范、导向、凝聚和辐射的作用,才能够使学生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受到文明环境的熏陶,从而为其人生的发展打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校长要放开自己的眼光,善于接受外界的援助,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创建自己独有的校园文明并将其深化,从而促进自身思维的转型,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飞跃。

三、找回教育:从“培训”到“培养”的转型

1.“培养”转型的核心:知错能改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胡东芳所说:“校长作为学校的精神领袖,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理想与信念不仅会对学校的运作与发展以及教职员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学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长内心世界的外化。”[4]我们现在很多的学校教育一直在功利化地追求学生的分数,训练学生的答题风格和答题能力,姑且只能叫做学校培训,这样的训练培训机构是能够通过市场化来完成的,完全没有凸显出学校教育的独一无二性。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学校教育要基于人进行,要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现代学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玩”得好,这种“玩”,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娱乐,而是使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时候,能够把它当作一个兴趣的导向,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尝试的平台,让学生在走进校园的时候,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勇气,使他们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都跃跃欲试,即使在尝试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也依然可以返回到原点,重新开始或者换个方向从头来过。校园就是给学生准备一个这样的舞台,知错就改,使学生敢于接受自己犯的错并乐于发现新的途径。所以学校是一个给学生尝试、犯错,最后明确方向的地方。试错的过程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明确发展方向,明确人生的方向,这才是真正好的学校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好的学生。教育一定是为了培养人、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重要的是整个素养的提升和眼界的打开以及心胸的宽广。鉴于此,校长在思维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用共享的理念引领教育的公平与均衡,用开放的理念引领开放的教育。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变革,校长必须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考,引领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打破原有的“培训”风格,塑造“培养”思维。

2.“培养”转型的困惑:“综合培养”如何达到平衡

综合培养即学生的全面培养,不只包括学生的素质培养,还包括各方面行为和心理的培养。在新高考政策实施以来,校长带领教师作出不懈的努力,在满足学生不同选课要求的同时,为学生开设不同的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活动,为的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使他们在新一轮的招生考试制度中能够跑在前面,领先更多的人,考上更好的大学。但是新高考毕竟也是一次改革,改革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学校、家长、学生都带着忐忑的心理,犹豫选择何种课程,犹豫是否应该花费精力去参加。加剧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学校在作出努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担忧,不知道任随学生选课是不是就一定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性发展,还是说会是学生和家长更加功利化的选择,也不知道这样的活动如果没有获得成果,是否就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另外,如果任由学生根据喜好选课,也会增加学校安排课程的负担,给教师的上课带来很大的麻烦,原本师资配比正常的学校,可能会因为这种随意性的选课,而造成学校师资配置出现问题,当然,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不同的问题。因此,学生选课与师资配置之间需要达到一个平衡,上课与参加活动之间也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学校与家庭的情绪也需要达到一个平衡,这些都需要校长思维的转型,要有博大的胸怀,考虑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要用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理念,找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此,校長思维的转型才能带动学校的转型,使得学校在面对新高考这样的契机时能够从容不迫。

校长通过找回人、找回校园、找回教育的思维转型,做好以人为本,从学生综合培养的角度出发,从而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全面性的发展,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和特色化办学,塑造独具特色的校长发展风格和培养体系,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意味着校长的思维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从而适应“新高考”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纯祥.“情”与“法”:学校管理的两翼[J].上海教育科研,2009(2).

[2]申继亮.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5-11-04(07).

[3] 田爱丽.校长教育思想基本特性及形成路径分析——以几位苏浙沪名校长办学思想为例[J].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2012(2).

[4] 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
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成就学生的路径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对学生的塑造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如何提高钳工实习课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