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间维度看文学语篇的叙事视角转换

2018-03-06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文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客观化驿站维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白 云

一、引言

视角问题由来已久。它最早由西方小说评论的奠基人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出,并由其学生卢伯克继承和发展。二者都非常关心小说的叙述技巧,尤其重视“视点”问题。亨利·詹姆斯将叙述手法分为:“图画法”和“戏剧法”;卢伯克将叙述手法分为:“全景法”和“场景法”。实质上,这两种区分方法都是对作者视角和人物视角的区分。(赵海霞 2014: 12)后来,叙事视角的分类又得到细化。例如,弗里德曼在“小说中的视角”一文中将视角分为8种类型:编辑性的全知、中性的全知、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多重选择性的全知、选择性的全知、戏剧方式、摄像方式。(申丹 2004: 207-212)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聚焦”的概念,并且将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而且又将内聚焦细分为:固定式内聚焦、转换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热奈特 1990: 129)转换式内聚焦指叙述者尽量用人物的眼光取代自己的眼光,让读者直接通过人物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世界,但是叙述者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眼光。多重式内聚焦指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事件。由此可见,视角分类不但趋于细化,而且视角转换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与戏剧、芭蕾、电影等其他叙事形式相比,文学语篇具有运用、转换叙事视角的最大自由度和可能性。”(申丹 2004: 200)叙事视角的转换是研究文学语篇结构的中心问题之一。对读者来说,通过视角转换,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出作品的叙事主线,抓住情节的重心;对作者来说,“有助于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生活,有助于内外交映地刻画人物,有助于发挥话语的艺术功能,有助于调动文学传统的表达潜力”(白春仁 1993: 243)。

叙事视角来自各叙事主体,与叙事主体关系密切。В.В.Одинцов(1980)将主体域分为:作者(автор)、讲述人(рассказчик)和人物(персонаж),“作者主体域的叙述语言使用标准语,人物的语言通常为对话或者直接引语,有口语成分,而讲述人的语言位于作者和人物之间,可以接近作者,也可以接近人物”(Одинцов 1980: 187)。而А.И.Горшков(2006: 205)认为:“3种主体域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视角,正是视角决定了叙述的结构特征、词列的构成和各主体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第三人称进行的作者叙述通常情况下被看作是客观的叙述,这里的“客观”不是指作者对所描述的现实态度的客观,而是指这种作者叙述通常是主体不被指明,可以理解为无主体。然而,“作者叙述的视角并不总是无主体的,它可以转换到某个人物的主体域,也就是说,暂时使用人物的视角,然后回到作者的无主体的视角,或者其他人物的视角。这种由作者主体域向人物主体域进行的视角转换就是作者叙述的主观化”(Горшков 2006: 205)。“在叙述中不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主观化,而且还可以反过来,视角从讲述人转换到作者,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客观化。”(Горшков 2006: 222-223)客观化有两种类型:隐性客观化和显性客观化。“当讲述人的形象接近作者形象时称为隐性客观化,主要体现形式是视角的变化;叙述由讲述人转换到作者或者另一个接近作者形象的讲述人时称为隐性客观化。”(Горшков 2006: 223)综上,我们把叙事视角的转换分为两类:叙事视角的主观化和叙事视角的客观化。

Горшков对叙述主观化和客观化的界定是在Одинцов所分的3类叙述主体域:作者、讲述人和人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本文认为,作品中作者不直接参与叙述,而是选择一个叙述人(повествователь)、讲述人(рассказчик),或者使用人物(персонаж)语言代替自己进行叙述,叙述语言直接来自于叙述人、讲述人或者人物,而不是作者,更不是作者形象,作者并不是叙事主体,而是叙述人、讲述人和人物语言的真正操纵者和指挥者。讲述人以第一人称出现,而叙述人通常出现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如“在文学术语中,第一人称为‘讲述人’,第三人称被称作‘叙述人’。前者属于文本世界,而后者不属于”(Фролова 2007: 39)。由于讲述人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很多学者把讲述人看作是一种局内叙事人。吕凡等所著的《俄语修辞学》(1999)一书将叙事人分为局外叙事人(повествователь)和局内叙事人(рассказчик)。的确,讲述人“我”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讲述“我”自身发生的事情,或者与“我”有关的事情。但是,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发现,讲述人并不一定是局内叙事人,很多时候是由讲述人“我”来转述别人的故事,站在故事之外,属于旁观者视角。所以我们把讲述人分为内视角讲述人和外视角讲述人。综上,本文认为,叙事主体分为叙述人、外视角讲述人、内视角讲述人和人物。结合这种分类,我们重新对叙事视角主观化和客观化进行界定:叙事视角主观化指视角由叙述人转向人物或者内视角讲述人;叙事视角客观化指视角由内视角讲述人转向叙述人,或者转向外视角讲述人。

叙事主体的变化会引起视角的变化,而视角的变化又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体现。Б.А.Успенский(1995)认为,视角可以从评价、语言、时空和心理4个维度实现,每个维度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其中,从时间维度来看,叙事视角的变化通常引起叙事时间的改变;同时,通过叙事时间的改变,我们又可以判断叙事主体和叙事视角的转变,叙事时间是视角转换的重要标志,两者相辅相成。“叙事时间顺序可以根据人物视角展开,也可以根据作者自身视角展开。当叙事时间根据人物视角展开时,作者时间跟随人物时间发生变化,叙述人可以依次使用不同的人物视角进行叙述。”(Успенский 1995: 90-91)“同时,叙述人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时间视角,这时,作者时间不随人物时间变化。作品中作者视角和人物视角的混合使叙述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视角的多样性决定了叙事时间的多样性。”(Успенский 1995: 91)下面我们从时间维度具体来看视角主观化和客观化的实现方式。

二、叙事视角主观化

叙事视角主观化指视角由叙述人转向人物或者内视角讲述人。叙事视角发生主观化以后,其语言、时间、心理和评价维度都发生了变化。这几个维度都是判断叙事主观化的重要标志。从时间维度来看,叙事视角主观化主要体现在叙述人的叙述时间被人物所打断。“小说的整个叙述时间,自然是逐渐向前推动的。但由于作者与人物主体域的对立,作者的叙述时间就常常被属于人物意识的时间所切断。这样,时间的运动就取决于不同主体域的相互穿插。”(王加兴等 2009: 24)这种叙事时间间断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叙述人可以依次变换视角。也就是说,先采用一种视角描写,之后再采用另一种视角描写。这里所说的视角可以是人物的视角,也可以是叙述人自己的视角。另一方面,叙述人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视角对一个片段进行描写,这不是视角排列,而是视角混合的结果。”(Успенский 1995: 92-93)下面我们从依次变换视角和同时使用不同视角两方面,从时间维度对叙事视角的主观化进行分析。

(一)依次变换叙事视角

在普希金的《黑桃皇后》中,叙事视角的变化通过叙事时间表现得非常明显。《黑桃皇后》开篇以叙述人的时间视角向前推进,讲了包括格尔曼在内的一群赌徒在军官纳鲁莫夫家的谈话和托姆斯基讲述祖母伯爵夫人赢牌的故事。第二章开始来到了一个新的场景——伯爵夫人的更衣室。叙述人并没有直接指出具体时间,但是通过故事情节——托姆斯基向他的祖母伯爵夫人介绍骑兵军官。我们可以推知此事发生在纳鲁莫夫家谈话之后,仍是叙述人的时间视角。如果延续叙述人的叙事时间,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讲述托姆斯基把纳鲁莫夫介绍给伯爵夫人的场景。但是,当出现了新人物丽莎维塔时,叙事时间变成了Однажды - это случилось два дня после вечера, описанного в начале этой повести, и за неделю перед той сценой, на которой мы остановились, - однажды Лизавета Ивановна, сидя под окошком за пяльцами, нечаянно взглянула на улицу и увидела молодого инженера, стоящего неподвижно и устремившего глаза к ее окошку (Пушкин 2011: 18)。这里的“有一天”指的是纳鲁莫夫家谈话之后的两天、伯爵夫人家那一幕之前的一个星期。很显然,叙事时间没有按顺序向前推进,而是回到了一个星期以前,打断了叙述人的叙事时间。接下来又通过一系列时间线索,如:через пять минут взглянула опять - молодой офицер стоял на том же месте.- После обеда она подошла к окошку с чувством некоторого беспокойства, но уже офицера не было.- Дня через два, выходя с графиней садиться в карету, она опять его увидела.- Возвратясь домой, она подбежала к окошку, - офицер стоял на прежнем месте.- С того времени не проходило дня, чтоб 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в известный час, не являлся под окнами их дома.- Через неделю она ему улыбнулась...(Пушкин 2011: 18-20)。我们能够感受到,所有这些时间都是以丽莎维塔的时间感知向前推进。读者似乎跟随主人公视角一起,经历了从有一天(однажды)在窗前见到工兵军官(赫尔曼),到接连几次见到(через пять минут、после обеда、дня через два),再到对他的到来已经熟悉,一回到家就到窗前寻找军官(возвратясь домой, она подбежала к окошку),最后到过了一个星期(через неделю)开始向赫尔曼微笑的整个过程。而且известный час(熟悉的时间)指的是两个主人公心里不谋而合,因经常见面而熟悉的一定时间,所以属于主人公视角所感知的时间。丽莎维塔的时间感知打断了叙述人的叙事时间,标志着叙事视角的第一次转换。

随着主人公丽莎维塔的时间感知结束,另一个主人公赫尔曼的时间感知开始,我们通过Анекдот о трех картах сильно подействовал на его воображение и целую ночь не выходил из его головы (Пушкин 2011: 21)这句话,可以判断这里的“整夜”指的是赫尔曼听到伯爵夫人3张牌的故事的当天晚上。Он стал ходить около дома, думая об его хозяйке и о чудной ее способности.- Поздно воротился он в смиренный свой уголок; - долго не мог заснуть, и, когда сон им овладел, ему пригрезились карты, зеленый стол, кипы ассигнаций и груды червонцев.- Проснувшись уже поздно, он вздохнул о потере своего 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ого богатства, пошел опять бродить по городу и опять очутился перед домом графини ***- Эта минута решила его участь.(Пушкин 2011: 21)这个时间线索中的关键词语стал ходить、поздно воротился、долго не мог заснуть体现了主人公赫尔曼想要得到3张牌的秘密时急迫的心理,久久不能入睡,更说明赫尔曼内心想得而得不到,苦思冥想时内心的煎熬。再到最后Эта минута решила его участь (这一时刻决定了他的命运),“这一时刻”指的是当赫尔曼第一次见到丽莎维塔的那一刻,他找到了接近伯爵夫人的办法,内心的煎熬暂时得到了解脱,但同时也预示着他的悲惨命运的结局。整个叙事时间是跟随赫尔曼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展开,以赫尔曼的时间感知进行,也标志着叙事视角由主人公丽莎维塔变为主人公赫尔曼,完成叙事视角的第二次转换。小说的后半部分还有几处这样依次转换叙事视角的情况,作者这样安排叙事视角有两点好处:第一,从人物内部视角,以他们的时间感知来叙述,可以让读者跟随主人公一起体会事件的发展进程,更具真实感。同时,读者跟随不同人物的时间视角,来看同一件事情,会体会到不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这使读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第二,作者有意把赫尔曼和丽莎维塔相识的场景安排在伯爵夫人更衣室那一幕之后进行介绍,采用倒叙的手法,使读者对两人如何相识,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产生好奇,对接下来的故事产生兴趣。可信性和真实性是选择叙事视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盖利肖(1987:80)认为:“小说必须是有趣而可信的,你要处理的材料包括背景、人物和危局,这些考虑将引导你权衡对叙述者的选择的各自利弊。”普希金正是通过这样依次变换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可信性大大提高,又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同时使用不同视角

叙事视角的主观化不仅可以通过依次使用不同人物主体的视角来完成,还可以通过同时使用几种视角对同一个片段进行描写。例如,一个人物或者几个人物的时间视角与作者的时间视角混合。从时间维度来看,作者视角和人物视角有着本质的区别:“作者视角有双重性,一方面,他跟随人物时间视角,采用人物视角的现在时间;同时,他又可以用将来时间视角回溯现在,讲出人物无论如何也不知道的事情。”(Успенский 1995: 93)Успенский(1995)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2015)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卖他父亲的小树林的片段中就包含两种时间视角。“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跟随的是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的时间视角,采用他对事物的理解,我们和他位于同一个现在时间。但同时,我们和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的理解又有些差异,因为我们同时跟随作者的视角,从未来的视角来看现在。”(Успенский 1995: 93)我们早已知道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卖树林的行为不可能得逞。

除了这种同时采用人物和作者视角混合的情况,还有一种多个人物视角混合的情况。例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在情节的时空处理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原则是将众多的时间或各条线索集中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层面上平行展开,使不同人物在不同的情势下用不同的声音唱着同一种调子,形成多声部或复调。也就是说,在叙述人叙述的某个时间段内,不同的人物身上发生不同的事情,有着各自不同的时间顺序。例如:在斯梅尔科夫杀害老卡拉马佐夫的这个时间段里,不同人物身上也发生了不同的事情,各主体域有自己的时间视角。在这段时间里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正去找费妮娅,打听格鲁申卡的下落,然后再到佩尔霍金那儿赎回手枪,然后准备去莫克罗耶见到格鲁申卡之后自杀;而伊凡在去莫斯科的路上;阿廖沙从格鲁申卡家里回到修道院,解决了自己的信仰危机。

在同一时间段,不同人物处于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时间感知,这符合我们现实立体的世界,这样的时间安排也为主人公的独立创造一个环境,便于主人公独立阐述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声音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与主人公的声音融为一体。

三、叙事视角客观化

叙事视角的客观化通常发生在“故事中的故事”中,也就是一个故事中包含另一个故事。作者为了使叙述语言更接近标准语,经常将叙述交给接近于作者的,也就是讲标准语的讲述人。这时讲述人的视角从内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变为外视角来讲述别人的故事;叙事时间也随之变化,从内视角感知时间到外视角感知时间。Горшков以普希金的《驿站长》为例,解释客观化概念时写道:“《驿站长》中事件的大部分都是由驿站长Самсон Вырин讲的,但是他的话只在故事开头和结尾出现,而故事的主体部分由主要讲述人九品文官А.Г.Н.来转述,这个讲述人的视角和语言与作者非常接近。”(Горшков 2006: 223)接下来我们从时间维度出发,对《驿站长》中的客观化现象进行分析。

小说《驿站长》开篇没有指明时间,只是谈讲述人“我”对驿站长的看法。当讲述人“我”开始讲他和他的一位驿站长朋友的故事时,才出现讲述人“我”的感知时间,这时讲述人的视角是内视角。В 1816 году, в мае месяце, случилось мне проезжать через ***скую губернию, по тракту, ныне уничтоженному.(普希金 2009:24)讲述人从1816年5月的一天讲起,讲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位驿站长朋友和他的女儿的。Прошло 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и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 привели меня на тот самый тракт, в те самые места.(普希金 2009:30)过了几年,讲述人“我”再次来到这个驿站,但是,发现驿站长变老了,都妮娅也不在了。由此引出驿站长以“我”的内视角讲述的都妮娅身上发生的事情,但是驿站长的话只有在小说中故事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出现。虽然驿站长的话在小说中出现很少,但是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故事开始前的那一段话中,驿站长先后使用了3个бывало:Бывало, кто ни проедет, всякий похвалит, никто не осудит; Бывало, барин, какой бы сердитый ни был, при ней утихает и милостиво со мною разговаривает; А я-то, старый дурак, не нагляжусь, бывало, не нарадуюсь (普希金 2009:34)。这也表达了驿站长对都妮娅的怀念,对过去美好事情的怀念,但一切都一去不复返,驿站长心里时时刻刻都明白这是过去的事情,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体现了驿站长追悔莫及的心情和对自己的责怪。这也是驿站长语言的一个特点。除此之外,驿站长的语言中还有很多其他明显的口语特征。例如,多次使用后缀-то、熟语化结构Что за + N-1和一些语气词ль:Что за девка-то была! А я-то, старый дурак; Поверите ль, сударь; я ль не лелеял моего дитяти (普希金 2009:34)。驿站长的语言和接下来进行叙述的讲述人“我”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起到分隔故事主体的作用。从Тут он стал подробно рассказывать мне свое горе(普希金 2009:34)这句话开始,整个故事的叙述权又交给了讲述人“我”,讲述人“我”从故事发生的时间——3年前(три года назад)讲起,однажды, в зимний вечер交代了故事发生在冬季的一个晚上。接下来,又通过几个重要的时间点:на другой день、прошел еще день、на третье утро、не прошло и получаса、рано утром、в этот самый день、вечером 将都妮娅如何被骗走,驿站长又是如何苦苦寻找,但最后失望而归的整个过程交代得非常清楚。故事结束时又出现驿站长的语言:Вот уже третий год, -заключил он, -как живу я без Дуни и как об ней нет ни слуху, ни духу (普希金 2009:50)。事情过去3年,但是仍杳无音讯。驿站长的话语再次出现给都妮娅的故事画了一个句号。驿站长在故事前后所讲的两段话将整个小说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都妮娅的故事发生前,讲述人“我”如何和驿站长及都妮娅认识的;第二部分是都妮娅的故事,讲述人“我”所讲述的都妮娅的故事;第三部分是都妮娅故事发生以后,“我”听完驿站长讲的故事以后,过了几年又来到驿站的经历。驿站长的话把都妮娅的整个故事与小说其他部分孤立开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清晰,使叙事时间线索更加明了。

作者之所以选择讲述人“我”来讲述这个故事,首先,是因为讲述人“我”的语言风格更接近标准语,能够保证整篇小说语言风格的一致。其次,是因为我们从驿站长在故事开始前的一段叙述中能够看出,驿站长深受都妮娅身上发生的悲剧的重创,处于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中。他情绪激动,叙述逻辑和时间线索并不清晰。所以作者选择了故事之外的、更加客观和冷静的讲述人“我”,将驿站长所讲的故事在语言、逻辑和时间顺序方面,进行加工整理后讲述出来。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理清时间脉络。我们设想,如果都妮娅的故事全部由驿站长来讲,那么他鲜明的语言特征就会破坏整篇小说语言风格的整体性。其次,整篇小说的结构和时间线索就没有发生客观化以后清晰。所以,普希金在《驿站长》中对叙事主体和视角的选择是非常恰当的。

四、结语

小说特殊的叙事形式就在于它的最基本要素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具有一维线性排列的特点,所以要使用语言文字来描写三维立体的世界。这就要求作者采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叙事视角的主观化和客观化就是其中之一。而时间维度是体现叙事视角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叙事视角的转换有以下几种:依次使用不同叙述主体的视角;同时使用不同主体的视角;或者由内视角的讲述人视角转换为外视角转换人视角。前两种属于叙事视角主观化,后一种属于叙事视角客观化。从时间维度来看,叙事的主观化虽然让时间线索更加复杂,打断了叙述人原本按顺序的陈述,但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故事充满悬念,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和可信性。叙述人时间视角和人物时间视角的混合,给作者更大的空间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也兼顾故事的客观时间发展,为人物和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创造了环境;叙事客观化使故事中的故事更加突出,让两个故事的时间线索都清晰起来,更有利于读者理清小说的结构。叙事视角的转换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及故事结构的安排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时间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整部作品的结构及作者对情节的轻重处理,把握作品的情节重心。

猜你喜欢

客观化驿站维度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