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专业,让好书与时代共振

2018-03-05

出版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昆曲大奖出版社

从第一届的《中国昆曲艺术》到此后的《母语教材研究》《宋登科记考》《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下卷)》《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增订本)》,再到第六届的《昆曲表演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以下称苏教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推出的这六本书,连续六届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经过多年的探索,苏教社精心打造的大众精品和学术出版板块硕果不断。做什么样的书、怎么做才能脱颖而出并最终获得国家图书大奖呢?作为获奖大户,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主任章俊弟看来,秘道之一就是:要回归专业,要有远大目标,要有最高要求,要与时代息息相关。

“得来全不费工夫”

“苏教社获第一届和最新一届(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图书都和昆曲有关,((中国昆曲艺术》和《昆曲表演学》,这中间隔了十几年。”章俊弟讲述了《中国昆曲艺术》和《昆曲表演学》出版背后的故事。

由于章俊弟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著名戏剧理论家陈瘦竹研究戏剧理论与戏剧史,所以对于戏剧较为敏感。他注意到,随着昆曲2001年5月“申遗”成功,引发了社会上一股昆曲热。“当时市面上有两种昆曲书,一是又专又精的《中国昆剧大词典》,再一个是昆曲普及读物。前者过于专精,一般读者敬而远之,后者失之简单。”经过章俊弟和著名曹禺作品研究专家朱栋霖教授的精心策划,《中国昆曲艺术》请出了南京大学教授,昆曲研究当代最高权威吴新雷与朱栋霖一道主持该书编写,我国昆曲学界德高望重的郭汉城、刘厚生以及著名戏曲學家廖奔做顾问,昆曲研究名家俞为民、周秦、顾聆森等搭建写作班子。此书最终从市场脱颖而出,并在2006年获得国家图书大奖。

据章俊弟回忆,21世纪最初的年头,正是出版社大力追求经济效益“向钱看”的年代。每一本书都要赚钱,是绝大多数出版社的追求。那时还没有普遍的、大范围的社科研究项目资助,更没有国家级的出版资助。什么是好书?“在那个传统时代,图书还是传统做法。编辑首先要无中生有,如同作家创作一样,要产生选题灵感,为此常常‘踏破铁鞋无觅处。有一个最高原则,就是作者应该是这个学科中顶级专家。接着与作者商量,如何把这一本书打造成为精品力作。这有一个最高目标:获国家图书大奖。出书后应该成为这个领域的里程碑,别人暂时超越不了,甚至望而却步。”

当年,《中国昆曲艺术》荣获第一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后,章俊弟很高兴,但并不觉得意外,“因为这是我们在做这一本书的每一天都认定的目标。它告诉我们,成功的图书:要回归专业,要有远大目标,要有最高要求,要与时代息息相关”。

章俊弟不曾想到,一位老先生当年就是因为看了《中国昆曲艺术》,在十多年之后,会捧着自己潜心研究昆曲50多年的近70万字的研究成果,找到他心仪的出版社,要求出版。这本书稿,就是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昆曲表演学》。“一本书成功了,久而久之,会成为一个品牌。在读者中有了口碑,也会在其他潜在作者心中确立声誉,不定什么时候又一部好书稿会送上门来,进入‘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

投稿的老先生是江苏省昆剧院研究员丁修询,如今已经80多岁了。他明白,昆曲舞台表演艺术是研究领域的空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块研究。这十几年来,他高兴看到昆曲兴盛起来,可是,随着昆曲繁荣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昆曲变了味,变了调,这又让他忧心忡忡。他夜以继日工作,加快完成了手中的研究。

老先生抱着书稿来到苏教社的那一天,负责接待的正是章俊弟。丁老见到章俊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看到你们出版的《中国昆曲艺术》,我信得过你们……他向章俊弟介绍古代正宗的昆曲表演样式,激动时,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古代昆曲舞台上的小丑是这样的……”那一刻,章俊弟意识到:“眼前是一位昆曲舞台表演专家,他手中的书稿是一份宝贝啊………我在出版社工作二三十年,还从没有接受过一部自发来稿,这是我破天荒第一次。”

这个素不相识作者的自发来稿,不仅被顺利接受出版,而且还获得国家图书大奖,这在苏教社还从来没有过。“这个其实就是专业的影响力,也是专业的力量。由此也可以看出,获奖图书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可能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也可能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章俊弟说。

从大项目到获奖图书

自从国家日益重视社会科学研究之后,资金扶持的项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好书多在项目中了。那么,重大出版项目如何变成获奖图书?

在章俊弟看来,能够进入国家社科研究资助的项目,一定有两个方面是突出的:一是社会意义重大,二是作者团队能够胜任这一科学研究。这两点正好是获奖图书的两大要素。“这就形成了项目通吃的局面。要想图书获奖,先要取得大项目的成果出版。有了大项目在手中,精心打造,获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苏教社获奖的《母语教材研究》《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宋登科记考》《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均是这样。章俊弟同时指出,因为国家科研资助的项目每一年都很多,要想最终获得国家大奖,“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国家资助项目时,也要头脑冷静,精心挑选”。

据介绍,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联合主编的《母语教材研究》共10卷,是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它组织了国际上160多位、涵盖了世界8大语系26个语种的专家学者,首次对包括中国百年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母语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规模之大,在世界该学科领域中也是绝无仅有。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是国家九五重点规划科研项目。该书出版后,在全国获得的一系列殊荣,其数量和规格都创造了历史。《宋登科记考》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其主编傅璇琮也是名家。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最早是国家气象局重点课题。主编张德二请到一批院士,包括前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邹竞蒙等支持该项目。

“作为编辑,不是拿到国家级研究项目就能够坐等获奖了。”根据章俊弟的经验之谈,编辑应该尽早介入该项目,越早越好。因为编辑作为专业人士,他在相关学科方面,尤其是在出版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让作者少走弯路,而且对于项目的最终结果质量的提升以及能否获得国家图书大奖都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多卷本的项目,其多个作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各卷之间的内容承接、连贯、平衡,一个有经验的编辑往往有很好的建议。通常情况下,项目开始之初,苏教社就要求编辑介入其中。往往项目开题会议,编辑就登场了。比如,《宋登科记考》的责任编辑徐中文、吴葆勤是古代文学和文献学专家,《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的责任编辑褚庆林是地理专家,周方是辞书编辑专家,他们对这两部书都有重要贡献。

章俊弟指出,编辑有一些是纯技术性的建议,但有时对最后的结果也有重要影响,“这也充分体现了回归专业的价值与力量”。例如,范伯群最早想把《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做成8本书,因为书中有8个专题,一个专题一本书,很合理,而且每一个专题具体作者对于能够单独出版一本书也很高兴。但是,编辑的想法是,8本薄薄的书不抵一本厚厚的书来得有分量,而且很多奖项规定,丛书是不能参评的。范老师听从了编辑的建议。这虽然是一个无关宏旨的小小建议,但对于获图书大奖而言,却改变了这一本书的根本命运。

“十二五”期间,苏教社共入选国家级规划项目9个,省“十二五”规划项目16个。截止2016年,该社共有《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第二辑》《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在江苏省内各出版社入选数量中成绩突出。有《台湾当代文学中的五四文脉》等11个项目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17年,苏教社的《20世纪中国美学史》《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入选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是历届入选最多的一次。

这些新的亮色,预示着苏教社精品出版的又一个丰年。

猜你喜欢

昆曲大奖出版社
2022 中外玩具大奖
神秘的年终大奖
我等待……
抽大奖啦!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