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击与嬗变: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心理论析

2018-03-04陈贵玲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自媒体

摘 要 自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景观,对大众审美样式产生较大冲击,引起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系列嬗变。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感知模式经历颠覆性变化,大众审美趣味快速流变和日益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警惕的低俗化倾向,大众审美体验的交互性迎来了人类审美式样的新纪元,审美体验表浅化现象令人堪忧。

关键词 自媒体;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001-03

自媒体(We Media)也称公众媒体,是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的总称。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向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提出的研究报告首次使用这一概念,十几年来自媒体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它不仅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更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便捷途径和虚拟空间。自媒体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资料与其充满活力的互动交流机制一道,满足着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需求和审美需求,进而推动、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它所带来的充满独特意蕴的审美氛围也如涓涓细流冲击着大众审美心理的内在结构样式。

1 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感知模式的颠覆性变化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总是随着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技术的进步往往意味着人类感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其重要的工具性地位和承载海量内容信息的涵容性特点,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明显。早在传统媒介发展之初,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便指出“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1],作为一种附带强大技术优势的新媒介——自媒体的到来必然对人们旧有的感知和思维模式产生更加深刻的修正。

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起点,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初步把握。以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通信媒介为代表,自媒体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向人们敞开了一个崭新的审美景观。

首先,自由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无限丰富的海量信息。只要点开相应界面,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随着手指或鼠标的滑动汇聚到受众面前。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突破,信息的增量还会以几何级数裂变式暴涨。大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陷入到广阔无边的信息的汪洋大海。置身于如此浩繁的信息场域之中,受众的审美感知能力受到巨大挑战。如何快速有效地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准确把握,进而产生相对完整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知觉,旧有的审美感知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审美接受最大化的现实成为一种新的刺激,迫使现代人实现审美感知模式变革。

其次,借助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移动终端,大众审美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的现实可能性。在手机与人须臾不分离的当下,只要进入特定的网络环境,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信息。自媒体较好地跨越了时空阻隔,审美接受不再只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氛围下富有仪式感的活动。不但无需走进影院即可观看电影,即便在候车的片刻,也可以打开手机界面,欣赏一段舞蹈抑或观看一宗画展的现场资料,避免了西装革履前往剧场或展览现场的各种负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媒体时代审美活动不再仅高居大雅之堂,而是随时随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人唾手可得的文化现象。“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对他人行为言论的审美评判,呈现出一种全民审美盛况。在这个意义上,大众审美感知表现出日常化、普泛化的特征。

再次,自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丰富了大众审美感知形式,实现了大众审美感知的多向度、立体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均可在自媒体平台之上传送,各种静态的、动态的资料借助于图形、色彩、声音等多种符号形式,受众几乎同时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人们被传统媒体割裂的审美感知方式走向完整,审美形式和内容的空前丰富,审美感知效果也随之得到提升。

最后,不同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自媒体开启了媒体传播的即时互动性交流,大众审美突破了点对面的线性单向传播,实现了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双向或多向互动传播。自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公众不再是被动的信号接收者,而是可以进行主动的反馈和回应,从而可以参与或掌握审美话语权。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大众不但可以获得情报、评论、观点和知识,而且可以参与其中,对周围世界信息的变动做出一个及时迅速的反应。在这种主客体之间便捷互动的审美氛围中,审美感知的准确性可以随时得到校正。传者与受者“同时共在”,审美感知在一个共时性场域中更加生动的得以实现。

2 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趣味的多样化与快速流变

凭借其极高的传播速度,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信息在微博、微信汇集又通过这些平台迅速传向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信息反映大众的所思所想,开显着异常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话题空间,映照出大众审美趣味的别样图景。作为审美感知外在表现形式,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鉴别、分析审美对象,评判美丑、进行欣赏的能力与取向,集中体现为个人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的总和。自媒体快速而全面地进入大众社会生活,交互便捷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加快了日常生活节奏,强势地改写了现代人的职业类型、工作方式、消费形式以及社交方式。生活、工作、学习状态的巨大改变,必然引发大众审美趣味的流动和变迁。

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媒介,自媒体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传统的交际网络通常是以家庭、工作单位、行业领域等为基本单元,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界限相对明显,一般以血缘、学缘、业缘关系来构成交际网络,范围相对较小,关系也不复杂。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熟人社会关系被打破,天南海北的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迅速的相识,借助自媒体表达自我,认识他人,个人社交圈实现更理性的拓展。各类新的观念、意识、范畴、概念和词语不时出现在公共视野之中,大众对其进行阅读和观赏,要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便利、低成本和多选择性。自媒体为大众独特审美趣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其自由、平等、兼容和共享精神,更为大众自我表达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可以更加真实而全面地了解自我、展现自我以及发展自我。不同个性与差异亦更加受到尊重。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开放性程度得到提升,强调信息共享与个性独立的新型文化逻辑成为社会的运行秩序和文化生态的主导,在物质丰富和信息繁多的大背景下,大眾的审美标准日益多元,审美理想渐次递进,审美趣味不断丰富起来。

审美趣味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处在不断变迁之中。一般来说社会审美标准的变迁速度是相对迟缓的。自媒体的传播,加快了大众审美趣味的流变速度。通过微信、微博所进行的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丰富的信息,频繁的互动,刺激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处于易变之中。身在上海,只需几秒就能看到巴黎时装发布会现场的即时信息,这一速度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自媒体成功激发了大众的言说热情,它将“麦克风”和“摄像机”交给每个人,“人人都是艺术家”[2],人人都是发布者,人人都可能有机会成为时尚的引领者,只要拥有足够的粉丝。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普及让普通民众获得了畅所欲言的平等话语权,现象级话题极易形成也极易消失,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点轮换,各领风骚三五月,像河里的小鱼,迅速地聚集又迅速的消散,倏尔即逝。更多的审美选择,带来趣味变化的可能性增多。时尚潮头作为大众审美趣味的引领者的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大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解放,万众狂欢,一片繁荣盛景。时尚本身的诱惑,加之广告的喧嚣鼓吹,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深陷其中,因为易得所以易变,不同审美喜好的产生和消失同样也快得惊人。符合不同审美理想的各类信息在平台上被创造与转发,得到关注,受到审视,进而被选择、被欣赏,彰显出大众不同层次的多样化审美追求。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与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量信息以超出常人接受能力的速度不断涌到大众面前。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对个性的尊重,唤醒了人们的存在意识。巨大的审美解放让更多的人摆脱旁观者角色,以极大的参与热情进入生活现场,显示和证实自我的力量,获得存在感。他们积极发声,制作和传播自己喜欢的各类信息,带来了审美环境的空前繁荣。由于创作者和传播者素质的良莠不齐,自媒体环境中的内容信息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乱象。以“博眼球”“抢注意力”为目标,一些制作粗糙、内容贫乏、格调不高,甚至价值取向低下的信息充斥在平台之上。另一方面,人们在享受信息盛宴的同时也越来越陷入现代社会独有的信息过剩综合症。在大量信息来不及处理的焦虑中,审美心理遵循“最小付出的经济化发生原则”,人们更容易对强烈的感性刺激产生反应。一些信息夸大其词的标题用语只为耸人听闻,负载审美内容的各类符号中,更多迎合受众感性审美偏好的图片、影像胜出,形象的过于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审美主体想象力发挥的空间,影响受众审美心理过程的品质,导致只满足低端快感的“无意义”审美虚空,大众审美趣味低俗化态势令人

堪忧。

3 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体验的交互性与虚拟性

审美活动的最终实现是审美体验的获得,审美体验超越性的达成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自媒体时代,大众面对开放的无限广阔的数字空间,以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方式与丰富的审美内容“相遇”,在虚拟的审美环境中收获真实的审美体验。由于所依托的载体和媒介之特质所造成的审美环境的差异,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体验特征独显。

首先,自媒体即时互动的技术优势,消融了审美体验主体与审美体验客体之间的身份差别,缩短了审美体验主体与审美体验对象之间距离,在此背景之下,大众审美体验具有明显的交互性特征。传统时代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具有清晰的身份界限,作品创作与信息提供完成后,创作者与提供者即完成使命,退出现场。审美体验主体在相对独立的背景中进入审美活动,凭借个人的理解对审美内容进行感知判断、批评欣赏,产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此过程中审美体验主体一般不会受到创作者、提供者或其他审美主体的外在影响。自媒体环境中,这种状况大有改变。借助媒介终端,作品与信息的提供者即被体验对象的创造者可以随时在场、随时切入。如近年颇为流行的自媒体网络小说,在创作者边写边更的过程中,阅读者的感受和体验可以通过媒体平台直接到达创作者,进而影响故事的结构和走向;而创作者的解读与对创作意图的阐释也会增加阅读者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深化或改写阅读者原有的体验。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中双方互为主客体,特定的身份差异消融,最后获得各自的内在体验。自媒体环境中,审美体验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同一审美对象的不同审美主体之间。不同于音乐会听众、电影院观众各自相对独立的默默欣赏,透过自媒体系统的弹幕功能,众多的审美受众可以随时将各自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反映发布到终端屏幕,受众在“独自”欣赏的同时也会关注到其他人的不同信息。微信微博的跟帖、评论也都可以将他人即时发布的内容信息分享到共同关注的人,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个审美主体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与他者体验相互渗入的最终结果。

其次,自媒体媒介量大速急的传播特性使得受众审美体验的超越性本质难以实现,直觉性体验多于反思性体验,大众审美体验表现出表浅性特点。不断升级的智能化自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接收和涵容能力,海量信息短时间内涌到大众面前,远超出常人的接受能力,每个人竭尽全力也不可能对所掌握的信息全面仔细审视。但是,在信息焦虑感的驱使下,人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多的去获取信息。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多只能匆匆浏览,凭直觉进行把握,需要凝神静思的反思性体验难以展开。随着信息的持续性涌入,直觉式体验感受又会被迅速覆盖,一过式的瞬时审美直接导致体验的表浅化,理性审美体验不易达到,超越性本质更是难以企及。

此外,自媒体环境中审美主体之间密集的互动交流也会有害于审美体验的深刻性。对此,美国数字化技术研究专家尼葛洛庞帝曾这样写道:“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一样,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太过具体,因此越来越难找到想象力挥洒的空间。”[3]再则,过多的图影式表达也会妨碍个性化体验实现。“人们通过视觉体验,虽然能够更加清晰的将世界把握為图像,但是视觉文化的繁荣表层,隐藏的是人们对理性或者理智的舍弃。”[4]与此相反,文字性表达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受众能够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更加丰富的意义,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4 结束语

自媒体正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日益发展成熟,中国社会也已经进入了自媒体审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纵然其发展之路伴随着颇多争议与质疑,但它的媒介吸引力和交互模式无疑为传统审美文化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在自媒体时代里,更期待大众能够保持清醒的社会批判意识,积极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重拾人文精神,对当代审美生活展现出一种普遍而高尚的人文关怀,追求审美心理的价值,关切审美心理的发展,承担起在人类审美文化中应有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2.

[2]王瑞廷.当代艺术与大众的距离[J].东方艺术,2011(15):112.

[3]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7.

[4]桂书生,凌晨.新媒体时代下审美体验的文化表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69.

作者简介:陈贵玲,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心理学。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自媒体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