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游憩使用情况评析

2018-03-04叶惠珠兰梦敏李海荣

绿色科技 2018年11期

叶惠珠 兰梦敏 李海荣

摘要:采用使用后评价(POE),通过现状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以昆明云南映像c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游憩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从室外公共空间分布形式、空间设计现状、空间景观构成内容及居民使用评价等方面开展了调查,通过研究梳理了居民室外活动的规律及特点,指出了云南映像c区室外公共空间存在空间构成内容形式较单一、景观差异性较小,遮阳避雨设施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游憩适宜性;使用后评价(POE);室外公共空间;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1-0211~03

1 引言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指的是建筑以外,具有一定尺度的室外开放性空间,包含集中性绿地、广场等,主要功能是提供住区居民休闲游憩、日常锻炼及邻里交往的场所。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反馈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处其规划设计、建设的效果以及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程度。基于此,本次采用使用后评价(POE)方法,对昆明云南映像C区展开游憩适宜性评价[1]研究,总结了居民室外公共空间使用情况,指出了室外空间现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云南映像C区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2.1 云南映像C区概况

昆明云南映象位于穿金路和铂金大道交叉口处,属现代化大型居住社区,占地面积1250亩;其建筑类型以高层为主,包含故乡的云、C区、花好月圆一期、花好月圆二期等。其中,C区规模最大,其拥有较多室外游憩空间(图1)。

2.2 云南映象C区室外公共空间分布形式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C区室外公共空间分布形式采用点状分布+带状集中的形式,受建筑布局的影响,C区集中性绿地则围绕线状水景展开并集中设置了各种休息亭、桥、广场等空间,此为带状集中的形式。而因C区整体地块城南北长东西短的走向特点,加之受到到组团建筑平面布局形成围合特点,整个小区形成若干点状分布的宅前庭院空间,或设置广场,或设置水景活动区,类型及形式较多。从公共空间空间分布形式来看,C区室外公共空间分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规划布局形式,其充分考虑建筑群体组织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集中绿地,同时又兼顾各建筑组团居民使用,点状设置各小型集中性空间,实现视觉和使用上的点、线、面结合形式。

2.3 云南映象C区室外公共空间构成内容调查分析

由于本次研究重点在于通过研究居民在室外公共空间的使用反馈评价来总结分析公共空间的游憩适宜性情况及使用方面问题,更侧重室外公共空间具有活动属性特点,因此,本次所研究观察的对象特指建筑以外、有一定规模、具有活动属性特点的空间,包含水域空间、若干栋建筑围合的中庭庭园空间。即本次研究重点为具有一定硬质铺装场地,具有设施内容、景观内容等的能够开展公共活动节点公共空间。因此,纯草坪绿地空间不在此次研究范围之内。通过调查发现,该区公共空间构成具有以下特点:

2.3.1 建筑组团活动空间构成形式及内容较为单一

散布于C区各建筑群体间的公共活动空间,虽然分布地点不同,尺度大小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都为硬质铺装+水景+休息座凳(或亭、花架)+少量设施的模式,空间形状基本以规则的长方形为主,水景也以规则式水渠或水池为主,总体略为单调。

2.3.2 建筑组团公共活动空间景观缺乏季相变化

研究发现,若干节点公共活动空间以常绿树种为主,并有几个节点空间大量种植棕榈科植物,与建筑灰色调共同营造的一年四季“一色如旧”的画面,绿化植物景观色彩较为单调。

2.3.3 带状中心绿地公共活动空间构成内容简单,功能单一

C区带状绿地沿水体两侧布置,沿线上虽设置有临水平台、临水广场及邻水亭多个等临水公共活动空间,但研究发现,所有公共活动空间主要以硬质铺装广场+树池的形式,广场内或无任何其他设施及景观内容,或仅设置简单几组座凳,整个空间构成内容简单,功能较为单一,导致这些空间使用效率较为低下。

3 云南映像C区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

本次对公共空间使用情况主要关注两个方面,时间特点及人群活动特点。在时间方面,通过实地调查、访问、问卷调查等渠道,梳理出居民活动的时间规律大体为,退休、闲职居民基本每天在室外空间的时间>2 h,出行时间基本为早、中、晚,晴天居多;活动内容以休息、打牌娱乐、跳舞(以太极居多)、陪伴小孩、散步等为主。其中,散步含休闲性散步和健身式走路。休闲式散步主要是在沿住户住宅周围庭园进行,而健身式走路则主要沿中央绿地主路开展。健身式走路居民认为该小区花园式的住区环境和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能保证健身式走路健康、安全进行的有利条件,居民评价反应较好。

上班族居民在时间分布上,明显比重较小,并随家庭结构有所不同。通过调研发现,有孩一族一般选择在饭后1~2h在室外空间陪伴小孩,散步。无孩一族在室外空间逗留的时间则更少,部分居民表示只有偶尔或周末才会在室外逗留。

4 云南映象C区公共空间使用评价反馈(POE)分析与评价

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到居民对室外公共空间的评价反馈,发现85%的受访居民对c区的公共空间现状感到满意。15%的受访居民认为景观单调、活动空间少,公共空间有点改善提升;其中包含15%的受访居民认为活动设施少,75%的受访居民认为遮阳避雨的设施不够,10%的居民人为景观有待提升。90%的受访居民认为公共空间的位置合适。具体如表1所示。

5 游憩使用现状总结及建议

5.1 现状问题总结

通過此次调查发现,云南映象c区公共空间建设及使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及问题。

(1)该居住片区公共空间虽然呈点状+带状分布,数量较多,尤其是建筑中心庭院绿地。但从空间构成内容及特点来看,略显单一。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庭院绿地空间平面构成形式较为单一;②各建筑庭院公共空间景观差异性不大,个性不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云南映象c区所有庭院空间基本造景元素为水池/渠+铺装场地+花架/木亭/张拉膜亭+少量设施(儿童设施/健身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尤其是建筑庭院绿地基调树种以棕榈科植物为主,辅助杨梅、桂花等常绿树种居多,虽辅助有滇朴、银杏、枫香、柿树、李子树,但这些色叶植物主要分布水系处中心绿地以及该小区二级环路上。

(2)室外公共空间主体使用人群老年化明显。

(3)公共空間遮阳避雨设施不足。75%的受访居民认为遮阳避雨的设施不够,实地调查也发现,该住区室外遮阳避雨设施主要为亭子,虽在中心水景区周围及各组团绿地7处设置,但总体数量较少、住区人口规模大,加之“霸占式”使用,导致大多居民迫切需要遮阳避雨设施。

5.2 相关建议

针对此次云南映象c区室外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的调研结果,以此为依托,对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有以下几点建议。

(1)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应完善健身锻炼设施及儿童游乐设施。该小区虽不同位置设置了多组健身设施,但由于这些设施摆放的位置不合适(或在隐秘的林下,或在人流量大的路旁),导致设施利用率较低(图2),不利于居民的邻里交往,同时影响居民对游憩适宜性的评价结果。

(2)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重视统一性与独特性。云南映像C区对于拥有多个尺度和空间形式差异较小的公共空间,为营造有个性的住区环境,建议整体小区室外环境景观设计时应有鲜明主题,并根据主题思想,每个建筑群体公共空间有迎合整个规划设计思想的设计立意,并以此来进行景观内容和活动类型的设置考虑。

(3)强化住区遮阳设施比重。受昆明本地气候、气象条件影响,加之住区室外活动空间使用者的特点,研究发现居民对室外遮荫、避雨设施需求较高。此次云南映象C区多个组团空间虽设有木制亭/张拉膜亭。但通过调研发现,这些亭子使用出现“霸占”式使用现象(图3),而且较为突出,导致此类设施遮阳避雨受益群体有限,进而使得居民对遮阳避雨设施的需求更为迫切(图3)。而小区内考虑景观多样性,虽所设置的几组花架通过种植攀藤植物能够满足遮荫需求,但考虑众多居民对避雨的需求,建议花架可实顶化处理。

(4)保障住区室外空间的交通安全环境。以走路式锻炼健身形式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居民,对住区室外环境的交通环境安全尤为关注。本次众多受访者表示对云南映象C区的室外公共空间的交通环境安全表示满意,因该住区采用的是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即沿小区外围设置机动车道,步行系统则结合室外绿地设置,避免了机动车对居民造成过多的干扰。但调查发现,电动车、自行车可进入室外活动区对居民的影响较大。因此,建议限定非机动车允许进入的区域并采用按规定停放的形式。

(5)打破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使用老年化现象。住区室外空间无论从规划还是实际现状来看,都以老年人使用为主,导致一般成年人在室外公共空间受益感较为薄弱,因此这部分人在公共空间的参与感较低或基本没有。因此,从使用者角度进行考虑,建议公共空间设计,在景观设计、设施设置等方面,能结合一般成年人的特点进行考虑,以扩大公共空间的受益群体。

5.3 不足及待改进之处

本次调查对象云南映象C区居住户数为2800多户,取

3.5 人/户的标准,则居住有近1万人,相当于国家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里所划定的小区标准。因人口众多,而调研时间有限,本次所开展的访问及问卷调查,虽有一定的调研人数,但比起住区的总人口数,难免调查结论具有一定的偏差。本次调研过程中尽可能收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使用反馈,但因各种条件限制,调查反馈信息来源以老年人居多,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次结论的全面性。针对此问题,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将通过增加样卷和扩大调研人群来保证调研结果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叶惠珠,李海荣,兰梦敏.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J].绿色科技,2017(2).

[2]赵相争.大型住区户外开敞空间的休憩适宜性研究——以广州番禺丽江花园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6.

[3]王淑慧.城市居住区利于交往的户外空间环境探讨[J].科技世界,2013(24).

[4]史飞,鲍家声.城市居住区公共绿地开放空间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5,12(5).

[5]钟婷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