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流通产业差异化的影响因素

2018-03-03秦淑娟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分析

秦淑娟

内容摘要:区域流通产业在不平衡的城镇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等影响下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发展现状。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流通产业经济系统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构建了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VAR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区域影响流通产业产值的不同影响因子及其贡献度,以期对加强区域流通产业合作、缩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和建设统一的流通产业市场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区域流通产业 差异化发展 灰色关联度分析

引言

流通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扩大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政策引导下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各级地方经济系统中流通产业产值的不断增大,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居民收入、批发零售及货物周转等诸多因素在流通产业现代化的组织模式和流通模式下发挥着差异化的促进作用,这种差异化更明显地体现在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上。

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差异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区域城镇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对外开放程度及信息技术创新等方面。流通产业涵盖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及仓储配送多个子行业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外部环境下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社会市场化水平通过影响居民收入直接作用于批发零售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对仓储配送等行业也直接产生影响。因此,对我国三大区域和分省份流通产业的发展进行影响因子分析,有助于促进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加强区域流通产业合作、缩小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和建设统一开放的流通产业市场体系。

区域流通产业差异化发展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2015年底我国流通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值高达10873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685505.8亿元)比例高达15.9%,占第三产业总值(344075亿)31.6%,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产值在全国三大区域中的比重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总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高达23.8%,中部地区的比重为16.9%,而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比重仅为12.4%,相当于东部流通产业比重的一半。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及产值比重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水平存在一致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密切相关,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进程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产值自2000年至今稳步增长,保持了良好的持续上升态势;中部地区流通产业从2000年至2011年保持了低速的增长,2012年和2013年有所回落,2014年和2015年增速较快;西部地区2011年之前的流通产业增长十分缓慢,自2012年开始出现了快速增长,追赶效应突出。流通产业总量和增速在三大区域上的梯形体现反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反应在了市场化水平、居民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上。

从各省份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流通产业出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在总量和增量上差异十分明显。截止到2015年年底,流通产业产值最高的山东省高达12221.14亿元,同期全国流通产业产值最低省份西藏产值为131.54亿元,仅为山东省的1.07%;山东省流通产业产值在2000年为1338.85亿,15年增长了913.4%, 西藏同期产值为16.27亿元,15年增长了808%。从流通产业产值和增速在省际数据上的体现可以看出东、中、西部的省份差距明显,2015年山东流通产业产值是西藏的近100倍,GDP却是西藏的60倍,因此对三大区域和各省份导致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加大的影响因素值得深究。

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区域流通产业影响因子实证分析

(一)影響因子的灰色关联度遴选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流通产业的统计结构来看,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仓储和邮政业及住宿餐饮业是主要的统计组成,因此影响流通产业产值的因子选取需要充分考虑其子行业的众多影响因素。通过梳理众多国内外实证分析流通产业产值影响因素的文献发现,经济意义上的备选影响变量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批发零售行业总额、城乡居民收入总额、货物周转量及进出口总额等因素,鉴于样本处理在数据可得性和时间有效性的分析需求,本文选取了全国及31个省份自2000年-2015年的相关数据来构建指标体系。鉴于备选指标体系在影响流通产业各个子行业产值的程度不同及不同变量间可能存在的重复计算等原因,本文采取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二次筛选流通产业的影响因子。

不同变量对流通产业系统产生关联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发现能够明显影响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协调一致的变量。具体如下:

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对流通产业影响指标来自《2016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级地方政府统计局网站,其中公路里程及货物周转量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交通年鉴》。由于本文研究选取的数据是基于时间序列的2000-2015年数据,因此无量纲化采取了初值化处理方法,原始指标处理后的时间序列如下:

2.指标选择与处理。根据上文对流通产业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在进行VAR实证分析前需要对全国各区域的指标进行筛选,筛选的具体条件是:所选指标是否能够代表真实的经济现象;所选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和符合同阶平稳特征;所选指标在样本时间内的可获取性(西藏地区部分年份缺乏货物周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三产业从业人数等数据,本文利用趋势外推法计算出补全缺失值)。对表1各指标进行一阶差分处理消除多重共线性后选取的分地区流通产业VAR模型指标如下:

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生产总值(EGDP)、货运量(HYL)、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LSPZE)和进出口总额(JCKE);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生产总值(CGDP)、城乡居民收入(JMSR)、财政收入(CZSR)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GDDC);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生产总值(WGDP)、财政收入(CZSR)、货物周转量(HWZZ)、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GDZC)。endprint

3.实证检验。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ADF单位根检验。为解决可能出现的“伪回归”现象,Johansen协整检验系统条件下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原始序列EGDP、HYL、LSPZE C和JCKE的临界值为2.9376、3.3671、4.2285和5.0146,均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表示原始变量数据的不稳定特征。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是-1.4283、-0.8996、-1.2259和-1.2714,均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存在单位根假设,说明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表现为平稳,因此变量序列EGDP、HYL、LSPZE和JCKE服从I(1),同理可以证明CGDP、JMSR、CZSR和GDDC服从I(1);WGDP、CZSR、HWZZ和GDZC服从I(1)。

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证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EGDP、HYL、LSPZE和JCKE等序列均服从I(1),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各一阶变量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 的Trace统计量,不存在协整向量的统计值和最多存在1个协整向量的统计值均大于临界值,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最多存在2个协整向量的统计量小于临界值,证明接受原假设。同理,中部和西部的流通经济系统均存在2个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χ2分布方法对三大区域的各变量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定其它变量的滞后影响,东部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表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F统计量上的流通产业总值拒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量和进出口额的原假设,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量和进出口额等变量是影响流通产业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量和进出口额之间的F统计值接受原假设,该变量相互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同理,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引起流通产业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西部地区的货物周转量、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引起流通产业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

4.实证结论分析。根据表5-表7东部、中部和西部的VAR模型实证方程结果可以表明:东部地区影响流通产业产值最主要因素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34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172(货运量)和0.2108(进出口额),说明对于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量和进出口额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及税收等其它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东部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每增加1个单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带来流通产业产值增加0.3439个单位,此外货运量每增加1个单位带来流通产业产值增加0. 2172个单位,进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带来流通产业产值增加0.2108个单位。同理,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产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主要的影响要素,影响因子分别是0.1465、0.4208和0.2011;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产值影响最大三个因素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5102(财政收入)、0.28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0.0187(货物周转量)。

通过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区域流通产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及相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流通产业贡献度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水平和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决定了整个东部地区的社会消费能力旺盛,体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流通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对外开放这一对中部和西部流通产业贡献可以忽略的因素在东部地区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影响因子仅次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运量的影响。中部地区近年来的居民收入增速高于东部和西部,因此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在居民收入带动下迅速提高,成为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中部部分地区的交通运输等流通产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规模,但仍不完善,因此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该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财政收入在流通产业发展中成为第三大促进影响因素。西部地区目前承接了东部和中部部分产业,但在整体的技术水平发展和资本积累上仍存在区域性的差距,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约束,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都处于落后地位,因此该地区流通产业发展过度依赖于财政收入,从影响因子上看财政收入贡献了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一半以上的产值,其次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该因素可以直接体现在对流通产业发展有明显改善效果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除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外,其它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微弱,第三大影响因素貨物周转量的贡献度仅为0.0187,而进出口额、居民收入和税收等其它要素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结论

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流通产业经济系统中的子行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子从高到低依次是城乡居民收入、货物周转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产值、批发零售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收入。

通过VAR模型对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影响流通产业产值主要因素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34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172(货运量)和0.2108(进出口额);中部地区是财政收入(0.1465)、居民收入(0.4208)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2011);西部地区是0.5102(财政收入)、0.28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0.0187(货物周转量)。对不同区域流通产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及相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流通产业贡献度存在差异的解释是: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水平和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决定了整个东部地区的社会消费能力旺盛,体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流通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此进出口额也是影响流通产业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近年来的居民收入增速高于东部和西部,是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不完善的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该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西部地区在技术水平和资本积累上仍存在区域性的差距,该地区流通产业发展过度依赖于财政收入(贡献度超过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直接体现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流通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改善效果,而进出口额、居民收入和税收等其它要素对西部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参考文献:

1.钟一鸣.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差异化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2)

2.党晶晶,孙斌.我国长江经济带流通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3.王波.新常态下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5(11)

4.刘思峰,蔡华杨,英杰,曹颖.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8)

5.王军,邹广平,石先进.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6)

6.尹燕,张宇青,周应恒.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VAR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

7.王丽荣,沈雨彤,沈小瑞,谢陈晶.基于VAR模型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2016(7)endprint

猜你喜欢

灰色关联度分析
转让环节税费改革对抑制深圳房价作用度研究
中国OFDI反向产业结构调整关联效应研究
新麦系列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