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领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

2018-03-03杨默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班杜拉归因动机

□ 杨默衍(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因此,研究自我效能感必须要针对具体任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对工作绩效等相关指标的预测效果,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及理论被很多学者应用于实践领域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教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等等,本文主要是针对体育领域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综述。

1、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概念,其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1980年,班杜拉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大会上发表的《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演说中,更透彻地阐述了他的自我效能原理,指出效能的自我感知影响思维模式、行动和情绪激活。

1986年,他在总结先前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又出版了《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在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的机制,再一次完善了这一理论。提出,被感知的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中,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belief of self-efficacy)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他认为,自我效能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信念,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下的信念,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

1998年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些学者在班杜拉的概念以及自身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总之,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拥有技能与能够整合这些技能从而表现出胜任行为,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产生怀疑,也不可能表现出胜任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

2、体育领域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2.1、自我效能感与身体自尊的研究

在自我效能感和身体自尊的研究中,主要是检验在体育锻炼中,自我效能感和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这方面的结论并不统一,一些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对身体自尊具有中介作用,一些则与之相反,部分学者认为自我效能和身体自尊对于其他心理指标具有链式中介所用,如裴玲玲以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自我效能感身体自尊和中学生锻炼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认为身体自尊对自我效能感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自我效能感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完全是通过身体自尊引起的,认为想要增强中学生的锻炼行为,不仅要增强自我效能感,也应多多提高身体自尊。张连成在研究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的机制时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其以725名大学生天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社会体格焦虑和理想一现实身体自我差异3个变量分别在锻炼量与身体自尊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刘青等以听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Mplus 7统计软件对身体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身体锻炼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模型估计,研究表明,身体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身体锻炼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造成结论不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调查对象处于不同的教育阶段或则身体状况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2、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是中学生接受教育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是个体负面心理指标,如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等等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在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主要是锻炼量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等指标为因变量,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作为研究点,探讨不同锻炼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对心理健康解释效应的比重,盛建国以症状自评量表作为各个心理指标的检测,探讨其与锻炼量,锻炼坚持性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发现,体育锻炼量对于心理健康没有主效应,但体育锻炼量与自我效能感对于心理健康具有交互作用,同时自我效能感在锻炼量与心理健康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证明体育锻炼量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心理健康。王威在研究初中生锻炼量与自卑的关系中,也证明了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和自卑间具有中介效应,但认为锻炼量对于自卑具有主效应,与王威所得结果不一,可能是由于针对的维度不同,需进一步证实。

2.3、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归因理论的研究

自我归因是指个体对自身动机的归因,班杜拉在提出自我效能感时指出,对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影响的因素有四个,即以往的成败经验,示范效应,社会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唤起。孙兴东针对成败经验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阐述,研究认为成功的经验并不代表就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与可控因素则可提高自我效能高,譬如自身的努力,相反如果将成功归因与不可控因素如天气、环境等等,则无法有效提高,同理是否也可以从失败的归因入手,调查不同的失败归因方式是否对自我效能感有所影响。

2.4、目标自我一致与自我效能

目标自我一致,它是指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内在兴趣、价值观的整合程度,这些内在的兴趣、价值观就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操作定义为个体的自主性动机减去控制性动机的差值,其中自主性动机为认同性动机和内部动机,控制性动机为外部动机和内摄性动机。

在自我效能与目标自我一致的研究中,已有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在众多影响大学生锻炼参与的因素中,体育锻炼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是推动其体育锻炼参与的主要源动力,郭文通过调查有健康问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和锻炼参与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目标自我一致在自我效能和体育参与度间有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目标是锻炼行为最直接的动力,个体的目标自我一致得分越高,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越能体现出较多的努力,相应地,也越容易达成目标,在此过程中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和满意感,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2.5、不同锻炼模式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与不同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设计主要是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和多组前侧后测实验设计,研究将被试分为处方组和契约者,处方式锻炼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体适能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和锻炼的效益性的相关研究,确定实验干预方案的四要素,即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每次运动持续时间教师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全权安排整个锻炼过程。契约式锻炼组是由教师组织引导,以体育锻炼契约为载体,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组织符合学生个体的体育锻炼计划,从而达成体育锻炼目的。余玲以弱体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不同模式与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运动处方锻炼组和契约锻炼组对弱体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改善均有提高,其中契约锻炼组由于处方组,魏强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但现阶段不同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弱体质大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针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如通过症状自评量表或者患有抑郁症状等的群体进行实验分析。

2.6、不同锻炼项目、时间、强度以及频率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但仍有研究者从不同锻炼强度、时间、频率调查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目前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中等运动强度、锻炼频率每周3-5次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最为显著。如袁贵勇等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大、中、小锻炼量组与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中锻炼量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远远高于小锻炼量的中学生,刘桂芳以体育锻炼时间、强度为自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锻炼时间30min以下的上学生明显低于锻炼时间为30分钟以上的大学生,同时大、中强度明显优于小强度,在锻炼频率上,每周锻炼3-5次每次的收益最佳。

2.7、体育成绩、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又影响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动机,已有多向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能很好的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如陈助昌以昆明市初中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考试成绩,中考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测试成绩和自我效能感量表三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分别以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为因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得出,自我效能感越高,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越好,随着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也降低。

3、小结

目前体育锻炼领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都是以量表的形式,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研究结果,这样的结果准确性无法把控,量表具有太多的无关变量,如学生的感受情绪能力,当时的环境,生理情绪等等都会影响到所得到的结果,同时这样所得的结果外部效度也会有所欠缺。针对这点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心理指标的研究在通过量表的研究之后,应该投入到现场实验中,如此有利于外部效度的提高,并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班杜拉归因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交互决定理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儿童读者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
浅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