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说新语》的语篇人物指称

2018-03-03牛慧芳

关键词:世说新语先行代词

牛慧芳

(河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人物指称是叙事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语篇连贯和实现叙事功能的重要形式。

《世说新语》[1]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记录魏晋名士逸人轶事的笔记小说,是魏晋时期叙事性文体的代表作。全书共记事1130多条,根据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类,每条内容相对独立,约79000字。《世说新语》作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语料,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句法和词汇两方面,如:陈洁(2009)[2]、梅光泽(2010)[3]、王玉红(2010)[4]、史慧超(2010)[5]等。篇章语法方面的研究较少,冯文贺等(2017)[6]在标注《世说新语》的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对《世说新语》篇章的连接词进行显隐、语义及用法的研究。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相关标注,主要从篇章角度研究《世说新语》的人物指称,给出相关统计数据与分析。这项工作有利于探清魏晋时期叙事性文体的人物指称使用情况,若结合汉语史其他阶段语言文献典籍的人物指称研究,最终将能构建出完整的汉语篇章人物指称使用情况的发展变化史。

一、《世说新语》人物指称的标注

本文抽取的篇目涵盖了言语、豪爽、捷悟、德行、容止等章,总计20822字,建立《世说新语》人物衔接关系语料库,并利用已有的汉语篇章衔接关系标注软件对语料库进行了标注。标注内容为语料中有衔接关系的人物指称,含:指称类型、指称形式所在的段落位置、小句位置、句法功能等13种。在语料标注的基础上,对人物指称形式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认识《世说新语》中人物指称的选择形式特点和制约人物指称形式的因素。

本文分析指称以小句为单位,在语篇层面上进行分析。凡是由标点符号隔开的、含有谓语核心的独立的语言片段,都是一个小句。标点符号是小句划分的形式标准,但由于古汉语文献多在“句”、“读”划分上存在分歧,所以标点符号不能独立作为划分小句的标准。划分小句还要依据句法标准。在一个小句中,一定含有谓语核心。谓语核心指句子中的述谓中心语,主要指动词或形容词等。另外,还参考意义来确定小句,即一个小句要有相对完整的意义。

本文对同一人物指称用i右下标的方式表示,零形回指用Øi右下标形式。文中举例均来自《世说新语》,并在例子后注明所在篇名。

二、人物指称的语篇功能和形式

从人物指称的语篇功能来看,指称主要是将语篇内的指称形式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根据指称的功能差异,指称可以分为新引进人物指称和对已有人物的回指指称。新引入人物代表叙事中的新信息,已有人物代表旧信息,二者的地位不同,语言形式选择也有差异。

(一)新引入人物指称

叙事语篇中,新引入人物指称多采用“数词+量词+名词”形式指称不确定人物。《世说新语》中,新引入人物的指称形式比较特殊,多采用确定的指称形式。如“荀淑、钟浩、荀巨伯、华歆、管宁、王朗、张华”等采用“姓+名”形式,“祖光禄、王平北、王丞相、桓常侍、阮光禄、谢太傅、王仆射、顾骠骑”等采用“姓+官职”形式,“陈仲举、袁奉高、徐孺子、吴道助”等采用“姓+字”形式,“郗公、王夫人、褚公、袁府君、陶公”采用“姓+尊称”形式,“韩豫章、殷荆州”采用“姓+地名”形式。

引入人物指称形式多样、指称明确,全部采用了名词形式,这是可及性较低的指称形式,最常见的指称形式是“姓+名”、“姓+字”或“姓+官职”等。《世说新语》是对前朝人物轶事的品评,对作者和及其同代人来讲,书中记载的魏晋士人都是熟知的人物。所以,引入人物指称没有采用不定指称形式,而选择了有定指称形式。

(二)再次提及实体的指称

语篇中,首次引入人物的指称功能是引入新的人物实体,而已被引入人物被再次提及时,就产生了回指。回指分为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世说新语》中,零形回指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名词回指,代词回指最少。三种回指形式的出现频次及比例如下表1所示:

1.零形回指

陈平(1987)认为零形回指是:如果从意思上讲句子有一个与上文中出现的某个指称相同的所指对象,但从语法格局上看该所指对象没用实在的词语表现形式[7]。零形回指实际上就是语篇的上下文中,动词的论元缺省了,尽管这个论元没有以语音形式出现,但仍然可以被补出来。《世说新语》中,零形回指共出现407次,主要分布在小句的句首。

(1)小句句首的零形回指

小句句首的零形回指主要在小句中承担主语的语法功能,语料中共出现了377次,如:

[1]边文礼i见袁奉高,Øi失次序。(《言语》)

[2]徐孺子i年九岁,Øi尝月下戏。(《言语》)

主语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其先行语多和零形回指在同一个句子中,先行语在同句内的前面小句中,零形回指在后面小句中出现。其中,汉语特有的流水句是零形回指的主要形式。如:

[3]陈仲举i言为士则,Øi行为世范,Øi登车揽辔,Øi有澄清天下之志。Øi为豫章太守,Øi至,Øi便问徐孺子j所在,Øi欲先看之j。(《德行》)

[4]范宣i年八岁,Øi后园挑菜,Øi误伤指,Øi大啼。(《德行》)

流水句中,小句主题是相同的,都是针对某个人物展开的,没有其他人物参与。如例[3]中讲述陈仲举,整个句子包含8个小句,主题都是陈仲举。第一个小句引入陈仲举,第2个到第8个小句用零形代词回指陈仲举。虽然第7个小句的宾语中引出了新人物徐孺子,第8个小句中仍然使用零形代词回指陈仲举。其他流水句的情况类似,均是在小句的句首位置引入新人物,在同主题的管辖下,其他小句采用零形回指形式。

(2)小句句中的零形回指

零形回指还可以出现在小句的中间,如动词或介词后,充当宾语;或出现在名词前,充当定语。作宾语的零形回指出现频次较高,出现了28次,如:

[5]因晏i在宫内,(曹操)欲以Øi为子。(《夙慧》)

[6]明日,集群臣i宴会,告Øi以此意。(《夙慧》)

零形代词充当定语的情况较少,共出现了2次,如:

[7]司空顾和i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Øi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夙慧》)

[8](张玄之、顾敷)于时闻语,Øi神情如不相属。(《夙慧》)

2.代词回指

《世说新语》中用于回指的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等。

(1)第一人称代词回指

《世说新语》中出现频率较多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等。其中,“我”的出现频次最多,“吾”字次之。第一人称代词多和先行语出现在同一句中,用于对话中说话人自称。表2是第一人称代词出现频次及句法功能:

“我”共出现30次,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等。

“我”做小句的主语,共19次,如:

[9]长仁i曰:“我i试观之。”(《容止》)

[10]妇i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i不卿卿,谁当卿卿!”(《惑溺》)

“我”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共4次,如:

[11]车骑i下车抱术曰:“族弟发狂,卿为我i宥之。”(《方正》)

[12]孙回i泣向褚曰:“卿当念我i。”(《轻诋》)

“我”做定语,共6次,如:

[13]太后i曰:“汝已杀我i任城,不得复杀我i东阿。”(《尤悔》)

[14]女i厉声曰:“是何小人!我i伯父门,不听我i前!”(《贤媛》)

作兼语,如:

[15]女i厉声曰:“是何小人!我i伯父门,不听我i前!”(《贤媛》)

第一人称代词“吾”的出现频次仅次于“我”,共出现了16次,主要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如:

模拟药房实训Ⅰ(第三学期)[6]:通过药品管理、药品相关基本技能、处方调剂和合理用药等实训,让学生熟悉医院药房药师的工作。

[16]行三十里,魏武i乃曰:“吾i已得。”(《捷悟》)

[17]周子居i常云:“吾i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德行》)

“吾”做定语,如:

[18]季方i曰:“吾i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德行》)

[19]宁i割席分坐曰:“子非吾i友也。”(《德行》)

(2)第二人称代词

《世说新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回指有“尔”、“汝”等,在句子中主要做主语、宾语,多用于人物对话中。二者的使用频率见表3:

[20]因问明帝i:“汝i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夙慧》)

[21]语康伯i曰:“汝i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德行》)

“汝”作宾语,如:

[22]胡之尝共游,无忌i入告母,请为馔。……。吾所以积年不告汝i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盖以避祸耳。”(《仇隙》)

“汝”作定语,如:

[23]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豪爽》)

[24]桓宣武薨,桓南郡i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与南郡i:“此皆汝i家故吏佐。”(《夙惠》)

“尔”主要用于指称对话中的听话人,在句子中作主语,如:

[25]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夙惠》)

[26]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夙惠》)

第二人称代词“汝”、“尔”在对话中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汝”、“尔”和其先行语多不出现在同一句内,而出现在回指语的前一句中。

(3)第三人称代词回指

《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等。“之”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之,见表4:

“之”主要作宾语,语义范围较广。“之”指称人,主要作宾语,共出现了148次,“之”的先行语和“之”可以在同句内出现,也可以出现在不同句子中,如:

[27]晋文王称阮嗣宗i至慎,每与之i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德行》)

[28]自选可食者而进,王i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i。(《尤悔》)

“其”指称人,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如:

[29]祖光禄i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i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德行》)

[30]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言语》)

“其”作小句的主语,如:

[31]郗司空i在北府,桓宣武恶其i居兵权。(《捷悟》)

[32]何平叔i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i傅粉。(《容止》)

“其”作双宾语句的间接宾语,如:

[33]支公i好鹤,住剡东(山印)山。有人遗其i双鹤,少时翅长欲飞。(《言语》)

[34]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i左右已,问其i所以,乃受炙人也。(《德行》)

“其”作兼语,如:

[35]谢景重i女适王孝伯儿,二门公甚相爱美。谢i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太傅i已构嫌孝伯,不欲使其i得谢,还取作咨议。(《言语》)

人称代词回指中,第一人称代词回指环境为对话,回指语和先行语多在同一句内出现。第二人称代词回指也主要出现在对话语境中,回指语和先行语可以在同句内,也可以是跨句的。第三人称代词和其先行语可以在同句内,也可以跨句指称。在句法功能方面,人称代词也存在差异。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主要作主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作宾语、定语等。

3.名词回指

《世说新语》的名词回指形式丰富,这是文学表达形式多样性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要求。相对引入指称的引入新人物,回指则是和先行语建立语义联系,从而使语篇连贯,所以,回指形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名词回指受人物身份影响

《世说新语》中,对一般士人,引入时多使用“姓+字”的指称形式,名词回指时则采用“姓+名”,“姓”、“名”等形式,如:

[36]王戎i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i悲不自胜。(《伤逝》)

[37]庾亮i儿遭苏峻难遇害。诸葛道明女为庾i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i书及之。(《伤逝》)

对帝王的指称,引入指称多采用“姓+谥号”或者“国号+谥号”,名词回指采用尊称,如“帝”、“王”、“陛下”、“上”或谥号等,如:

[38]魏武i征袁本初,治装,……。太祖i甚惜,思所以用之,……。应声答之,与帝i心同。众伏其辩悟。(《捷悟》)

[39]晋孝武i年十二,时冬天,……。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i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i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i理不减先帝。”(《夙惠》)

[40]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i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言语》)

对望族、豪门等社会等级较高的人,名词回指多采用官职、地名等形式,如:

[41]何骠骑i弟以高情避世,而骠骑i劝之令仕。(《栖逸》)

[42]王长史i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i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容止》)

(2)名词回指受人物关系影响

君臣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都会影响回指形式的选择。君臣关系或上下级关系中,君对臣或上级对下级,出于拉近双方距离的爱称。臣对君,则使用尊称。如:

[43]丞相呼周侯i曰:“百口委卿i!”(《尤悔》)

[44](国宝)即唤主簿”i数之曰:“卿i何以误人事邪?”(《纰漏》)

夫妻关系中,“卿”一般是夫对妻的称呼,妻对夫则甚少使用。在所选的语料中,妻对夫称呼“卿”,如:

[45]王安丰i妇常卿安丰i。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i爱卿i,是以卿卿;我不卿卿i,谁当卿卿i!”遂恒听之。(《惑溺》)

朋友关系的对话中,双方均适用敬称来进行回指。如:

[46]友人语巨伯i曰:“吾今死矣,子i可去!”(《德行》)

[47]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i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i非吾友也!”(《德行》)

人物指称形式看似内容简略而范围宽泛,但在语篇衔接性的影响下它的针对性更强,这也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除此之外,人物指称形式还体现一定的情感特征。

三、人物指称形式的制约因素

语料中,引入人物指称共274个。为了尽快将指称形式和现实世界的人建立联系,引入指称采用专有名词,利用明确形式引入人物。回指方面,共有806次回指形式,有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种。三种形式中,零形回指的频次最高,其次是名词回指,最后是代词回指。

(一)名词回指形式和叙事方式有关

零形回指的使用和《世说新语》叙事主题连贯性有关。除了零形回指外,名词回指的出现频次较高,这和叙事方式有关。《世说新语》中,作者以讲述者的视角进行叙事,叙事中往往直接引入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这种叙事角度,在选择人物回指形式时,为避免指称错误,更倾向于采用名词回指形式。

(二)回指形式受先行词和回指语距离远近的影响 表5是对《世说新语》的先行语和回指语出现位置的分析:

从表5可见,先行语和回指语出现在同句内时,零形回指频次最高,名词回指和代词回指次之;当先行语和回指语不在同一句内时,名词回指和零形回指出现频次相当。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篇章中不同类型的指称词语标示了其指称对象的不同可及性。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是低可及性标示语,指示词语是中可及性标示语,代词和零形代词是高可及性标示语。[8]

(三)人物指称受叙事主题的影响

指称连贯需要探求怎样使阅读者或听话人看到指称形式,就能够快速回想起前后文的实体人物,能够将贯通地文意下去。主题集中、人物单一的叙事,容易采用零形回指,如汉语的流水句多采用零形回指形式;而主体分散、涉及到较多人物的叙事,为了避免指称错误,更倾向于采用更加直接、明确的名词和代词形式指称。

四、结 语

本文以《世说新语》为文本建立标注语料库,对其中的人物回指形式进行分析。通过考察可知:

第一,回指形式中,零形回指频次最高,名词回指的频次次之,代词回指最低。

第二,回指形式选择受话题连续性、回指句法功能、先行语和回指语的距离等影响。话题连续性影响回指形式,话题连续性和指称距离有关,指称距离越近,话题连续性越强,越倾向采用零形回指这一简化的指称形式。此外,话题是功能概念,主语、宾语更容易充当话题,产生回指。

第三,名词回指和文体特点、叙事方式、人物关系等都有联系。《世说新语》是叙事文体,叙述前朝人物的事件,在指称时,主题集中、人物单一的叙事,容易采用零形回指;而主体分散、涉及到较多人物的叙事,为了避免指称错误,更倾向于采用指称先行语更加直接、准确的名词回指。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先行代词
代词(一)
代词(二)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