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摄影先了解 再拍摄

2018-03-01张瑜

森林与人类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玉带拍摄者蜻蜓

张瑜

对于镜头、焦段的选择,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广角、中焦、长焦都会使用,一切本着为拍摄意图服务的原则。拍摄这只广斧螳捕捉鸣蝉的时候,为了在表现行为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收进一些环境元素,作者使用了广角镜头。

怎样做到离野生动物更近一点?

一天中哪个时段拍摄效果比较好?

作者不但回答了这些问题,

还结合拍摄实践分享感受:了解拍摄对象才是王道。

掌握光照和被攝体活动规律对于动物摄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好的光线和好的动物状态的一个交集。夏季,树冠的郁闭度很高,林下并不明亮。不过清晨的时候,低角度的阳光有时会穿过林隙照亮局部区域。这只花鼠很喜欢在固定的几块比较突出的石头上起身瞭望,在光线照亮这一区域时作者按下了快门。

有朋友看过我拍的照片,问:“用的什么镜头?怎么样才能离鸟儿们更近一点?一般选择一天中的哪个时段拍摄效果比较好?”

我介绍了我用过的设备,也表示:其实器材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是因为有些功能确实高端的好用、效率高,不重要是因为再好的设备也是人用,得分怎么用。

相对设备,拍摄方法重要得多。而更重要的,是对拍摄对象的了解——了解越充分,获得成功的几率越大。

怎样做到离野生动物更近一点

最早我喜欢匍匐潜进式接近,包括蹲着走、挪,要领就是要慢。如果发现对方有警惕,立刻停止,等对方转为正常再继续。有时二三十米距离耗上10分钟也是正常的。经典案例包括:蹲着挪到一只楔尾伯劳栖息的矮树下,近到肉眼能看清鸟须;蹲着跟踪赤颈鸫,最后它在我面前洗澡;趴着接近沙锥,近到不能对焦(8米内)。

后来我增加了静等的比例,可以趴着等,可以坐着等,站着通常效果最差——人太高太显眼了。静等的优势是比潜进省力,劣势是如果不提前摸规律,确定等候点是个大问题。经典案例:穗在我身前2米内觅食,太近了根本没法拍。

静等有时候会用到掩体。我用过竹竿和土绿色被罩改装搭建的掩体,用过普通帐篷、带伪装网的帐篷、头顶的简易伪装罩布,有时干脆就蒙上帐篷布。头顶伪装罩布效果最好,鸟很快就能适应,有时候甚至要落在我头上;缺点是不方便活动,人太累。用帐篷也不错,就是占地大,不过人在里面舒服多了。我曾躺在帐篷里面看俩白鹡鸰站在帐篷顶子上打架,看水鹨在帐篷纱网跟前儿溜达,看距侧面窗户30厘米远的树枝上落着红喉姬鹟等。

近些年,我越来越提倡等,而不是接近(调查性质的除外)。我现在因为多活动于园林,所以基本也不用伪装了,只要有耐心就足够了。另外,在园林伪装还有隐患,我曾有一次披着伪装网隐藏在人很少的小路边灌丛里,伪装得太好,有个老先生路过站定,然后我稍微动了下头,结果他发现底下有个人差点吓晕过去。现在园林里的鸟虽然不多,但通常对人还是有一定容忍度,不是几十米外就跑,所以只需要有耐心就可以了。当然,等的时候最好保持安静、不动。另外,不同鸟的安全距离不同,同一种鸟不同生活史阶段、不同行为下的安全距离也不同,这就需要实地调查研究总结了。

不过,如果某个拍摄有需要,我依然会考虑用掩体、潜进等方式。大前提是不影响拍摄对象的正常生活。

一天中哪个时段拍摄效果好

拍摄时间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得根据拍摄对象的活动规律以及光线的规律来综合考虑——考虑哪个时间交集能获得拍摄者最想要的效果。

通常,昼行鸟类是一早一晚比较活跃,特别是清晨活动时间更长些。此外,近中午时候还有一个小的活动高峰。

而一天中的光线变化也是多样的,得看拍摄者需要的是哪种。同样,不同天气条件下,光线条件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如果就想表现色彩、柔和的质感,那明亮的薄云天就不错。如果想表现雨中的动物活动,那就在雨前抵达,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时间选择没有一定之规,符合拍摄者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在园林拍摄,一定要摸清游人的活动规律,因为很多时候动物会调整自然活动规律,以便更好地在人类社会见缝插针、错峰活动。

对我而言,除非大暴雨,其余天气我都想做全天候。因为我不光拍照,更多是为了观察,了解动物的活动规律。有时,就算那个时间段光线条件不好,但动物本身由于错峰等原因,在那个时间段表现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行为,我也会拍照记录,大不了以后画图当素材用。

了解拍摄对象是王道

前面两部分说的是拍摄方法。而比拍摄方法更重要的,我认为是对拍摄对象的了解。了解越充分,获得成功的几率越大。

了解拍摄对象,是一个将“观察、总结、假设、验证”这四步不断重复、循环的过程。如果拍摄者能做到看到拍摄对象一个动作,就知道它下一步要干什么,那拍摄的成功几率将大很多。

拿小举例吧。我会先确定观察区域,别太大,否则人顶不住。然后看有几对,有几巢,各家都处于什么阶段,各家领地范围界限在哪里,各家的关系如何,各家的洗浴区域、游动区域、觅食区域、休息区域都在什么地方,这是首要的。当然,这个可能几天内摸不清,慢慢来。2017年繁殖期内我连着40多天才把几家的大致关系搞明白,然后2018年继续,再然后又有新发现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慢慢来,每年都可以推进。

接下来是小的行为。它什么样是紧张、什么样是放松、什么样是愤怒、什么样是要攻击了、什么样是警告、什么样是呼唤、什么样是炫耀、什么样是准备下潜(又包括逃避潜水、觅食潜水、洗浴潜水等)、下潜时间通常多少、下潜出水位置有什么规律……

找到这些规律的同时,做好个体识别(至少是家庭识别)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辅助判断它的行为。而反过来,它表现的一些行为又能辅助个体识别。比如,有的个体习惯于到某处捕猎,有的个体习惯于在什么地方休息,有的个体习惯于走某条路线,有的个体喜欢或者擅长捉什么特殊的猎物等。

知道了这些,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确定下一步的拍摄。比如,正在等待中,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个体,根据它的形象、出现的位置和行为,有可能确定它的身份,然后结合以往的观察总结,预测出它下一步将要去哪里做什么,以便决定是否要拍摄及拍什么,是否需要调整角度(有的个体敏感,拍摄者不宜动地方)。同样,如果对方处在一个活动区域交会口,它有可能向3个方向出发,那如果掌握了规律,就能从它的眼神、姿态、移动速度等方面确定它下一步会到哪个区域。这样,如果是不利于拍摄的区域,干脆观察就好了,没必要绷紧神经准备拍摄。如果是要到靠近自己的地方来,且适合拍摄,那当然得做好准备随时进入“战斗状态”了。

这些预测不会百分百准确,也是要随时调整的。可以确认的是:随着观察增多,总结增多,预测会越来越准。

拍摄飞行中的蜻蜓

我拍蜻蜓很少,曾经想花两个夏天好好看看蜻蜓,结果周围鸟太多、故事太多,总分散我的注意力,所以我对蜻蜓飞的了解就是有时很快、有时很慢、有时甚至悬停(好像不同种类习惯还不太一样),然后好像有领地,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来去飞,有几种路线模式。

在拍鸟之余,我成功拍到一些飞行中的蜻蜓,便试着总结了一点“成功经验”:别上来就拍,一定先观察,哪怕花几天时间看明白了所在区域的蜻蜓都有哪些活动规律,喜欢在哪里飞,喜欢沿着什么路线,在什么路段有什么速度规律,以及在什么时间活跃,这段时间光线的规律又是如何……找到规律后,我觉得拍摄真的不难。当然了,得死磕,别十分钟或半小时没拍到就放弃。死磕一天、两天、一周、半个月、一个夏天,我觉着拍到十张、几十张、上百张飞行蜻蜓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说真的,我心里也打鼓,这几次成功会不会只是偶然?我所说的方法会不会误导新手?不过又一想,几乎每次我想尝试拍飞蜻蜓的时候基本都没有空手而归的,那或许方法有用?

来次实践,检验下。

结果感人啊:又成功了!

这次,我抽了几个小时去观察蜻蜓。当时天气不太好,多云而且间阴。严格说,我喜欢薄云天,这样光线有一定的方向性,还比较柔和。而多云天,经常会造成光线几乎没有方向性了,间或的阴更是让色彩和层次失去了很多。这些倒是可以通过闪灯补光,但一来我的灯坏了,还没买新的,二来拍摄飞行蜻蜓时通常距离不会太近,纵然应用柔光设备,但闪灯还是很容易形成过于明显的直射光,这样会造成很多麻烦恼人的光斑。所以,这样的天气,我还是无情地选择了自然光(不选也不行,买的灯还没到)。

地点选在了一个小桥上,之前我在这里观察大杜鹃、小几天,发现此处黑丽翅蜻和玉带蜻活动比较频繁。不过这次,我还是更想拍飞行的玉带蜻,因为它比黑丽翅蜻更近。

观察下规律,基本桥两侧一边一只雄性玉带蜻,两者各自在桥两側的一块25平方米的区域内巡回飞舞,是在守护领地吗?有时一只会到另一只的活动区域,然后就近距离纠缠、追打。它在巡回飞舞的时候,有几个点是比较固定的“停飞”点,它会在那里悬停2-3秒。飞舞一会儿就会在附近的植物上降落。而周围的黑丽翅蜻和碧伟蜓飞过来的时候,玉带蜻会打过去,直到把对方赶走。

大致看完它们的活动后,我开始各种尝试。

飞行行进中的时候,因为背景复杂,所以自动对焦有些吃力,我干脆手动跟踪。但拍摄角度不太好,手动也别扭,感觉画面不会达到预期,所以放弃。同时也放弃了拍摄动感飞舞(快门放慢,让头清楚翅膀舞动虚化)的念头,太难,以后再说。那就等候悬停时候试试看。根据当时的光线,我选择了手动曝光,速度控制在1/4000,光圈4.5,感光度1250-1600(调这么高的感光度是因为云层太厚)。

结果可行,而且自动对焦效果不错。

那接下来,就干脆只拍悬停。不过时间很短,而且总有来往游人路过,玉带蜻悬停时间很短,通常就在2秒之内,偶有3秒。这个时间如果是简单背景,那自动对焦问题不大,但事实上背景中植被很复杂,之前试验手动也不理想,这就有点麻烦了。

随后,我确定了几个它经常悬停的点,然后找角度,看看哪个背景更好些。然后,看看它在哪个点悬停时间稍微长点。这样,取一下好背景、悬停长、距离近的交集,基本就属于我可以拍的点了。接下来,我把焦点设置在这个交集点附近,然后等候。

等候的时候切忌“小猫钓鱼”,即便是它飞到了附近地方,也要强行舍弃。如果因为诱惑就动摇了,那有极大可能它接下来在进入预设拍摄范围内的时候会被错过。

当它进入拍摄区域(只是区域,不会是点,所以陷阱焦点法不好使)后,立即要提高注意力。一旦悬停了,立刻按对焦扭(我设置了快门对焦分离,所以对焦是AF-ON按钮,这个设置在拍摄快速移动物体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如果清楚了赶紧按住快门,如果没清楚就放弃。对焦设置我选的是:点精确对焦&连续对焦(人工智能伺服)&对突然进入选定对焦点的物体立即对焦。我也不知道这样选是不是最合理,只是感觉它突然飞入预定区域然后还在一直前后左右的小范围移动,并且它处于最前,没有遮挡,试验了几次就这么选了。说真的,我不太感觉得出其他几种对焦模式的差异。

好了,然后就是各种失败与成功了。

当两只缠斗的时候,自动对焦就很难发挥作用了。缠斗双方不停地交叉换位,所以我又选择了手动对焦。不过,之前也最好设定下大致的对焦范围,否则焦程太长,还没转完它们早就飞走了。很可惜,因为第一次跟拍玉带蜻,刚刚摸到了一点点门道,两者超近距离缠斗的场面都拍摄失败了。

责任编辑/张漫宇

猜你喜欢

玉带拍摄者蜻蜓
关于玉带饰的两点认识
家乡的玉带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蜻蜓
蜻蜓点水
无巧不成图
蜻蜓
家乡的玉带河
触摸的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