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育策略

2018-02-28黄英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黄英

【摘 要】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人文素养逐渐缺失,人文教育的现状堪忧。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种种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完善人文课程体系,不断扩充转化人文知识;注重实践性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强化人文素养观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人文素养;大学生;人文教育;培育策略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怀,表现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生命的价值、关切人类的命运等,并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肯定和塑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人文素养不仅构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且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影响深远,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当今社会,由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以及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网络游戏的盛行等原因,导致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呈现下降的趋势,人文精神逐渐缺失,培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人文基础知识薄弱

一则是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的普遍缺乏。据调查,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多数课余时间用于网络信息的浏览,很少阅读人文经典著作,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逐渐下降。

2、人文修养明显下降

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缺失,行为举止无礼,如乱丢垃圾,浪费水资源,异性同学之间举止失范,考试违规违纪现象屡有发生。

3、价值观趋于自我功利

只讲现实的功用,忽视内在的精神品质,在恋爱、交友、择业、就业等方面,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人格品质,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过分关注自身利益,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4、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恰当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自幼家长溺爱、处处呵护,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很差。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不会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差,当遇到失恋、考试失利、生活中的挫折等情况时,便丧失生活的勇气等。[1]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引发了价值观的迷茫

当前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不足,传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深受其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迷失了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爱慕虚荣、及时行乐、心胸狭隘现象严重,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扭曲。比如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就是学生心胸狭隘的典型表现,有些学生盗窃公私财物,甚至有部分女大学生卖身求财,其根源都在于追求享乐,价值观扭曲。

2、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了自我膨胀和思想异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潮流中,过分关注自我利益,集体意识淡薄,团队合作能力减弱,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略精神内涵,甚至将物质凌驾于亲情之上。据网络报道,一些大学生不顾家境贫寒和父母辛劳、极力要求家庭购买奢侈品的事例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为整容、为买彩票而去卖肾,轻重倒置,思想异化。

3、人文教育的缺失制约了人文素养的提升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不断增加的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学知识仅仅为了考试,人文知识教育普遍缺乏,也很难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更难以转化为人文精神,而理科生的人文知识更为欠缺。高校的人文教育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只顾埋头做实验、搞研究,缺乏基本的文史哲知识。加之就业的现实功用导向,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均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4、网络游戏的盛行削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网络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沉缅其中的学生,往往过度依赖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面对现实世界,自我控制力、意志力减弱,缺乏面对现实困境和克服挫折的坚韧意志,而且游戏占用大量的时间,淡化现实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约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导致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不断扩充轉化人文知识

高校要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如文史类、天文地理类、艺术鉴赏类等课程, 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和理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提供了健康的人文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信仰、意义和价值,进而去追求人格的完美,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同时优秀的人文知识体现人类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2]只有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注重实践性教育,弘扬人文精神

《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亲身感知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实践促进思想精神、心灵性格、行为举止的塑造。人文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应该是在社会中不断成长的动态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组织大学生与当地社区开展尊老爱幼活动、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到先进企业和革命老区去参观学习、请英雄模范做报告等形式,都是较好的人文教育的途径。在实践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比如开设人文主题讲座,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演讲征文等赛事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这些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多方面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养成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人文道德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4、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强化人文素养观念

教师既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又要注重自身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养成,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良好的师德、崇高的人格,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3]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在某些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的环境中,教师的形象和行为是正义和希望的象征,是一种精神榜样,从而也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指引学生学会做人行事。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的人文精神

一方面,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独立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是抵抗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这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也应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学是人格养成的地方,是理性和良知的坚守,是人文精神的摇篮,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将人文类课程作为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高度的学习自主性,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氛围,革新人文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造就更多拥有高文化品位的社会成员,在更高层次上引领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珍珍.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及构建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01)46.

[2] 赵玉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推进路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3] 朱卉平.教书育人,师德为先[J].才智,2015(12)145.

【作者简介】

黄 英(1977—)女,汉族,湖南怀化人,教育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