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安电影叙事中的理性与感性

2018-02-28王玉娇王斌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镜头语言故事情节感性

王玉娇 王斌

【摘 要】 李安导演的电影将东方文化中寻求和谐的感性心理和西方文化中理性的戏剧冲突融合到自己的电影叙事中。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他总是理性克制却又充满温情;在人物心理的塑造上,他将东方文化背景下人物内心情感的压抑与释放和西方人物思想的理性与感性处理的恰到好处;在故事情节上,无论是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还是剧本改编删减保留,都体现了李安在理性与感性的处理上独特的思考。这样的叙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复杂状态,为电影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李安电影;镜头语言;故事情节;理性;感性

一、东西方文化对李安电影叙事的影响

1、东方文化中的寻求和谐

在东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李安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李安的许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文化的印记;东方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追求美好的民族性格,这就会使东方的戏剧在戏剧结构之外会有更多的人文美学意境,李安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寻求和谐的感性心理,并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

同样是影片《卧虎藏龙》,在电影中李慕白由于道德礼教的束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向俞秀莲表露心声,玉娇龙配好解药之后并没有来得及救活李慕白。然而在影片最后,李安并没有用这样的爱情悲剧作为影片结尾;在影片结尾处,由于玉娇龙想到了罗小虎曾经讲到的一个心诚则灵的寓言:只要诚心诚意的许下愿望并且从悬崖跳下,心中的愿望就会得到实现。玉娇龙最后在悬崖处纵身一跃,生死未卜,结局未知,却给人留下了一片希望与遐想的空间,体现了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寻求和谐的感性心理。这样的处理和东方经典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马家的迎亲队伍经过梁山伯的坟前,祝英台血写墓碑,顿时飞沙走石、狂风大作,祝英台凄然一笑奔进坟里的情节达到高潮,但是高潮点后却幻化成一对彩蝶翩翩起舞、相伴相随,中式的悲剧叙事在“冲突”之后,则希望弥补“和谐”的遗憾心理。“这是中国人在戏剧结构之外所赋予的人文美学意境,它是几千年所积累的那股有容乃大、追求美好的独特民族文化性格。”

2、西方文化中的戏剧冲突

李安在其专访中也曾提到西方戏剧中的戏剧冲突是他最感兴趣的方向,李安的电影也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

影片《卧虎藏龙》是东方文化背景的电影,然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西方戏剧处理方法,李慕白一直深爱着俞秀莲,由于道德礼教的束缚,一直没有向俞秀莲吐露心声,直到李慕白中了毒针,生命危在旦夕,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露心声,悲剧的决裂,让戏剧的冲突达到高潮。类比在西方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深陷情网后,却因两家的世仇无法结合,最后罗密欧服毒自尽,朱丽叶举剑殉情。“莎士比亚的悲剧赤裸而直接,残酷地用爱情的欲望作为悲剧式的决裂,让戏剧的冲突达到最高潮。西方所表现的戏剧张力强调于此。”

二、李安电影镜头语言中的克制与温情

1、反切镜头表现平静中的温度

李安的电影很平静,很多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设计,甚至没有明显的高潮部分,影片中非常多的镜头,都是平静地呈现,不论是大自然的美丽,还是爱情的真挚,还是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但整个影片平静如冰的表面之下,却深藏着暗流一般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情感。”

在影片《断背山》中,在杰克与欧内斯特两个人一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与离别这场戏中,人到中年的两个人,因为有太多的爱与牵绊,相拥而泣;此时音乐起,镜头从两个人的头部特写叠化到一堆篝火,镜头上移,已经是20年前了,两个人最初来到断背山的岁月;这一次的离别,欧内斯特纵身上马,而杰克注视着他骑着马的背影远去;镜头反打,却又切到了20年后,这一次是同样的离别,只不過这一次是欧内斯特驾着汽车消失在杰克的视野里;镜头再反打,回到镜头里的杰克已经是20年后,人到中年的杰克满脸沧桑。“通过镜头反复的正反打和在镜头正反打过程中呈现的两人20年前后的见面与分别,让我们从李安理性的镜头语言中看到了李安的深情,李安在整部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刻意的煽情,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正是这种理性中带着感性的镜头语言让我们感觉到李安是一个抒情的导演,他的抒情方式不是赤裸裸的表露情感,而是不温不火的在镜头语言的理性组合中向你讲述其中自有的真情与感动。”

2、对比镜头表现理性中的感性

李安常常通过理性的对比镜头来展现情感的波动。在对比性的镜头语言中,李安通过镜头之间在内容上(如悲与喜)或者形式上(如角度的俯仰、光线的强弱、景别的大小等)强烈对比,产生强化情绪,表达寓意的作用。

电影《断背山》中,牧羊季节结束了,杰克要开车离开断背山,依依不舍地从后视镜中看着渐行渐远的欧内斯特,欧内斯特默默地走着,当杰克的汽车消失之后,欧内斯特突然冲进了一个幽暗的小巷,痛哭不止。李安很巧妙地将摄影机定位于小巷内,巷子外的阳光非常灿烂,而小巷内的欧内斯特像一个人物剪影一样,在巨大的四处充满黑暗的角落里痛哭着释放着内心的压抑。他无法面对来自内心对杰克深深的爱,虽然外面是阳光明媚的,他的情绪是复杂的,将自己困在其中。明与暗的对比表现了杰克对欧内斯特的不舍和留恋。紧接着,画面就切入教堂里欧内斯特的婚礼以及欧内斯特的婚后生活。匆匆忙忙的转场,一组似乎都没有来得及铺垫的交叉蒙太奇平行叙事,描述性的镜头,说明了娶妻生子便是社会为每个男人所安排好的理所应当的人生。李安就是通过这些理性的对比镜头来表达人物对于世俗的无奈与恐惧。人生总是如此,很多巨大的转变,来的就是这么被动而突兀,个体生命总是被迫接受伦理秩序、社会、家庭为你安排好的一切。同时,这样的转场,又收住了上一场中的痛苦情绪,李安并未对某一个具体事件的痛苦做过多宣泄,或许,放眼整个人生,所有的痛楚往事都将风轻云淡。这就是李安收放有度、不紧不慢的叙事风格。

三、电影中人物内心世界的理性与感性

1、东方文化背景下人物内心的压抑与释放

不同人物背景下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身处在东方文化中的人物内心更多的是压抑,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人物,行为举止都不会表露自己的情感,我们往往只能从一些细节上捕捉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压抑只会让感情更强烈,人物情感的释放也会更加强烈。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感情是压抑的,因为两个人一直处于道德礼教的理性思维中。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的欲言又止,含蓄沉稳代表着理性,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的热烈直白,激情荡漾,代表的是感性。然而李慕白这个人物设定上,虽然李慕白对俞秀莲是理性的,但是他对玉娇龙是感性的。在整部影片中,李慕白由于对俞秀莲的情感不能放下,从闭关修炼中出来,但是两人的感情一直放在心里,直到在竹林那场戏中李慕白表露了自己的心声,此时的二人非常的平静。俞秀莲并没有因为李慕白终于表露心声而激动不已,有的仅仅是一份心有灵犀的安静;“一切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大概说的就是他们的境界吧;最后李慕白中了毒针,生命走到了尽头,当李慕白还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炼神还虚,解脱得道,圆寂永恒,来达到他一生追求的境地,而是选择用这口气表露对秀莲的爱。压抑只会让情感更强烈,最后李慕白抛下道德礼教的理性克制,用最后一口气说出了一生都没有说过的话,李慕白在最后这一刻是感性的。如果没有这一生的理性克制,最后这一刻的感性表达也不会如此刻骨铭心,令人动容。

2、西方文化背景下人物内心的理智与情感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物表现出不一样的内心世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情感我们往往能够直白的感觉到,但是人物却往往保持着足够的理智,理智的人物内心世界会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戏剧冲突。

在影片《理智与情感》中,李安在对人物情感最后的处理上,感性又不失真实,正如李安曾经说过的一样:《卧虎藏龙》是东方版的《理智与情感》。在《理智與情感》中,姐姐埃莉诺尽管倾心于爱德华,却因两人地位的悬殊而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与此同时,妹妹玛丽安娜和英俊的威勒比陷入热恋,情感外露的玛丽安娜热情奔放的释放着自己对威勒比的爱慕,甚至不顾及伤害追求者布兰登上校的感情。姐姐埃莉诺是理性的象征,就算遇到自己倾心已久的爱德华,也会为了让爱德华守住诺言,不惜忍痛成全爱德华与别人结婚,在最后得知爱德华并没有结婚,想想种种经历的五味杂陈,失声痛哭起来,最后两人走到了一起。

作为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玉娇龙”,也都向往成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玉娇龙和“敢爱敢恨”的玛丽安娜,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动物,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总会被社会中的道德礼教等束缚着,影响着我们的抉择。更多时候我们就像影片中的李慕白和埃莉诺一样,为了符合别人心中的期待,选择压抑自己的感情;其实李安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人物的理性克制和感性迸发都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四、电影故事情节体现人性的理智与情感

1、情节戏剧冲突中的理性与感性

李安在处理情节冲突过程中表现出了柔中带刚的境界,李安吸收了东方文化中感性的寻求和谐,这让李安电影中很少有直白的激烈冲突,而是会在影片看到很多隐喻和暗示;同时李安是学西方戏剧出身的,李安理性的戏剧冲突驾轻就熟,李安常常用隐喻和暗示来表现戏剧冲突;这种柔中带刚的情节设置让影片好看的同时又不失深度。

李安善于用独特的情节来表现人物内心理性与感性的挣扎。李安在影片《色戒》中用了王佳芝与易先生的三场床戏来展现王佳芝对易先生感情态度的转变。影片一开始王佳芝作为地下党特务接近易先生是为了除掉他,王佳芝内心只有理性的克制,但是如果想不被易先生察觉她的特务身份,她必须强迫自己真正的爱上易先生,只有真实的感情才不会引起易先生的怀疑,然而这样做对于王佳芝来说是痛苦的,一方面她作为地下党特务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性来为组织提供情报,另一方面,她又要一厢情愿的真正的去爱上这个组织想要杀掉的卖国贼;李安在表现王佳芝内心深处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纠葛上用了非常独特的情节表现;影片《色戒》中的三场床戏,从第一场的虐爱到第二场的偷情,王佳芝的情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第三场的床戏是感情戏的高潮,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感情纠葛从生理上升到了心理。第三场的床戏让我们感觉到了痛,这种痛不再是生理之痛,还有心理上的挣扎于感情上的撕裂之痛,看不到结果的纠缠,明知道下一步就是深渊但依然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无奈与不甘,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一切都没有答案。在日本艺伎馆中,王佳芝为易先生轻轻唱着《天涯歌女》,李安安排了易先生对王佳芝动情的一幕,李安是温情的,至少让王佳芝最后的沦陷可悲的不那么彻底。在张爱玲的书里,易先生对王佳芝有的仅仅是感动,女人的感情强到可以放弃一切,可是到头来,自己却只是一个棋子,一个可有可无的红颜知己罢了。

2、原著中情节改编的理性与感性

李安对原著情节上改编让我们看出了李安内心深处的挣扎,首先,李安是理性的,他并不会完全忠实于原著,同时,李安又是感性的,在改编的情节中我们总能看到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传递给观众。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影片最后,日本公司代表要求派说出真相,并希望讲述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派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采访派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著中,关于第二个故事其实是有着浓墨重彩的描述,但是李安却仅仅用派口述的方式简单的讲完了,李安是感性的,他并不想在影片中再现这种残酷的画面,李安在其专访中也说过,他不想把那么残忍的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第三个故事的隐喻是非常残酷的,但是李安并没有一味的歌颂美好;在影片中,不管是日本人调查员,还是作家都选择了相信第一个美好的故事,李安还是用很多美轮美奂的画面委婉的再现了现实的残酷;李安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感性的,他不愿意讲述真实的残酷的故事,还是想让大家相信上帝,相信美好;另一方面,李安又是理性的,他并没有选择将真实的故事隐去,而是对现实中残酷的吃人画面用美轮美奂的3D画面委婉的呈现。李安没有忠实原著的真实,而是用他所擅长的隐喻的方式跟我们讲述了一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故事——人性与兽性的不可调和,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心中的神性是在现实中引导人类的无形的神;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它指引人类脱离兽性的彼岸。这部影片是一个美的令人发指的奇幻故事,包罗万象,作者和导演委婉而又明确的向观众用含蓄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对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问、人性的反思。

如果李安很感性,那么影片就有可能沦为纯粹歌颂上帝的主旋律电影;如果李安很理性,那么影片就很有可能成为批判人性丑陋的电影;但是李安也没有选择这么做,他选择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李安游离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拿捏的恰到好处,让我们不得不赞叹李安的导演功力。而同样的这些情节上的纠结也和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理性与感性是不谋而合的,面对如此残酷的事实,世人总是会选择美好,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却仍然无法完全忘记残酷的事实。

两种不同的文明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理性与感性是人类都具有的品性。理性与感性在我们看来,更像是太极中的阴阳两级,相生相克,相互依存,在某一時刻又可以互相转化。有时候甚至我们可以把理性看做是感性的表现,也有些时候我们会把感性看作是理性的表现;在他的电影中我们体会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状态,可能现实生活的那种复杂状态电影永远无法真实的再现,但是电影就是这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李安影片还是给我们一种舒服的感觉,压抑的情绪总会得到释放,这可能就是李安在叙事的高明之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亦是如此,总是希望追求一种相对舒服的生活方式,这也让我们更愿意坐下来看李安讲故事,而李安呢,他总会给我们讲一个好故事。

五、结语

通过对李安电影的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文明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李安电影的情节戏剧性很强,镜头语言理性克制的同时又不失深度,以及在电影中对人物内心世界塑造的十分精妙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为我们学习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通过学习李安的电影,让我们对电影中叙事的理性与感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好电影需要一个好故事;同时,李安的电影也给我们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国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供了更多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54-357.

[2] 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学.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43-246.

[3] 扬·马特尔,姚媛译.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54-355.

[4] 余苗.深隐的意蕴断臂山镜头语言解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3)13.

[5] 卢燕斌.人性的博弈:自由与压抑——电影卧虎藏龙、断臂山、色戒中的主题研究[J].电影评介,2008(16).

[6] (台)叶基固.体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意境说——试析李安电影的理性与感性[J].当代电影,2008(08)95-98.

【作者简介】

王玉娇 (1993.9—)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研究生学历,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助教,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王 斌(1991.10—)男,汉族,山东枣庄人, 西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

猜你喜欢

镜头语言故事情节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浅议小学语文课的儿童色彩
写意与留白:《刺客聂隐娘》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电影《钢琴家》——谱写生命的序曲
感性理性不拔河
黑暗中的诗意
电影《霸王别姬》镜头语言下的影视叙事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