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蔬菜》,农业期刊中的东方明珠
——我与《长江蔬菜》的故事

2018-02-28谢志坚

长江蔬菜 2018年1期
关键词:刊物长江蔬菜

谢志坚

我于2007年到南昌县蔬菜办工作,到考虑评职称的时候,论文却还没有着落。

于是担着肥料,拿起锄头,栽培蔬菜,精心地做着试验,记录数据。到丰收的季节,喜孜孜地收获果实,看到邻家的好“东西”,手痒痒,也顺了些来。看着仓里满满的材料,挥舞“斧头”与“剪刀”,一阵狂斫乱剪,论文初现轮廓,最后拿起“刨子”和“画笔”,进行修整和润色,《南昌地区无公害青蒜苗栽培技术》初步告成。

这是自己的成果啊,看着她,有着些许的快乐,就像瞧着自己漂亮的女儿。该给她找个婆家了,又不想委屈女儿,随便找个不入流的人家。

有同事说,写篇论文何必这么麻烦,随便找篇文章,稍微改一下,换个名字,我包给你发表。

听到这些,我更要找个好的刊物,负责任的刊物,否则,就辜负了我的原创。

蔬菜办主任提醒我:“去《长江蔬菜》发表试试啊,该刊要求很严格,出版的都是原创作品,还是全国核心期刊呢。”

哇,太好了,于是我赶紧将稿件投了出去。不久便收到了回信,态度很诚恳,也标出了“偷的菜”。虽然量很少,仅作为参考,但文字未作更改。审稿结果要求把这些地方改一改。我顿时脸红了,别人的“菜”偷不得,脑海中立马闪出“负责,高质量期刊”等字眼。

等拿到杂志,第一感觉很惊艳:装祯漂亮,实力雄厚,影响广大,荟集了全国各地众多著名专家,是许多商家争相展现的平台。从此,与《长江蔬菜》结下不解之缘,到现在,已有8篇论文在《长江蔬菜》上发表,几乎一年一篇。

2007年,通过《长江蔬菜》获悉“捷利亚”杯蔬菜栽培技术优秀论文大赛征文活动,于是试着投稿,竟然获得二等奖,并被邀前往武汉。

以往也碰到过许多类似的活动,都是收费的,这次不但住宿费、餐费全免,还报销来往路费,有的同事就热心地叮嘱我不要受骗了,但我还是选择应邀去武汉。

当时,因为儿子无人照管,就把他捎在身边。当时小家伙才6岁,对他来说,出现了人生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到那么远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成片的丘陵,火车在丘陵的隧道中穿越。小家伙激动得很,也不睡觉,如猴子般,在铺位之间不停地攀援跨越,一直到达武汉,竟没有停歇。期间强行让他停了下来,他看我闭上眼睛,对他的监督有所松懈,便又悄悄地起来,大闹天宫……

到地方了,见到了黄登怀、邓德红、吴三红等长江蔬菜杂志社往届及现任社长、员工和捷利亚种业老总,他们都很热情,亲切地打着招呼,嘘寒问暖,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温暖,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朝气蓬勃,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

全国大部分省份均有人参加,济济一堂,很有代表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一对很朴实的农民夫妇,也投了稿,被《长江蔬菜》邀请,述说了《长江蔬菜》对他们种菜的极大帮助,由此看出《长江蔬菜》影响广泛而深远,是在认真地办刊物,贴近老百姓,贴近生产实际。

我想《长江蔬菜》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刊物本身,难以用数字来衡量。《长江蔬菜》仿若农业期刊中的东方明珠,璀璨夺目,辉耀华夏。

非常感谢开会期间,长江蔬菜杂志社的员工对我儿子的细心照顾,开完会后,他们又把返程的车票送到我们手中。

那是一次愉快之旅,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儿子在以后的几年,常嚷嚷着到《长江蔬菜》去。

如今,这件事已经过去10年了。

这些年里,我们与《长江蔬菜》共同成长,《长江蔬菜》先后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中国百强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十大名刊等诸多荣誉,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学术与实用并进。

这些年里,依托这个平台,我和我的同事,不断地发表论文,职称也由助理农艺师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南昌县的蔬菜产业,因为《长江蔬菜》等刊物,日益发展壮大。

有时通过《长江蔬菜》,菜农会找到我,咨询一些生产方面的知识,我会尽我所能地给予解答。还有某地种子公司看到我留在《长江蔬菜》上的电话号码,联系到我,让我给他们的种子进行试种、推广。《长江蔬菜》作为一个桥梁,极大地方便了蔬菜工作者相互联系与沟通。

在此,非常感谢长江蔬菜杂志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如张丽琴、张媛媛等,非常热情负责。每次有问题咨询,她们都会不厌其烦地解答,像张媛媛姑娘,对于我的问题,自己能答复的立即回答,不能答复的会帮我打听,并很快地作出回复,让我非常满意。

值此《长江蔬菜》创刊30周年之际,衷心地祝贺《长江蔬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出新辉煌,登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刊物长江蔬菜
奇怪的蔬菜
长江之头
刊物贺词
蔬菜
系列刊物介绍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蔬菜也“疯狂”
行业刊物介绍(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