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7世界科学记者大会看全球科学新闻新趋势
——可视化、数字化、 人性化

2018-02-28文/彭

中国记者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子杂志图表可视化

□ 文/彭 茜

第十届全球科学记者大会2017年10月26日-30日于美国旧金山召开。作为两年一届的全球科学新闻界的盛会,本届大会汇聚了超过70多个国家的科学记者、出版商、科学家等。无论是大会主题讨论,还是各国科技记者的会间交流,数据新闻学与数据可视化、科学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人性化的科学人物写作都是热门议题。

一、数据可视化让科学新闻更“可读”

近年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让数据新闻学大行其道。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1]在科学新闻中,统计数据或是实验数据等出现得更为频繁,但过多的数据常常让读者感到枯燥,甚至难以理解。“数据可视化”——将复杂的数据转换成抓人眼球的可视化表达,成为解决这一症结的关键。

可视化新闻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以可视化为载体的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2]欧美主流新闻媒体近年来大多打造了自己的数据可视化团队,有的甚至多达几十人,推出了包括图表、地图、图示等多样化的可视化数据新闻产品。

在科研领域,不仅仅是科学家,也有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使用可视化图表向读者传递科学信息。在主题为“真实的艺术:给每个人的数据可视化和图表信息”边会中,美国迈阿密大学可视化新闻项目主任阿尔伯特·凯罗介绍了如何让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帮助科学报道,并分享了极为实用的操作理念。

“可视化意味着被设计出的一种用于探索、分析和沟通的图解式的呈现方式,”阿尔伯特说,这是一种比文字新闻更易学、更易懂,也更流行的表达方法,它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新闻,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对于本身就充满各种专业术语和数据的科学新闻来说,数据可视化无疑增强了其可读性。

但是,“图表们隐藏的部分和它们展示的部分一样多,”阿尔伯特说。那么,如何制作出优质的数据 可视化新闻产品呢?阿尔伯特给出了“四大原则”:

第一,基于“好”数据。在做数据可视化之前仔细检查数据来源,问自己几个问题:数据的提供者是谁?他们是否可信?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样本量是否足够大?

第二,吸引读者关注。考虑一下可视化部分的风格、颜色以及图形部分的组成,它们必须“好看”。一些带有声音和动画效果的“交互式图表”成为编辑们的新选择。

第三,精确地再现数据。使用恰当的可视化方式来传递信息,例如柱状图更适用于作比较,现状图表达趋势变动,饼状图更为直观地展示数据比例,地图可以呈现全局等。[3]

第四,展示正确的数据集。只呈现需要呈现的数据,但是永远不要过度简化数据。

阿尔伯特说,在他们进行的一些读者调查中,发现其实有部分读者“图像素养”(Visual Literacy)不高,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可视化图表,所以“当更多的记者以更频繁、更正确的方式使用图表,就越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图表。”他还指出,除了可视化的图表本身,图表的标题和注释也同样重要,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

从本届科学记者大会对于数据及图表的关注,可反映出当下美国科学新闻报道对数据新闻学和可视化的广泛应用,而其最终都指向了对科学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本届大会中还专门举办了针对各国科学新闻记者的“编程入门” 课程,教授记者们如何使用R语言编程,进行数据分析。此外,相关专家还展示了医疗卫生领域记者如何利用MedlinePlus、Pubmed等高效的生物医药数据库去判断最新疾病疗法的可靠性。

▲ 全世界谢谢——屠呦呦 新华社/发 韩鹤松/作科学报道常常充满着“高冷”的科研发现,但背后总可以挖掘出科学家的动人故事,让硬科学报道更加人性化、充满人情味。

二、科学播客和电子杂志的兴起

当虚拟现实、3D视觉特效、交互式媒体等新兴数字技术越来越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时,科学新闻也迎来了传统纸媒之外的播客和电子杂志等多元化的电子载体。2017科学记者大会的两场分论坛《电子科学杂志的兴起》和《全世界都来听科学新闻:美国的科学播客及其他》聚焦了传统科学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1999年,全球首个独立的非盈利电子科学杂志《Grist》诞生。近20年过去了,如何吸引愈发年轻化和高要求的受众,并在财务方面实现自给自足,依旧是电子杂志的最大挑战,而保持读者的忠诚度更是难上加难。

在纸质媒体向电子媒体转型的过程中,编辑们更注重视觉化叙事,以吸引人的视觉特效来“占领”读者的屏幕。美国多媒体在线科学和自然杂志《传记》主编史蒂文·贝达德说,《传记》就通过刊载一些独家的美丽的科学摄影作品来吸引读者。

打开《传记》网站的主页,映入眼帘的是高分辨率的多个大幅题图。《传记》的作者有时还要兼任摄影师提供实时图片报道,新一期主打文章《寻找迷失之地》的记者克里斯 蒂娜·塞尔比就与科学家一道乘坐小船漂泊在南美的亚马逊河,踏上了寻找灵长类动物的探险之旅。[4]

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在亚马逊河行船的动态画面被作为封面图片,很抓眼球。而正文内则辅以大幅照片、地图和小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贝达德说,拍摄科学家工作的动态场景是读者很少看到的,因此对读者很有吸引力。

而播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广播技术,打破了传统广播必须实时收听的限制,制作精良的音频科普期刊也因此成为科学新闻的全新载体。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外知名科技播客一开始都是由个人独立制作,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听众后逐渐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开始吸引融资。

澳大利亚独立播客《Science Vs》创始人兼主持人温迪·楚克尔曼说,播客的一大挑战就是在播出后,如果读者没有听懂内容,很难像阅读文字新闻一样回溯,所以播客的科学新闻内容必须做到更加通俗易懂。加入音乐和现场背景声,都成为让科学播客“更吸引人”的方式。科学家本人的口述,也可以让听众感觉亲临科学现场。

科学播客和电子杂志多靠口碑传播或同类媒体推荐来吸引更多读者。参会的科学播客和电子杂志主编达成的共识是,科学新闻必须是“读者导向”的。但新加坡《亚洲科学家杂志》主编丽贝卡·谭认为,编辑的选择也不能完全被读者左右,“不 能因为大家喜欢糖就一味给他们吃糖。”

然而,无论对于科学播客还是电子杂志,资金支持都是最大的挑战。目前,几乎没有一本科学电子杂志可以单纯依靠读者和听众付费,电子杂志多数主要依靠机构资金和一些私人捐赠。如《传记》主要依靠加州科学馆的资金支持;而在线考古和人类学杂志《智人》的资金来自于当地一个人类学研究基金会。即便如此,杂志都会努力保持自己的编辑独立性。而播客采取初创企业吸引融资的方式,此外也有一部分广告费和个人捐赠。

三、科学人物报道中的“人情味”

科学报道常常充满着“高冷”的科研发现,但背后总可以挖掘出科学家的动人故事,让硬科学报道更加人性化、充满人情味。在科学新闻实践中,好的科学人物报道都能帮助读者理解充斥着专业术语的科学新闻,甚至是他们读完全文的动力。

但很多科学记者都更擅长于分析复杂的科学论文,而不是抓住科学人物的生活细节或是人生转折。在《让科学更有性格:人物报道的力量》中,多位一线记者就如何做科学人物报道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的普遍共识是,当下科学人物报道存在很多挑战,比如:仅凭科学家的个人叙述如何让人物在纸面上“活”起来?如何在稿件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有用的细节信息,丢弃掉无用的等等。科学家们在研讨中给出了科学人物报道的几条“黄金”准则。

第一,与科学家建立亲近感,但保持专业性。澳大利亚科学记者乔·钱德勒曾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与一组科学家共度十日、同甘共苦,她见证了科学家们从崩溃、绝望再到快乐等种种情绪变化,她带着本子随时记录,“我与科学家们建立的亲近关系可以让我挖掘得足够深入。”

但钱德勒说,你必须保持专业性,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记者,随时告诉科学家们他们的一言一行何时是被记录下来的。如果一些人不想出现在报道中,必须尊重他们;如果一些细节太过于隐私,不要使用它们。

还有记者曾将自己做基因检测的经历写成了新闻报道,自己就是被采访对象本身,这种“体验式采访”会带给读者天然的亲近感。

第二,探索科研发现背后的人性推动力。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武迪吉·巴塔查尔吉说,科学人物报道不仅要报道人物的科研本身,还需要关注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们的性格因素如何促成了现在的科研成果。

“人的情感因素往往会推动事情向前发展,好奇心有时候也产生于此,”他说,他同时认为在采访中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去探索人性的部分,并了解他们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

《科学》杂志高级记者珍妮弗·库赞·弗兰克尔说,她在采访中常用的问题是:“是什么在激励着你?”尽管这有点老生常谈,但关于“动机”的问题却常常能将故事引向一个有趣的方 向:是什么造就了科学家们的今天。

第三,避免“脸谱化”、程式化报道。弗兰克尔说,记者在进行科学人物报道时,有时过于追求戏剧化,将人物硬套进某个模板中。为了“脸谱化”某个人物而刻意强调某些细节并不合适。但弗兰克尔说,在采访时,有时像拍电影一样去引导被访者回忆生命中的决定性瞬间,这常常会在最后的写作中发挥作用。

第四,注重报道中的性别平等。在科研领域,相对男性科学家来说,女性科研工作者从人数上来讲是“少数派”。但与会科学记者一直认为,应注重性别平等,不应在报道中过 于强调科学家的女性身份。

美国新闻网站538首席科学记者克里斯蒂·阿什万登说,目前的一些科学报道经常会在标题中强调取得某项科研成就的“首位女性”,或在正文中过于关注女科学家在家庭中所扮演的母亲或妻子的角色、她丈夫的身份等等。

“仔细想一想,你会在报道中写到这是首位研发了某项技术的男性吗?”阿什万登说,“如果你不会去这么形容一位男性科学家,也不要这样形容女性。”

由与会科学记者们讨论认为,在进行关于女性科学家的报道中,要关注她们本身的专业性,而非过于强调女性身份,否则就是对报道的干扰。

【注释】

[1]滕瀚. 可视化新闻的产生、建构和效果初探. 新闻窗,2014(4)

[2]戴安妮.浅谈新闻可视化的特点和对编辑的挑战.视听,2015(2)

[3]https://datavizcatalogue.com/

[4]In search of the lost, Christina Selby, http://www.biographic.com/posts/sto/in-search-of-the-lost

猜你喜欢

电子杂志图表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稿约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稿约
双周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