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来自地方媒体“厨房”的声音
——《荆州日报》“党报云中央厨房”建设一年来的思考

2018-02-28代志武

中国记者 2018年1期
关键词:荆州党报厨房

□ 文/代志武

代志武荆州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当我轻松撕下2017年最后一页日历,过去的,已成历史。望着报社二楼中央厨房大屏上流动的画面,不曾想,这铮亮的数据屏却是我们这份地方党报2017年靓丽的背景。

刚刚过去的2017年,注定了不平凡。十九大盛会召开,奠定了中国新时代的新征程。各大媒体对这场盛会的报道,群雄逐鹿各显神通。作为中西部的地方党报,《荆州日报》在“党报云中央厨房”平台支撑下,也以独特的姿态交上了一份新颖答卷。 2017年11月,在中国报协十九大融合传播盐城峰会上,《荆州日报》的融媒体作品揽得新媒体和创新类两项大奖。在第五届网络视听大会暨全国党报优秀原创视频评选中,一部微电影获得“十佳选题奖”。

无疑,“中央厨房”对于传统媒体推进融合改革作用是根本性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中央厨房”当成一个媒体转型的标志。然而,媒体融合转型来之不易。

一、体制:改头换面、洗牌重来

体制突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相减,而是改头换面,洗牌重来。这一突破的根本是要打破采编本位主义思想,让干部上改革火线,记者上新闻一线。原有的一报一网一编辑部模式,新闻信息采集渠道分散、采编管理体系封闭、考核标准不统一,新闻资源得不到共享,甚至还存在相互封锁新闻的现象。人事结构则是官多兵少,管理的人多,干活的人少,管理层曾占到采编总人数的60%以上。报社以部门为单位,单灶吃饭,即便有“厨房”,也形同虚设。

□ 荆州日报社“党报云中央厨房”办公区。

回想报社的改革,用“破釜沉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一家有近60年历史的传统报社进行改革,光有勇气不行,必须有耐心,更要有毅力。在体制方面的改革,荆州日报社冒了很大风险,下了真功夫,改的比较彻底。这次改革,经过了充分调研和模拟沙盘试验,整整花了六个月,将原来独立的五大编辑部整合,打破了编辑部界线,按出版功能进行了流程化改革,称为“新闻梦工厂”,报社沿袭了58年的传统出版体制被彻底颠覆,整个采编体系被设计为前后两大模块,功能十分清晰。运行一年来,成效明显,记者触角伸远了,下基层的多了,鲜活的报道多了。据统计,原创新闻提升了26.7%。

二、思维:内容创新、手段突破

作为一个地处中西部的地方媒体,面对的是传统广告大幅度滑坡的形势,且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这时候进行媒体融合改革和“中央厨房”建设,压力巨大。弄不好,报社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改革过程中,什么声音都有,有人认为是花架子,形象工程,有人直接劝言:社长要为自己的前程考虑,弄不好,要成为报社的罪人。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推进难度可以想象。

但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思路要清晰,决策要有魄力,行动更要有定力。事实证明,我们迈出这一步是正确的。

思维突破,表现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上,就是内容创新和手段突破。在十九大宣传工作中,我作为报社党委书记,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因此在策划宣传工作中,我主导了创新报道的计划实施。我们运用“中央厨房”的力量,整合新闻部门、技术部门、视频制作部门、渠道部门等各方资源,实行项目制运作方式,在短短半个月内,推进五款融合产品,有水墨动画设计、微视频、H5等新型新闻产品,既发挥了报社的内容创新优势,又突破了报业固有的思维局限;同时,也增加了媒体人的自信。2017年先后创作了8部微电影、微动画作品,多部获得奖励。有同志感言:地市级报社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实在难以想象!但我们做到了。2017年10月,依靠积累近两年的视频制作经验,推出了“一主两翼”和荆云直播战略,打造微视频制造高地,荆州微视、长江视频、荆州手机电视、荆州微电影等平台共同发力视频战线,形成了较好的强IP效应。

三、坚持适合适配原则

关于“中央厨房”建设观点很多,大家思考得也不少,但不外乎怎么建、怎么用的问题。我想,建设是必须的,但要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要有融合的决心。媒体融合状态是完全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形态,准确地说是一场媒体革命,没有决心很难完成。二是制度配套。要设计流程、管理体系,与不同时期的融合状况相匹配。三是注意回避技术陷阱。要在技术派与媒体派诉求之间寻求平衡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四是适度原则。厨房建设容易,运行成本很高,要基于媒体发展状态、管理能力、标准化程度等设计厨房星级水平和使用流程,让“厨房”真正成为记者的“食堂”。

《荆州日报》的“中央厨房”,是在经过周密设计之后,在省市财政没有投入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谨慎推进的建设计划。这份计划是基于报社实际自主设计的,适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需要。我们的“中央厨房”是我主持设计的,先后研究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天津“津云”、湖北“长江云”等多家中央厨房,分析了国内多家专业技术公司后确定的方案。

《荆州日报》的“中央厨房”设计既切合媒体实际,又考虑到传统报业和电视的短板,还避免了纯技术派陷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荆云融媒体直播平台,它克服了一般电视直播的冗长流程,按游戏直播公司技术重新设计优化了直播流程,拍摄设备采用了4K装备,并一次性配备了两台直播车。

从2017年4月份立项,到招标到设计完成,采集比较了5家公司的技术,最终集成为荆州日报“党报云中央厨房”系统,即1952模式:1个新闻梦工厂,是我们根据新闻生产、传播流程自主研发设计的一体化平台;9大系统是梦工厂的中枢,从信息采集、画像分析、生产决策、产品生存、渠道分销五个方面完成信息处理;5片云:云搜索、云现场、云地图、云文库、云城市,这是梦工厂的后台,通过云计算技术完成人员快速定位、信息精准研判及分类储存的过程;2个平台:融媒体实验室、融媒体指挥中心,这是梦工厂的大脑,经过系统处理的信息,再由总编和部门总监们统筹、协调、决策为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位记者、编辑、美工设计完成。

目前,“中央厨房”使用率高,有同志讲:现在不进“厨房”就不能出版。事实的确如此。在二楼的“中央厨房”,每天上午10点有采前会,下午3点有编前会,这两个会议完成每天的出版向导,确定分时、分类出版内容,解决需要协调的问题。每天下午4点,还有评审会,对前日纸媒和新媒体各平台发布内容进行绩效考评。报社传统的对新媒体考核多以阅读量、评论数、点赞数、转发率等为量化指标,现在成立考评委员会,以内容为导向,通过大数据进行科学评定,考评效果显著。经过一年的试运行,确定了以内容为导向,新旧媒体同步考评的办法,极大地推动了采编人员适用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出版水平和效率大幅度提升。

“中央厨房”是媒体自身建设的需要,是为了提升媒体的生产能力、融媒体意识而设,不是为了仅仅申请项目资金。这是建设“中央厨房”的初衷,也是我们在推进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越的必要装备。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最缺就是对信息数据的把握,本来也可以通过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有了“中央厨房”这个技术平台,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用户 信息,做到信息传播的分众化、定制化,实现内容生产与用户需求的良性循环。

四、融合产品突破方向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利用“中央厨房”数字出版资源,打造强IP产品,才是“中央厨房”的根本。基于这一目标,正向三个方向尝试。一是以荆云融合直播系统打造强IP微视频创作创新平台。二是围绕数据库系统打造微电影等创作孵化变现平台。三是打造强IP全能型记者。

“中央厨房”要真正为我所用,厨房信息真正变为产品,就要让事实说话,让数据变现。这才是媒体推进“中央厨房”建设,加强媒体融合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荆州日报》的发展思路是加速“新闻梦工厂”“中央厨房”数字化产品化进程,在加强新闻类出版物质量提升的同时,充分建立健全以信息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分类出版体系,让数据变为产品,成为指导信息类产品生产的高效工具,让融媒实验室成为数字出版孵化器。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觉得围绕传统媒体内容创新优势,媒体资源优势,聚集社会力量,联合打造除传统新闻产品以外的多形态文化创意产品,也许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种有利途径。

猜你喜欢

荆州党报厨房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厨房真热闹
厨房跑出黏黏怪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