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的异化与学校新作为

2018-02-26黄洪霖

中国德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污名劳动价值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教育旗帜,更是新时代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教育呼声。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无法回避劳动教育缺失所带来的新旧弊病。新时代,学校在劳动教育上要有新作为。

关于劳动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与教育被割裂开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在教育中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教育在劳动中的缺失,尤以前者为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劳动”被误解、被污名化,与教育关系走向分离,从而局限了劳动本身的价值,使劳动教育被异化。当前,劳动被污名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劳动被俗化为谋生或谋利的勾当。不少学校时常教育学生:不劳动无以生。这本没有错,然而,如果把劳动的价值局限于谋生,就遮蔽了劳动的生活价值。更有甚者,有学校以“社会实践”等名义组织学生劳动,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在此过程中被扭曲。

其次,劳动被矮化为低级技能。受传统轻视体力劳动观念的影响,劳动的内涵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仍停留在家务活或其他体力活上,劳动似乎是一种无需智力参与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难以与知识、学问相提并论。

再次,劳动被异化为惩罚手段或思想改造工具。学校中不少教师时常把劳动作为惩罚措施来惩罚犯错的学生,以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然而这种惩罚措施使劳动被人为地与耻辱、丢脸等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联结在一起,扩大了学生对劳动的疏离感和排斥感。

最后,劳动被窄化为德育的装饰。劳动本身具有德育价值,部分学校为了所谓的“德育特色”或“德育品牌”,大打“劳动”牌,需要时组织劳动活动,不需要时就搁置一边,甚至在劳动中作秀,劳动被形式化或娱乐化。

劳动在上述污名化情境中与学校教育渐行渐远。时至今日,不少学校甚至连班级卫生也已经由家长代劳或外包给社会机构打扫,劳动在学校的溃退终将使我们学校培养的人不断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

新时期,劳动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民众的财富收入在增加,获得收入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但其中不乏非劳动所得,甚至非法所得,这深切地影响着人们对劳动的认识,更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挑战。新时期,学校在劳动教育上也應有新作为。

首先,学校应重新认识和阐释劳动的价值。针对被污名化的劳动,探寻劳动的教育价值显得尤其重要。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教育一起构成更加全面完整的育人体系,但彼此并非独立而排斥,而是相互交织且价值互渗。劳动本身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丰富的价值,不仅是未来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的生命丰盈的需要。为此,学校育人共同体应努力消解上述劳动的污名化认识,从人才培养战略的角度为劳动正名,并形成一种共识,最终演变为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

其次,学校应打通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离不开从课程、教学、教材、管理等方面系统进行重新设计与落实。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完全推翻而另起炉灶”,而是需要对原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挥校本课程的自主权优势,创造性地推动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避免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式教育,避免给教师和学生造成额外负担的“一阵风式”的劳动教育。

最后,发挥评价的导向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并使之制度化。通过增加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及其赋值,从制度上指引学校切实重视劳动教育。由此,扭转劳动教育之颓势并开出劳动教育的时代新风气。

【黄洪霖,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讲师】

猜你喜欢

污名劳动价值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新媒体语境下“代际冲突”的新呈现
精神障碍者的污名与建构
马桶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