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放歌

2018-02-26董联声

骏马 2018年6期
关键词:窑洞中共中央延安

董联声

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

延安,中国革命的心脏。

有多少仁人志士向往革命圣地延安。

有多少抗日军民寄希望于延安。

“我要去延安”,这是时代的呐喊。

“我一定要去延安”,这是我心灵的涌动。

我同样向往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朝思暮想,梦绕魂牵。

2016年金秋时节,作为东北方言研究者、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在延安大学举办的“第七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从大兴安岭东麓素有“塞外苏杭”之称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扎兰屯市出发,一架银白色的中国民航客机穿越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飞过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黄河,来到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伟大诗人白居易有词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而这里我要说,“岁月沧桑今胜昔,中国革命换新天,谁不想延安?”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万里长征,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人类几乎不能克服的艰难困苦,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杨家岭,便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总部的初始驻地。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揮中国工农红军和亿万抗日军民以“小米加步枪”的英雄气概,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开展统一战线,同国民党蒋介石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延安杨家岭,便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和指挥中心。

如今的延安小城,同样是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同样是汽车如流水,霓虹灯闪烁,俨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完全没有了昔日印象中黄土裸露、窑洞破旧寒酸的旧模样。

金秋九月,本应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而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小城,却是淫雨霏霏,连日不开。

杨家岭——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的初始驻地,同样笼罩在濛濛细雨之中。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王稼祥等人的办公室兼卧室旧址旧居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杨家岭半山坡。今日对外展出的窑洞外貌虽已装饰一新,但仍然难掩当年破旧不堪、简陋寒酸的旧貌;条条崎岖的黄土小路虽然已被现代化水泥台阶替代,但仍然难掩当年黄土裸露、泥泞不堪的容颜。孔孔窑洞风格几乎一致,依山为屋,凿洞为室,狭窄陈旧,不过数米,桌椅残破,床榻简陋;油灯一盏,电话一部。被国民党蒋介石称为“朱毛赤匪”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办公兼卧室的窑洞,也不过多了几张破旧的躺椅而已。如今漫山遍野苍翠欲滴、郁郁葱葱的芳草树木,从各窑洞陈列展出的旧照片中不难看出,当年也是荒山秃岭,黄土裸露,沟壑纵横,崎岖不平。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统战部等中央领导机构的办公窑洞,几乎与中央领导人的办公旧址毫无二致,只不过多了几孔窑洞、几张破旧的桌椅而已。中共中央大礼堂曾召开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当年召开大会时悬挂的会标以及破旧的长凳、墙上张贴的标语口号都保持着当年的旧模样。

就在这斗屋陋室里,就在如豆的油灯下,毛泽东挥动如椽的巨笔,写下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论持久战》等鸿篇巨著,指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程。

徜徉在杨家岭的土路上和窑洞间,不禁浮想联翩、感慨颇深。就在这黄土坡上的窑洞里,就在这简直不可想象的斗屋陋室间,就在这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中共中央是以怎样的博大胸怀、凛然气势,指挥着亿万抗日军民同穷凶极恶、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进行浴血抗战,怎样同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直至夺取全国胜利、“进京赶考”……

在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声中,在涌动的人流间,我的脚步蹒跚;绵绵细雨中,我的思绪在升腾,在翻滚……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驻地由杨家岭移驻枣园。枣园革命旧址风格与杨家岭革命旧址大体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窑洞较之杨家岭的窑洞面积大了些,庭院宽敞了些。令人不解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旧址”既无一部电台陈列,也没有一部电话陈列。真不知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发出的封封重要电报、全国各地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发往延安的情报党中央是如何接收的。

延安革命纪念馆建筑规模巍峨宏大,毛泽东主席巨型塑像耸立在纪念馆前空地。远望之、近观之,敬佩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延安革命纪念馆即王家坪革命纪念馆,以图片、实物、图表、雕塑等多种形式,展出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从秋收起义到红军的建立、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壮大和成长过程。漫步其间,目不暇接,思绪翻滚,步履蹒跚。这里展出的不仅仅是延安革命史,更是中华民族革命史。它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它是中国革命的史诗。世界伟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言谈举止、外貌长相、性格特点,都是通过《毛泽东》《开国大典》等电影、电视剧中获知的、看到的、领悟的,如今在几座革命旧址中都一一得到了验证。

宝塔山、延河水,早已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宝塔山与延安城近在咫尺,无论日观夜赏,均可一目了然。而夜观宝塔山,朦胧夜色中,金黄色的灯光笼罩的宝塔山熠熠生辉,格外耀眼。宝塔山下发生的故事,任凭人们述说、遐想、凭吊……延河水在山脚下日夜流淌,向人们述说着昔日激情燃烧的不朽岁月。宝塔始建于唐朝大历年间,跨越几千年,到了近代延安成为革命圣地才真正有了名气。凝望着巍峨的宝塔,耳畔中响起陈毅元帅的诗歌,由远而近,逶迤飘来:“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塔尖喻领导,备具庄严相。犹如竖战旗,敌军胆气丧。犹如过险滩,舵手平风浪。又如指南针,航海必依傍……”革命诗人贺敬之更有诗赞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作为延安标志性建筑的宝塔,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像一座闪烁的灯塔,吸引着无数进步青年,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延安寻求民族解放的真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无数诗人为之作诗放歌,无数画家为之挥毫作画,无数歌唱家为之引颈歌唱。

距延安城百里外的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落户当知青的地方。一孔孔破旧的窑洞,一盘石碾,一口水井,一泓淤坝……留下了习近平及其他北京知青昔日战天斗地、度过知青生活的痕迹。我也曾经是一名知青,我也曾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然而,万千知青默默无闻,碌碌无为,成为芸芸众生,而成大器者、成为领袖人物者能有几人?望着那似曾相识的景物,回想近五十年前的知青生涯,我不禁思绪万千。

延安为什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到底有什么魅力?是八十年前土窑洞里的灯光?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巍峨的宝塔山?是滚滚的黄河水?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住过的那一孔窑洞?我一时无言以对。假如没有当年延安张开那宽阔的臂膀接纳疲惫不堪但信念坚定的中央红军,假如党中央没有将指挥中心设在延安,假如当年陕北没有付出巨大的代价支援中国革命……没有“假如”,有的只是历史的必然。无需找到正确的答案,魅力永远属于延安。寻此轨迹,我终于读懂了延安的华彩乐章,读懂了它优秀的品格魅力。

我崇敬延安。

我景仰延安。

责任编辑 王冬海

猜你喜欢

窑洞中共中央延安
延安的故事
“中共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批准”有何区别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陕北窑洞民居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