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

2018-02-26陈建军许瑞伟陈洁吴伟

农家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染性死亡率防控

陈建军+许瑞伟+陈洁+吴伟

摘 要:小反刍兽疫是严重危害羊养殖产业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后在较短时间内传播,死亡率高。小反刍兽疫主要为反刍类动物,羊是最容易患病的动物之一,其临床症状以高热、口炎、剧烈腹泻和肺炎为主要特征。近几年,随着如东县羊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小反刍兽疫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难以治疗,导致死亡率急剧上升,只有在做好免疫和日常保健才能做好该种疾病的防治工作。笔者主要结合如东地区近两年实际情况,就羊小反刍兽疫病的诊断和防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传染性;死亡率;高热;防控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假性牛瘟、小反刍兽瘟、肺肠炎综合征等,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感染对象为绵羊、山羊等家养小反刍动物,其中山羊极易感染,野生小反刍动物也是重要发病感染对象,目前不属于人畜共患病。该病毒可通过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直接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染,感染病死率可达100%、普通病死率亦可达到50%,一年四季均都可发生,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21天。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一、流行特点

流行特点及危害性: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二、主要临床症状与鉴别诊断

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诊断方面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鉴别。

三、病理变化

病羊有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病变,其鼻甲、喉、气管等处见出血斑,严重病例硬腭及咽喉部见出血斑。病羊皱胃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其创面呈红色、出血。患羊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盲肠、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性出血或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灶。

四、临床症状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达41℃以上,并可持续3~5天;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液脓性,如果病畜不死,这种症状可持续14天。发热开始4天内,齿龈充血,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进而转变成坏死。在疾病后期,常出现血样腹泻。肺炎、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等。本病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100%,中等暴发致死率不超过50%。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尸体剖检,该病与牛瘟相似,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网胃交接处。在大肠内,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病变和肺尖肺炎病变。

五、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1.温和型:症状轻微,发热,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类似感冒症状。

2.标准型: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至8天,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腹泻严重,有时有口腔溃疡;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3.急性型:较少发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感染后1至2天内死亡。

4.把好治疗关:把好治疗关,肌肉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小反刍血抗配合刀豆素),1次/天,连用2天,病情严重可以加大剂量但不超过3针,或者配合点抗生素分点注射效果更好。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但要注意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在接种过程中应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应限3小时内用完;用过的疫苗瓶、剩余的疫苗及接种用注射器均应消毒处理;疫苗应在-15℃以下保存。在季节变化时,使用黄芪多糖或扶正解毒散加入精料中预防。同时,干扰素与头孢噻呋粉针结合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羊的小反刍兽疫,且可以增强免疫力,中和病毒;还应该加强圈舍的消毒工作,经常用过氧乙酸或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对未发病的羊紧急预防接种小反刍兽疫疫苗,同时做好消毒工作,对病料、死羊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防治方法

1.防控措施。強调“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使某些普遍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使养羊业继续稳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凡实行封闭管理的饲养场和散养户,未经农牧部门批准,一律不准出售、出场、转移和串换牛羊畜主和饲养人员要加强个人保健消毒,对饲养牛羊的圈舍、活动场所、饲具、运载车辆要采取大中型机械消毒的方式,做好预防和常规性消毒工作,确保达到消毒效果。把疫病消灭在羊场之外,使其不能感染羊群,是控制疫病的上策。搞好防疫注射,增强机体抗病力和消灭羊场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使羊群不得病,是控制羊病的中策。如疫病一旦发生,再治疗,则是控制疫病的下策,因为此时不管采取多么及时有力的措施,造成的损失及花去的财力都是不可挽回的。

2.提高防疫水平,搞好免疫接种工作。防疫工作是当前控制羊群疾病最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⑴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全面贯彻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严格防疫操作规程。⑵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地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羊群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免疫程序,不能靠经验或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调整免疫日龄,科学的计算接种剂量等。把防疫工作认认真真落到实处。⑶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有一项不合就不能使用。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应当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使用。

3.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环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养羊业的发展,养羊场饲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羊病防制中更具有现实意义。搞好环境卫生消毒是控制羊病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制度是控制羊病的关键。因此建议养羊场应树立消毒观念,羊舍门口应设消毒池,进出羊舍的人员要更衣,鞋底消毒。羊舍经常定期消毒。

4.加强饲养管理。一年四季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在每次寒流和大风到来之前,要做好保温工作。夏季防暑,冬季防寒。根据羊舍内的温度适当通风换气,减少一切不良应激因素。总之,要使羊群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才能使羊群健康生长。加强营养,要喂给羊群优质全价饲料。不喂给羊群发霉变质的饲料,更不能喂给被农药化肥或化工废弃物等污染的饲料。使羊群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羊群健康。羊群发病后的控制羊群发病后,要全群隔离,全场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以控制死亡率。早期诊断是关键,合理用药是根本,饲料内增加多种维生素,提高羊群抗病力,快速控制疫病,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养殖业发展的传染性疾病,虽然现阶段仍未研发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是通过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还是可以降低发病概率的。

参考文献:

[1]张新德 , 丁巍 , 李莉 羊小反刍兽疫及其防控措施,《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 2015 (8) :110-110.

[2]齐德林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综合防治方法探析,《中国畜禽种业》 , 2015 , 11 (11) :118-118.

[3]史奎國 羊小反刍兽疫及其防治,《当代畜牧》, 2017 (1Z) :90-91.

[4]徐东晨 , 朱果真 , 刘云 , 陈福军 , 王伟 一例羊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处置与反思,《中国兽医杂志》 , 2014 , 50 (12) :103-104.

猜你喜欢

传染性死亡率防控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Kindness Is Contagious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