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究——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2018-02-26卢占会罗格非宋晓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专业学位研究生

何 健 卢占会 罗格非 宋晓华



“一带一路”倡议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究——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何 健 卢占会 罗格非 宋晓华

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整的必要性,从能源电力行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从培养方案制定、产学研基地建设管理、职业资格对接途径、研究生国际交流、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探究,介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带一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5年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此文件明确提出了五项主要内容,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体系中[1]。沿线各国既有能源消费大国,也有能源生产大国,在能源电力行业方面,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人才是推动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有力抓手。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最基本环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和造就适应新环境新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方为迎接新挑战的根本[2]。为满足社会行业变革的需求,人才培养也必将进行相应的改革。如何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国际化要求的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整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开启了我国电力设备海外销售新蓝图,也开拓了我国电力产业的海外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较大,依据《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公布的相关数据,南亚国家、东亚的蒙古国和中亚国家的电力供应能力十分有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6》中,电力工程建设占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总额的27.4%,超过总体的四分之一。中电联在《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电力投资增长迅速,全国并网风电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1.1%,并网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5.21%。2017年,国内主要电力企业实际完成对外投资193亿美元,同比2016年增长了1.48倍。为项目所在地直接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投资方式基本上是以BOT、BOO、BOOT、股权并购和绿地投资为主。涉及水电、火电、新能源输配电等不同领域。电力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全球电力保持旺盛需求;另一方面,能源结构转型要求电力设施更新改造,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要求提振了新能源需求,而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的提出获得广泛共识;最重要的是,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进展积极,进入了发展新时期。

面对如此迅速的境外能源电力项目增长速度,中国的能源电力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新型多边合作。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境外电力工程技术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能源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加快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人才,结合行业新特点、新要求和发展新态势,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加快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完善教学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行业要求,引领行业新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电力能源人的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各种教育教学要素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所形成的主要关联式,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流程,它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培养能够满足各行业多元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华北电力大学自建校以来,肩负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输出高水平专业人才与推动行业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学校与国内大中型能源电力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80%以上的毕业生去能源电力企业或相关部门工作[4],为国家电力能源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进入新时期,作为能源电力行业高校的典型代表,学校应更加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对电力能源行业人才新要求,密切关注电力能源行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加快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发展路径,培养符合新形势下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新形势下能源电力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本课题组运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5-6],通过反馈匿名函询的方式调研了学校主管研究生教育的校领导、各学院院长、研究生导师、企业导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教育研究专家,共计20人次。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统计,结果表明新形势下能源电力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当前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收购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的特许经营权,2014年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特高压直流送出工程,我国的特高压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国家电网公司与周边国家共同运营了10条输电线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到中国东北地区的送电线路,已累计送电140亿千瓦时以上。随着我国电网技术的不断输出,我国承担的工程项目也大量增长。业务量的增长大大提高了对人才工作效率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研究生,要求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走向工程实践第一线并且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保障,是当下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对人才的刚需。及时准确研判能源电力行业环境和需求的新变化,精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努力培养能够解决能源电力行业实际问题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新形势下能源电力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

2.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一项工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运作体系,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在生产过程中的实现,而且是经济效益核算、项目组织管理、多元文化建设等多项元素结合的产物,并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整合构建,不仅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对社会建设的作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因此,能源电力行业人才除了应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协调多方面因素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建设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成为专业技能之上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方挑战,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发展目标。

3.具有坚定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加入,国际合作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为满足行业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必须得到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还要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全球观念,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既要能够胜任当下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要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具体到能源电力行业,拥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资格,掌握英语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熟悉国际惯例,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刚需。目前我国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大多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完成的,且大多限于国内行业协会的认证,也存在学历起点较低的问题;同时,精通亚洲国家非官方语言的人才数量与“一带一路”发展要求和进程尚不匹配,无法满足当前庞大的国际工程量对人才的需求。

三、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基于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现实状况,专家们指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分度不高,缺乏案例实践课程与文化、法律、语言类相关课程;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校内导师送学生到相应企业去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与不足;学生到国外交流的机会较少,且得不到足够的语言培训支持;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行业协会参与的职业资格对接投入较少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组采用了问卷方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进行了调查。按照每年级总人数的30%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690份问卷(其中研究生导师150份),共回收问卷667份,有效问卷648份,回收率96.7%,有效率93.9%。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将比较突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当下学生与行业的要求;②培养模式单一,创新度不够;③专业实践魅力不足,缺乏职业资格对接途径;④语言培训与国外交流机会有待增加。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路径初探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和重大责任,培养和输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求、促进行业发展乃至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和路径的选择直接关系专业人才的质量。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专业性特征较强的高等学校,在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1.围绕行业人才新需求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为满足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需要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各个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整合校内课程资源,鼓励研究生积极选修跨学科课程。

学校于2016年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输出适应特定行业大环境或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方案应体现职业导向,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已有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读期间成果形式、学位论文标准与要求。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结合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不低于50%,数学课程需要体现与工程应用的结合。在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中设置各领域的工程案例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的课程、工程伦理课程。加大了应用实践类、工程实践类、案例类、职业资格对接类等课程的比重。同时重点关注课程内容优化,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重点、发展方向、合作机制等内容融入国际能源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与金融法等课程中。依托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计划建设包括小语种类、文化类、法律类、工程伦理类、企业案例类、项目管理类、职业资格对接类课程在内的百门优质课程,鼓励建设学科融合与交叉课程。通过搭建校企之间的交流平台,邀请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开发案例课程,建立工程案例库,为在校学生建立具体的工程观念打下基础。

以高水平、国际化为理念,面向学科前沿,强化分类分层,突出特色及学科交叉融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导向,以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从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框架下进行,建设针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同时在课程建设中强调科研、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教研相长,以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学科脉搏、适应社会及国际竞争的能力。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开设慕课、微课,建立案例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与管理

在坚持实施“两段式双导师制”与“1+1.5”培养模式的基础上[7],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以研究生工作站及校外培养基地为基础,以院系为牵头单位,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内涵建设,使基地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外部抓手,成为研究生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与企业合作成立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可通过制定专项培养计划的方式,拓展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开发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生专业案例体系;构建校企导师互知互信互通的交流平台,开发企业高端实践研讨课程。

在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与国内外能源电力企业合作重点建设十余个实践基地。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第二学年进入学校实践基地,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并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论文工作,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同时进行指导,在工程实践的第一线通过“实践—提升—反思—实践”实现工程素养的提升。依托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专业实践,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倡议下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同德国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合作成立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与蒙古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基地。

3.以职业为导向,疏通职业资格对接途径

学校主动加强与国际执业资格认证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①以各专业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为导向,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为他们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②与国内外各行业学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等,争取获得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对接资质。③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能源电力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与创新。2010年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与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开展工程硕士(设备监理)与高级设备监理师资格对接的合作框架协议》,至今,华北电力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数届具有设备监理职业资格的硕士毕业生,并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建立了资格认证合作关系。

学校在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会计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渗透了职业资格特需的课程与实践要求,部分课程得到了行业机构的认证,研究生在完成了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环节后,可以获得职业资格部分考试的免考资格。同时由于改革了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并且由于通过了行业机构审核与认可,可以缩短在校生取得职业资格的时间,研究生在毕业时取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的概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由于学校与行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实现了学校—学生—行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4.依托研究生国际交流计划,加大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力度

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平台,深化研究生教育各领域合作,推进校、院、系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国际科研合作长效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一流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一批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基地;推进导师与研究生国际流动,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开展任务导向的师资培训,进一步提高海外交流、访学的导师和研究生比例及资助力度,开拓海外实践基地,培养研究生跨文化学习、交流和工作的能力,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培养研究生。

学校与英国巴斯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签订了长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定期选拔研究生参加两个院校的双硕士培养项目。该项目采取“1+1+1”的培养模式,即参加该项目的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在华北电力大学学习,符合巴斯或新南威尔士大学录取要求的学生可申请到国外进行硕士生的第二年学习,满足了所在学校学术要求的研究生在第二年学习结束后可获得该校的硕士学位,学生在第三年返回华北电力大学继续完成硕士生阶段的学习,满足学校的学术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可获得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凡被以上两校录取的学生均可获得该校年度学费20%数额的奖学金。

2016~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连续两年承办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会议,加大同成员高校间的合作力度,先后派出20多名研究生到俄罗斯学习并获得合作高校的硕士文凭,其中有2人在成员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学校接受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80余名学生。随着2018年“一带一路”外国专家项目的启动,学校将聘请境外成员高校的专家,同学校的专家一道开展教育、科研和智库方面的合作。

学校对于有意向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雅思考试培训,邀请曼彻斯特大学语言中心、利兹大学语言中心的英语教师为学生开设52学时的雅思考试辅导课程,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与实用写作能力。为研究生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硕士生奖学金项目”等国家层面的公派留学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英语应用能力支撑。

5.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才是符合行业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要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的监管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1)完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2)健全管理机制,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修订完善基地管理文件,强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和考核要求,细化双方导师职责,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优化基地制度体系建设;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及时沟通双方在基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及时将问题反馈到基地日常建设中;建立基地运行学期报告制度,汇报培养基地运行情况,包括派出学生、参与导师合作项目、成果、下一步工作思路等相关信息。通过校企双方持续的沟通与协调,现已形成了稳定的协同联合培养模式,基地日常管理也日益规范。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沟通,及时采集内外部评价反馈,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持续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推动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鼓励专业人才去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并建立企业反馈机制。

五、改革的初步成效

1.符合“一带一路”国际化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随着专业实践大纲和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日渐增多,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合作也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择去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实践,五年来已有千余人次进入实践基地。截至2017年,进入实践基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总人数的58%。专业学位研究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内或企业的纵向和横向课题中去,发表论文数也显著增加。学位论文纵向课题来源占比从2014年的20%提升到2017年的27.5%,人均发表论文数也从1.1篇提升至1.4篇。同时研究生就业质量也得到提高,就业率达100%,8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供职于国家电网公司等能源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服务中国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电力行业不断输送优秀的人才。

2.“一带一路”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凭借能源电力领域的鲜明特色,丰富而优质的课程体系和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学校顺利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围绕“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A级学科以及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的相关学科,学校招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进入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并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校积极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发展,服务中国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逐步建立“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国际化办学平台。

3.搭建了“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平台

学校举办了‘一带一路’绿色电力合作国际论坛”,探索了绿色电力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拥有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搭建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高端“思想库”和高位“风向标”,共同推进沿线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创新发展。另外,“一带一路”青年联盟秘书处设在华北电力大学,联通青年学子留学、游学、访学渠道,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项目合作交流、创新实践交流。学校还开设了尼日利亚、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能源与电力系统建设研修班,围绕电力系统建设与运营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现已完成18期援外培训项目。学校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牵头单位,组织了“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会议”,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

在“办一所负责任大学”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制定了《华北电力大学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作方案》,从“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大学联盟、“一带一路”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智库建设、“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奖学金、“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发展论坛等方面明确路线图和工作目标,采取契合自身特色与实际的举措,切实推进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1]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文部,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5: 9-12.

[2] 潘懋元, 石慧霞.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 江苏高教, 2009(1): 7-10.

[3] 别敦荣, 万卫. 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4): 77-80.

[4] 柳长安, 白逸仙. 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1): 36-41.

[5] 刘伟涛, 顾鸿, 李春洪. 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方法[J]. 计算机工程, 2011(增刊).

[6] 徐蔼婷. 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 中国统计, 2006(9).

[7] 赵冬梅, 赵黎明. 依托行业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2): 28-31.

(责任编辑 周玉清)

2018年度华北电力大学“双一流”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编号:XM1805321)

10.16750/j.adge.2018.10.008

何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工程师,北京 102206;卢占会,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北京 102206;罗格非,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师,北京 102206;宋晓华,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北京 102206。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