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和谐对接的教育哲学思考

2018-02-26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弘扬教学方式传统

黄 敏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为实现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继续落实并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传统文化是传统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烙印,适宜于传统教育。在当今社会,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要依靠现代教育,而现代教育已不同于传统教育,如何恰当地结合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而言是一大难题。中国教育哲学作为指导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教育实现和谐对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国家力量,需要子孙后代传承与弘扬。教育是实现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现代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属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两种不同时代的产物,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教育实现和谐对接。

1.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现代教育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儿女共同奋进的精神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需要世代传承与弘扬。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文化渗透过程。作为传递知识与文化的方式,教育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教育。教育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次,教育的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与传统文化有诸多交叉与重叠的地方。在当今这个时代,现代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因此,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需要借助现代教育。

2.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

现代教育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作支撑,而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源泉,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离开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关于民族的根的教育,任何时代都需要保留民族的根本。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想在世界文化的强烈冲击中站稳脚跟,保存文化的民族性,需要在现代教育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教育实效的落实需要和谐对接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借助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教育,落实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实效,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现代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当中,实现二者的和谐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是落实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实效的最佳状态。如果不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异同,仅仅将二者生硬地组合起来,无法达到传承与弘扬的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实效的落实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实现和谐对接。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和谐对接的教育哲学难点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由来已久。在一些早期的哲学著作中,常常包含着教育思想;反之,在许多古代教育思想中也透露着哲学意蕴。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以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和谐对接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这也是中国的教育哲学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现代教育的所有学段中,中小学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重点在中小学教育阶段。

1.教学怎样对接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要实现和谐对接,首先要明白传统文化是什么,厘清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范围,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提供可能。传统文化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必然打下了深厚的历史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方面而言,古代与现代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提出了教育哲学难题。

(1) 现代教育缺乏传统文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传统文化在字面上以古文的方式呈现,古文是古代人的通用语言,古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相当容易。然而,现代教育则通用白话文,相较于古文,白话文的学习要容易很多。面对传统文化的语言,不仅对教师的古文功底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2) 教学内容难以把握。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长期服务于传统社会,其内容中不乏人类社会的精髓,值得永久传承,但其中也存在与当代社会不协调的因素。究竟应将哪些传统文化纳入现代教育,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3) 教学方式的选择困难。传统文化是在传统社会产生的,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较之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应该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是采用现代的教学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又应当选择哪些,都面临着选择困难。

2.知行怎样兼顾

哲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运用到教育上即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的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实效,传统文化的教育亦是如此。“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而不仅是‘知道’。”[1]在现代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然而,现代教育则倾向于理论学习,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如何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平衡点,做到知行兼顾,需要深入探讨。

(1) 传统文化注重身体力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以提升其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需要实际行动,将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发扬光大,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只是停留于内心、口头,更表现为外在的行动,注重身体力行,倡导在做中传承与弘扬。

(2) 现代教育倾向理论学习。在现代教育中,基于学生时间与精力的有限性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广博性特点,学生主要学习间接经验,即学习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部分较少。如果采用同样的模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多停留于思想层面,对行动方面关注较少,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不到位的。在现代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知与行的协调是难点。

3.价值取向怎样统一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的倾向性,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影响教育活动的实施。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的是,以道德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难以融合。”[2]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升爱国情操。现代教育虽提倡素质教育,但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教育活动以升学考试为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有赖于价值取向的统一。

(1) 传统文化崇尚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古人修身处世的法则。传统文化倡导形成仁义、奉献、友爱等优良品质,崇尚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践行传统美德,并非只是为了让学生增长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

(2) 现代教育追求升学考试。现代教育以高考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高考又以考试为实现形式,即使倡导素质教育,但并未跳出考试的窠臼。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存在,现代教育必然注重自然科学和外语等学科知识教学。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众多的学科知识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能够用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则严重压缩,甚至是没有。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和谐对接的教育哲学对策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实现和谐对接,给教育哲学提出了诸多难点,想要攻破这些难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对接,还是要回到教育哲学层面上来。“只有教育哲学才能完整地阐释教育的基本问题、总括性问题,给人以教育的基本观念、基本信念、基本原理,使人们在哲学的高度、广度上把握教育的全过程,理解现实教育中有争议的问题、预测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3]

1.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营造综合育人氛围

传统文化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囊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学经典、文化知识、游艺游戏或技能技艺。”[4]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国学教育或经典教育,其空间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其时间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而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树立大教育观。具体而言,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融于学生的成长中。首先,学校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在班会活动、少先队或共青团等活动的依托下,开展书法、国画、剪纸和武术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家庭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将家训、家教和家风传授给学生。家训、家教和家风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家庭教育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身上。最后,传统文化教育依赖于社会的整体氛围。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节日是最熟悉不过的、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社会氛围。社会应重视传统文化节日,在节日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熟知传统文化。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性

传统文化内容复杂,意蕴深远,靠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很难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专业性。首先,加强校内教师的培训。教师要向学生传导传统文化,自身必须具备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能够了解与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科教师基本没有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背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入,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相当必要。通过在中小学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并引导教师将传统文化与所教学科进行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教育新的内涵。其次,聘请校外相关人员到校讲学。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虽然通过培训得到了提升,但对传统文化的涉猎仍较为局限。学校可以采用聘请校外的传统文化研究者、艺术家或民间艺人等,向学生讲授或展示传统文化,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延,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体现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增强教育实效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新时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整体架构,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都要由浅入深,阶梯式加深难度。”[5]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家国的感情。通过对汉字、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基本的礼仪、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传统节日的教学,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和祖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应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祖国灿烂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尊重多民族的文化及其传统风俗习惯,形成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内容更丰富、难度更大的一些国学经典篇目,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各个学段,都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4.注意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在传统社会,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讲授和记忆背诵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现代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到传统文化教育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迎合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倡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讨论与合作。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互联网具有开放、多元的特点,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增添活力。建立传统文化资源中心,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共享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易于学习传统文化、乐于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教学实效。

5.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学”和“做”,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做,践行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于学,还要付诸实践。学习理论并付诸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方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躬行实践,都必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进行,实现综合育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剪纸、国画等传统文化活动,以体验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诸多实践的机会,可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悟传统文化。家庭和社会应当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一契机,让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各种仪式中,在做中升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6.追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践行优良传统美德,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要实现和谐对接,需要达成一致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作为一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又必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要兼顾学与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在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上,可以采用以下的评价方式:其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参与积极性和合作情况等,也要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其二,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充分听取同学、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获得及时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与完善传统文化学习。其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考试成绩与评定等级外,还要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调查与问卷等,给予总结评语,全面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 付宜红.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五要”“五不要”[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2):4-7.

[2] 王文永.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J].中国教师,2005(6):10-11.

[3] 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 孙昕.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徐梓教授谈传统文化教育热点问题[J].中国教师,2016(11):19-23.

[5] 郝佳彤,崔月英,朱红.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5(1):107-109.

猜你喜欢

弘扬教学方式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