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范牵引、实践模拟与学术入门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尝试

2018-02-26刁培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书评研究生学术

刁培俊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各类古典文献的数字化,在方便历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专业人员检索相关信息的同时,也使得以“快”“泛”“短”“浅”“碎”为特点的快餐式阅读、浅表性阅读大行其道,甚至渗透到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中。同时,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不计名利忘我投身的研究生少,自主学习型研究生也相对减少。在此背景下,传统人文学科研究生的素质呈不断下滑趋势。以历史学为例,中国传统著名史家所要求的中国史研究必备的“四把钥匙”——版本目录、历史年代学、历史地理学、职官等专业训练[1],往往被研究生所忽略或舍弃。为此,高等学校应积极倡导、培育、维持并强化学生的沉浸式阅读、深度阅读行为及习性,维系阅读生态的平衡[2-3],导师有必要手把手地牵引、教导,将有兴趣的学子引入学术之境,以求斯文不坠,薪火相传[4]。

过去十数年中,笔者在历史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尝试以典范学习理念为引导,通过指导学生缩写专业典范论文、精读一本专业书籍、撰写专业学术书评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兴趣,使其从被动学习逐渐过渡到主动学习、兴趣学习、忘我投入型学习,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一、缩写专业典范论文

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汇聚了学界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而其中名刊名作,更是专业领域内最前沿、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仅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而且是研究生进行专业研究的典范。而对这些论文进行缩写,是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学习历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论文架构、学术规范以及专业精神的捷径。具体做法是:

(1)精选名刊名作。有关名刊,目前建议学生选择最近 10年间的《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研院史语所集刊》《中研院近代史所集刊》等;英文名刊如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Journal of asian History,Journal of asian Studies,T’oung pao(通报,荷兰),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美国汉学研究杂志),asia Major(亚洲专刊),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中国历史研究)等,建议英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选择。

(2)在一个学期内,每星期完成一篇缩写。

(3)将 2~3万字的一篇名刊名作第一次缩写为3000字左右;在此基础上,将每一段落尽量凝练为一句话,第二次压缩为800~1000字左右,然后找来原作的中文摘要,加以对比,找出差异。

(4)教师每一星期都要批改学生的缩写作业,及时反馈优缺点。

(5)要求学生互评、互改,教师汇总之后,再次批改,找出同学批改的合理之处,也要指出其错谬不足之处,鼓励相互之间的交流。

(6)默忆已经缩写过的论文,当众复述其主干内容。

(7)在缩写过程中体悟论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刊名作的要义之所在,注意体会其问题意识、逻辑建构、论证过程、文字表述、文献选择等。

在研究生典范论文缩写过程中,笔者坚持要求:①全文用手写,不要打印稿。因为手写一遍往往能加深记忆,强化学术思维。②不要原文照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原文的意思表述出来。③缩写过程中,注意原作者的中心议题,缩写时不能偏离。④要注意锻造句子,尽量用短句,不要用或少用长句子;文字表述要清晰,关键点一个也不能少。⑤注意作者的逻辑安排,缩写过程中要认真体悟其中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安排,认真体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⑥要紧扣中心议题,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都应该是这一段落的中心;这一个段落内的每一句话,都要紧密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文字;每一个小节内的所有的段落,都要紧密围绕这个小节的中心议题;整篇文章中所有小节的中心话题,更要紧密围绕在全文的中心议题之下。⑦缩写过程中,每一句话之中尽量不要重复出现同一个词语,即便是“的”“地”“得”也要尽量控制在最少,以保证句子的精炼、平实和雅致[5]。

在最初几个星期,笔者只是要求研究生对自己选出的论文进行缩写,之后就要求学生通过互评互改,评价哪一篇论文质量更高;分析已经缩写的论文中,优秀的论文与稍微差一些的论文,其差距究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那些稍微差一些的论文,分析其价值和优点何在。

二、精读一本专业书籍

为改变研究生学习中的快餐式、浅表式阅读习惯,我要求研究生在专业书籍和一手文献方面,加大阅读量,同时精读一本书。我对研究生读书的要求分为两类:一类是浏览性的阅读,需要抄写读书笔记,教师不定期检查;另一类是专业书籍,要求精读一本书。所谓“精读”,就是要求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凡是遇到不懂得的、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其他专业术语,都要第一时间查阅工具书,同时记笔记,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笔记,慢慢养成一种习惯。

精读一部能够贯穿一代史事且信实可靠的文献,是南开大学郑天挺教授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其门人冯尔康在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再次强化,并成为一种学界认可的经验[6-7]。宋史研究领域,漆侠先生、王曾瑜先生都既定了若干种最基本的文献,要求研究生必读[8]。这类文献,大多是能够贯穿一个时代、牵涉全局的资料。

三、撰写专业学术书评

书评的价值,往往不亚于专业学术论文。国际著名汉学家、法国学者伯希和(1878-1945),一生的论著数量并不多,但其发表的学术书评的数量较大,自称“汉学的看门狗”或“汉学界之警犬”。他严厉甚至有些刻薄的学术批评,成为20世纪早期西方汉学界的一大亮点,促进了西方汉学水平的提升。另一位著名汉学家杨联陞(1914–1990),一生中发表了 50多篇中英文书评,“篇篇都有深度,能纠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误,或澄清专家所困惑已久的关键问题,其结果是把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向前推进一步。”[9]

笔者认为,学术批评是历史学研究生学术训练的重要方面,而撰写书评能够帮助研究生全面梳理与特定学术著作有关的学术史及研究现状,提高思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他们日后撰写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及开展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尝试撰写学术书评。具体训练模式是:

(1)深度阅读自己学位论文选题领域内及相关领域的2~3部学术专著,最好是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完善之后近年出版的学术论著,抑或是名家新著。究竟哪部书适合写书评,研究生须与教师商量后方能确定。在一学期内,完成专著的阅读和书评的写作。

(2)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广泛而深入地梳理其学术史。这一学术史的梳理,应该力求全面系统,不存在任何遗漏,尤其要关注外文论著。

(3)在深度阅读专著的基础上,结合其所有注释与参考文献,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了解这一学术专题的所有存世文献及其周边资料。

(4)在充分了解学术史和存世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其学术创新:与已有研究相比,是否有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是否增设了新议题,是否运用了新资料,是否有创新性的观点。

(5)努力寻找其材料与议题的不足,寻找反证的可能性。新议题和新材料是否相互支撑?是否在整体史的视域内关照了这一议题的所有问题?其论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其问题意识是否存在缺漏?历史事实有无可能与此结论正好相反?这一论证为什么没有采取其反证资料?其所据资料是否存在历史叙事者的主观性?是否有意识作出选择而导致偏颇的历史记忆存在?是否需要对其所据证据进行“史料批判”?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学术议题有的重在甄别史实、叙述事件,有的重在阐释、解构与建构,但无论哪种情形,都离不开材料,离不开实证。对于问题与材料的拷问,是永无休止的。笔者在指导研究生撰写书评的时候,特意反复强调学术观点有可能存在反面的证据,一定要谨慎对待论著材料中反证的存在,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6)集团作战,群策群力。笔者提倡,若干位同一专业大致相同学术领域的研究生,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同一部书,或相同的2~3部论著。在各自阅读之后,分享其阅读所得,最后由其中一两位研究生统合所有的心得,撰写学术书评。无论是名刊名作的缩写,抑或是学术书评的撰写,都会有学生针对阅读文本提出其论证不严谨的情况,也有学生针对阅读论文或专著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学术新见,找到了其所用原始文献的若干失误和缺漏。

四、与学术名家面对面

在本校范围内,邀请本学科著名的学术前辈讲授其治学经验,抑或其某一篇(部)论著从论题设计,到资料搜集、初稿撰写和投稿发表的过程。资深学者的治学经验,具有垂范之效。他们的学术成就,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目前,海量信息浅表性阅读习惯、追逐名利的浮躁学术风气,应大力扭转,而培养和熏陶研究生对学术的虔敬之心,亟须楷模。笔者先后邀请了郑学檬、杨际平、杨国桢、陈明光、陈支平、戴一峰、郑振满等国内知名教授为研究生开设讲座,激发了研究生对于年高德劭、学问精深的著名学者、学有专长的师长发自内心的崇敬之心,也培养了研究生不计功利、忘我投身学术事业的热情和信念。

五、结语

缩写学术名刊名作,精读一部专业书籍,撰写学术书评,聆听学术大家讲座,这是笔者在历史学研究培养中的新尝试。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的阅读量和书写量相对较大,教师的工作量也相当之大,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笔者认为,不仅是历史学科,其他需经验型、规律型教学奠定学术基础,以学术经典引导学术素养提升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也可以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当然,在采用这一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励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的学术人才。

[1] 邓广铭.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序[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3: 3.

[2] 周宪. 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1): 143-163.

[3] 左东岭. 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J]. 读书, 2017(5):66-74.

[4] 康淑敏. 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 教育研究,2016(7): 111-117.

[5] 刁培俊. 知识、方法和能力——历史学科学生科研方法与能力培养点滴心得[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8): 7.

[6] 封越健, 孙卫国. 郑天挺先生学行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222, 321.

[7] 冯尔康. 独立治学能力的培养——我和学生的真挚友情[J].历史教学, 2017(2): 3-10.

[8] 漆侠. 历史研究法[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3:148-151.

[9] 余英时. 现代学人与学术[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2.

猜你喜欢

书评研究生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书评
书评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重读〈石头记〉》书评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