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018-02-26张佳婷邹淑琴

新疆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新疆创作

□ 张佳婷 邹淑琴

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时间。新时期以来,新疆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令人瞩目的热潮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随着独具特色的新疆儿童文学在整个文学界产生越大的影响,以及在培育各族少年儿童精神气质层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新疆儿童文学正在成为新疆当代文学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梳理归纳了新时期以来有一定代表性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并对具体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探究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丰硕成果和独特风格,并进一步思考当前和未来新疆儿童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疆儿童文学之所以可以单独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拥有着独特鲜明的地域、民族特征,但不管怎样与众不同,它仍旧属于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文学界总体发展情况的影响。因此研究新疆儿童文学必须关注到它赖以成长的大环境——中国儿童文学,同时在此基础上关注到新疆儿童文学自身的独特之处。

纵观儿童文学界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可以得出一条被学术界充分认可的结论:中国的儿童文学并非自古存在,作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立形态的门类,它诞生于清末民初国家转型时期,是一个年轻的学科门类。这里所说的“中国儿童文学”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对此朱自强在他的论文《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中明确论证“中国的儿童文学这一观念,是从古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有现代”①,因此学界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只有百年历史。得出这一结论最主要原因是转型前的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观,儿童被认为是“缩小了的成人”。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理论先驱周作人提出“儿童本位观”,由此促进更多的学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儿童文学,另外当时儿童文学的译介研究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学史上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第一个热潮产生。代表作家有叶圣陶、冰心、张天翼、严文井等。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第二个热潮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这一时期国家稳定,教育、经济都在建设发展中,此时儿童文学担负起为新中国培育儿童的重要任务,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研究发展繁荣,但此时由于政治历史及局势的要求,儿童文学的创作研究主要是以道德教化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它审美性和文学性。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出现了第三个热潮。这一时期,思想空前开放,政治环境也很宽松,关于文学的独立性,审美性得到认可和解放,儿童文学开始冲破政治和教化的枷锁,向文学性和人性回归。在理论上儿童文学界重新思考“童心论”,“儿童本位”观念。中国儿童文学从创作到理论上空前繁荣,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如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等。

李丹莉科学童话作品《小石头的梦想》

上述关于儿童文学发展的三个热潮期中与新疆儿童文学密切相关的是第三个热潮期,即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不得不承认,在前两个儿童文学发展热潮期,新疆儿童文学处在失声状态。历史,区位等客观原因使得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在东南方,因此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处在无意识状态,关 于 儿童文学的作品很少,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几乎没有,这一点通过学界发表的关于新疆儿童文学的研究论文可以论证。通过查询学界发表的明确关于新疆儿童文学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1)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重要收获——基于《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思考;(2)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与构建研究;(3)新疆汉族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儿童形象;(4)论现代哈萨克族儿童文学;(5)新疆科学童话探析;(6)科普儿童文学的重要主题——读李丹莉文学作品集《小石头的梦想》;(7)快意恩仇的动物江湖——评刘乃亭童话《戴面具的小白狼》。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以新时期的新疆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可见新时期之前新疆儿童文学影响较小。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新时期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疆儿童文学出现了一个创作研究热潮。在新疆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上。刘乃亭开启了儿童文学创作始于上世纪 90年代,20 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童话、小说作品,出版《小阁楼童话》《角马过河》等儿童文学 47 部,较有影响。赵光鸣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造诣颇深,在宏观上指导了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2002年新疆儿童文学研究会成立,新疆儿童文学走向了新的复苏。自此,一批作家开始进入儿童文学领域,形成了以刘乃亭、黄山、李丹莉、汪海涛、王功恪、茹青、左芳等相对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家组成的创作队伍,之后出现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品。2012年《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对近 10年来新疆儿童文学领域所做成果的整理和总结。可见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新疆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出现了一个地域性的热潮。

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热潮的重要原因是新时期儿童文学界的第三次创作研究热潮对新疆文学界的启发和影响。新时期,交通便利与网络通信技术发达使得交往联系更加快速和密切,文学、学术之间的交流、探讨更加频繁,促进了新疆儿童文学快速发展。具有独特地域性、多元文化性、民族特性的新疆儿童文学因其自身独一无二的鲜明特色正丰富着整个儿童文学界,并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学术界积极探索研究新疆儿童文学有着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刘乃亭儿童文学作品《小阁楼童话》

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繁荣,产生了许多颇具特色又有一定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这一时期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了解新疆儿童文学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对已经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有系统的分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基于《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中对新世纪以来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从多重层面进行详细地梳理分类,并归纳分析出目前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

第一类作品在塑造健康、优美的少数民族儿童形象的同时,赞美民族团结,歌颂民族之间美好友谊。作为祖国重要的一部分,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同生长的地区,民族团结主题自然是新疆文学的重点抒写对象。儿童文学担负着培育熏陶新一代思想性格的重要使命,自然更是如此,这也正是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鲜明地域性特色。如茹青的儿童戏剧《会飞的巴郎》是这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她通过戏剧表现形式塑造了民族个性鲜明的维吾尔族儿童巴哈提,在爷爷的身体力行的教导下一步步成长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了民族之间不分你我、互相关爱的深厚情感。这篇作品是为数不多运用戏剧形式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值得关注。茹青的另一篇作品《甜甜的沙枣》通过讲述两位不同民族儿童之间相处与交往发生的小事,塑造了个性鲜明、温和大度的回族娃娃尕兵的儿童形象,展现了民族之间天然纯厚的情感联系。刘河山的《放风筝的童年》同样是一篇讲述多 民族儿童之间密切 交往的作品。作者以成人 的 视角回忆童年时期与小伙伴猎庶、发吐迈等一起放风筝的经历,回忆中是各民族儿童之间互相帮助、不分彼此的温暖画面。汪海涛的《骑白马的哈兰》,作品讲述了哈萨克族小男孩哈兰因为想要帮助小伙伴重拾信心而在赛马比赛中佯装受伤,将冠军让给自己小伙伴的故事。作品塑造了 一 位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哈萨克族儿童。冉红的作品《马背上的小太阳》讲述了在哈萨克族父母的爱与呵护下,俄罗斯小姑娘达拉波孜幸福成长的故事。歌颂了民族之间超越血缘的爱以及人性的美好。邬庆丰的作品《民族团结歌谣》中以众所周知的阿凡提和库尔班大叔的故事为素材,表现了“民族不分你我他,和和睦睦在一起”的主题。茹青的儿童戏剧《会飞的巴郎》是这类中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她通过戏剧表现形式塑造了民族个性鲜明的维吾尔族儿童巴哈提,在爷爷身体力行的教导下一步步成长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了民族之间互相关爱深厚的情感。这篇作品是为数不多运用戏剧形式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值得关注。邬庆丰的作品《民族团结歌谣》中以众所周知的阿凡提和库尔班大叔的故事为素材,表现了“各民族和和睦睦在一起”②的主题。诗歌节奏轻快明朗,诗词简单明了很适合儿童的阅读欣赏。

第二类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新疆地域文化、民俗、自然风光进行了书写,展现了多姿多彩、充满异域风情的新疆形象。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活着多种类的民族,有着最丰富多元的文化,同时地理环境的丰富性使这里既有雪山草地,又有绿洲平原,自然风光独特壮观。塑造新疆美丽形象、传递新疆美丽形象是新疆文化工作者长期以来的一个潜在心理需求,因此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新疆的地域民俗、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进行展现,这也反映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甚至是新疆作家在心理层面上对展现新疆形象、传递新疆形象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渴求。这类作品可以分为如下两个小类:

刘慧敏儿童文学作品《巴根和查干》

(一)通过对新疆地域民俗、历史的书写,展现新疆独特的人文景观。如李丹莉的《楼兰王国25 点钟》,这是一篇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小说。作品讲述了渴望逃离父母唠叨、功课束缚的小主人公凯撒尔意外地来到了 300年难得一遇并且是25 点钟的楼兰王国,在这里开始他充满奇幻色彩的探险。小说中穿插式讲述了楼兰古国曾经繁荣的历史画面,后来的它的衰败和消亡以及楼兰古城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作品在契合小说整体奇幻色彩基础上,不经意间将关于楼兰古城的历史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小读者。黄山的短篇儿童小说《明净的草原》讲述了来到巴里坤草原支教的大学生杨巧儿与三个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小说中对哈萨克族舞蹈“擀毡舞”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且将哈萨克族民歌《黑眼睛》融入作品中,使小说充满了民俗色彩。再如作家刘慧敏的儿童文学作品《美男子归顺江格尔汗》以新疆地区传统民间文学江格尔史诗为创作基础,结合适合儿童阅读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体创作出新疆地域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通过对新疆自然风光的书写,展现新疆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观。李丹莉的童话小说《我要去看海》讲述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北山羊沫沫渴望去看海,最终它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品中对阿尔泰山进行了描写如“阿尔泰山已经有很悠久很悠久的历史了,这里有好大好大的一片森林,到处是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枝干相连”③向小读者展现了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自然风光。刘慧敏的作品《巴根和查干》以新疆精河草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巴根与查干的爱情故事。作品中对新疆精河辽阔的草原、漫山漫谷的牛羊、清澈的河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既讲述了充满鲜明民族地域色彩的凄美爱情童话,同时也将新疆草原自然风光展现到小读者的眼前,书写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新疆形象。茹青的儿童小说《沙海觅宝》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四个不同民族儿童组成的探险队进入沙漠历经了各种磨难,最终找到“幸福宝石”的故事。作品中展现了壮观的新疆沙漠自然景观。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

第三类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对新疆地区的动植物进行知识性的介绍,同时在作品中向儿童传递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这一类作品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新疆儿童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对新疆形象进行展示,同起到向儿童普及新疆地区相关自然知识的作用,但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这些为数不少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如李丹莉的《伊利鼠兔的礼物》,这篇童话体的小说讲述了生活在雪山上的鼠兔邀请发现它们的科学家李维东来自己的王国做客,并且送给他很多来自鼠兔王国的礼物的童话故事。小说中对伊利鼠兔的外貌、习性进行了穿插式的介绍,让儿童读者在趣味中了解这一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小动物。另外小说通过鼠兔的话语如“我们是快乐的伊利鼠兔,……希望与人类和睦相处”;“上次您给人们介绍我们的身世后,人们就开始保护我们了”④等等向儿童读者传递出应当保护动物,和它们和睦相处的理念。宋正礼的作品《大红鱼》让大红鱼用第一人叙述自己遭到人们捕杀的恐怖经历。作品中对生长于新疆喀纳斯湖的大红鱼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大红鱼的讲述引导儿童懂得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蒋南桦的《盘羊:天下奇羊 体大如驴》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上述三类作品从各个方面带都带有鲜明的新疆地域色彩,它们也是最能够彰显新疆儿童文学创作特点的作品,但是还有一类作品也同样拥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即那些没有涉及新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主要是通过各种文体、各种题材对儿童进行智慧、道德教育培养的作品。这样作品很多,如刘乃亭的《角马过河》塑造了角马小儿子勇敢、智慧、勇于牺牲的形象;《老鸦保姆》通过对贪得无厌、不知感恩老鸦的描写,教育儿童要有满足与感恩之心;黄山的短篇童话《小熊美美》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儿童要体会理解父母的爱;李丹莉的作品《小石头的梦想》告诉孩子们要心怀梦想、坚强地面对生活磨难;刘慧敏的作品《被拖走牙齿的看看》教育儿童要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牙齿;赵常胜的作品《天鹅今年不迁徙》通过讲述安于享乐、不思危难的天鹅夫的故事,告诉儿童要勤奋进取、积极上进。诸如此类的作品很多。这类作品集 中体现了新疆儿童文学与内地乃至世界 儿童文学之间的共通特点,即表达儿童独特的心理、成长过程,以及成人视角下儿童世界的美好,等等。

通过上述作品分类梳理,可以发现新疆儿童文学在创作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疆儿童文学在创作文体上呈现出丰富性和完整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应有尽有。其次,新疆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独特的地域性。作品中塑造的少数民族儿童形象、赞美民族团结以及对新疆历史民俗的书写,对新疆自然风光的展现都体现了作品具有鲜明地域性,而且这一点在整个儿童文学创作界也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因为很少有哪个区域的文学会像新疆儿童文学这样带有如此鲜明的地域特性。最后,新疆儿童文学在整体上非常重视作品对儿童的培养教育意义,并且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儿童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还有对儿童多层面知识体系的建构。表现民族团结、知识性的介绍新疆动植物、展示新疆的历史文化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

新时期以来,新疆儿童文学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儿童文学创作团体越来越成熟并且在不断壮大;儿童文学作品成果累累;新疆本土青年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整个文学界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李丹莉科学童话专辑《智慧花园》荣获全国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银奖,实现新疆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刘乃亭的《小阁楼童话》荣获第五届“天山文艺奖”。再如黄山的两首儿歌《吃饺子》《小杯子》被收入《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等等。但是在看到进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有以下两点可以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首先是作品的“儿童性”问题。在整个文学系统中,由于面对“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儿童文学在形式、语言、内容等方面都区别于成人文学,正如周作人、郑振铎对儿童文学定性“以儿童本位的,儿童所喜爱所能看的文学……儿童文学应当顺应和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和趣味”⑤。

尽管近年来学界出现了“儿童反儿童化”、“童年消逝”等与“儿童性”不相一致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儿童本位观”、“儿童性”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依然应当受到重视,因为正是这特性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区分开来。新时期以来,新疆儿童文学创作取得很大的成果,出现了一大批能够以“儿童本位观”为指导的优秀作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作品中仍然存在着脱离儿童趣味,或者没有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的作品。例如蒋南桦的动物系列作品,教育性、目的性过强以至于在内容上缺乏趣味性,很难引起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新疆儿童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它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上文中,通过对第二类作品的梳理发现目前新疆儿童文学在新疆形象的展现方面主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然风光的书写上,关于地域民俗的书写较少,而地域民俗正是彰显新疆儿童文学作品地域特色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新疆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中,少数民族作家较少,懂得双语并有较强翻译能力的人才也不多,而他们在书写新疆民俗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这点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随着新疆儿童文学在全国儿童文学界影响力的逐渐增大,笔者认为目前创作者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新疆地域民俗充分融入到儿童文学作品中,同时能够满足更大范围儿童的审美趣味,在体现自身特殊性的同时,让新疆儿童文作品不仅在本土地区而且在整个儿童文学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新时期以来,作为新疆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新疆儿童文学书写了多姿多彩的一章,它担负起了培育新疆少年儿童精神气质的责任,在立足本土化的文学追求中,不断丰富艺术形式和审美格局,创作出大量紧贴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看到它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应当反思存在的问题,在不断完善中不断超越。新疆儿童文学正以青春蓬勃的状态行走在前进的路上。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新疆创作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一墙之隔》创作谈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创作随笔
新疆多怪
创作心得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