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好医生
——寻访魏医堂

2018-02-25摄影报道温斌吕剑

陕西画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医德医术药材

摄影报道/温斌 吕剑

在处理来稿来信时,得到一个新闻线索——说咸阳市魏医堂魏光胜老中医如何挽救回了自己被诊断为“胃癌”的母亲的生命。据了解魏光胜在民间口碑极好,伴随着今冬西安第一场雪,我们踏上寻访魏医堂之路。

在咸阳市郊一排很不起眼的民房中我们找到了门头不大的魏医堂,不大的屋子里已有多位患者在等候,一老一少正在为患者把脉,老者正是魏医堂第十六代传人魏光胜。

魏氏祖先魏汝经于乾隆四十二年从湖北襄阳宜城(老祖魏徽后裔所在地)迁至陕西东河乡(今镇安宁陕柞水一代),魏氏族人魏常渎在秦岭行医,至今也有200余年。在光绪年间因天下大旱,到处是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魏光胜的太爷爷魏湧尊祖训、开粥棚、济灾民,送医舍饭3年之久,赈济灾民上万人次。朝廷为彰显魏氏族人的善举,魏湧被钦嘉为六品御医,行走山间服务乡里,至80多岁无疾而终,朝廷念其公德无量御赐官碑,以期褒扬天下。

魏氏后人,承家学,习岐黄,志存济世。魏医堂第十六代传人魏光胜生在中医世家,从小耳熏目染,心智聪颖,6岁就会倒背《弟子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决》,8岁随父上山采药走村看病,10岁就会开处方。自古英雄出少年,他12岁就“望闻问切”给乡亲们看病除疾。16岁以全县第一名考上了乡医,立誓要为苍生和黎民除疾,苦练医术。1968年春,18岁的魏光胜被原兰州军区21军61师因一技之长特招入伍,当上了一名卫生员,后又调到师卫生队,四年的戎马“医官”生活,深造培学淬炼成钢,成为“精通两医人才”,转业后回到县医院,因忍受不了当时科室主任对中医的排挤一气之下回到家乡再次当起“乡医”。

魏光胜谨尊悬壶济世家训,“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为方圆百里百姓解除病痛……魏医堂本是微利,如果遇到特别贫困的群众,还要倒贴药费,多年下来,魏光胜看病越多,自己的日子也越穷,长此以往总会泽涸无鱼,他寻思着要寻找更大的平台发展。2002年魏氏后人再次迁徙,魏光胜把魏医堂安家咸阳。这次迁徙,是魏医堂发展史上的再次飞跃。

现在,年近80的魏光盛放不下的还是责任,坚守的依然是良心。“中医是根,医德是魂”,医术学得来,医德靠修行——魏光胜常对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的儿子魏庆说,这个“德”,正是魏氏以及魏医堂代代相传的灵魂。医术再好,没有良药的支撑也是徒劳。魏光盛为保证药材质量,他指导老家宁陕县山村里的贫困户在大山中种药材,一有时间他还带着魏庆回到秦岭中跋山涉水、攀山爬崖采集中药材。不仅仅教育孩子认识到更多的药材品种,有时也会采集到一些罕见的野生药材——这是自古以来所有优秀的中医人才必备的课程。

为弘扬中医药,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魏光胜这10多年破祖训收弟子,为社会培养了30多名中医药人才……魏大夫利用孩子寒假,带着魏庆、杨李、胡智鑫等弟子出秦岭到豫地,从河北到云南,一路游医看病,用最传统的方式言传身教。

魏光盛把职业当事业,把病人当亲人。上世纪80年代,在火车上魏光盛认识了一个乾县峰阳小伙,说他父亲和村上许多人患了大骨关节病,严重得生活难以自理。魏光盛来到乾县北端的山村,住窑洞,睡火炕,诊脉看病20多天治疗治愈了4位患者,治好病仅收200元诊费。春节临近,便将药方留在了村子,村民们对魏医堂济世救人的感人事迹广为传颂......据统计60余年来魏光盛及其魏医堂弟子行医诊治各种疑难杂症1170多人,消化系统疾病6000多人,心脑血管类病人8000多人,三高病人10000多人次,呼吸系统病人12000多人次,不孕不育病人510多人次,还为110多名孤寡老人、特困乡亲免除诊费。对家境及其贫困患者减免费用1300多人次。

洒向人间都是爱——这正是博大精深的国粹“中医”从古自今传承的根本。据悉魏光盛正在宁陕县筹建“魏医堂疗养健康项目”,他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充满爱心的行动造福更多的患者。

猜你喜欢

医德医术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看清初的物质文明和生活
医德信念教育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