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艺术审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向

2018-02-24杨小晖陈昊

大观 2018年11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文化资源岩画

杨小晖 陈昊

摘 要:民族艺术是植根于特定地域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今天,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经济产业的再生和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新的机制。视觉符号作为直观的呈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地区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包头满都拉岩画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潜藏的文化创意创业经济价值有待发掘。民族艺术资源在当前全方位开放的文化交流背景下,找寻民族文化优化的途径就必须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碰撞之下进行自我的调适和配置,把握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就要求把握地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文化资源与现代媒介的优势结合。

关键词:民族艺术;文化资源;岩画;视觉符号

视觉符号呈现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文化形式,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着原始岩画文化遗迹的发现。作为民族文化研究的样本之一,岩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是泛人类的文化现象。岩画的视觉符号题材是原始人类对于视觉形象的初级感知和描述。在原始先民的生存过程中,对于自然的理解、生产活动的实践以及众多的未知现象有本我的感知,在这种感知下充斥着对于欲求表述和实现意图的客观愿望,然后将一切用特定的方式描绘和凿刻于岩石之上,使其成为一种图像样本以一种幽微的方式影响着地区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情趣。相同的存在样本说明世界范围内艺术的样式样态符合“普适性”的原则,而不同的地域、种族在具体艺术形态的呈现上又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形式和特殊表达的内容。

一、岩画视觉符号与民族艺术审美的生态基础

岩画艺术在具体的呈现上由于其表现手法多样性的特征,使得岩画视觉符号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彰显出迥异的艺术风格。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着岩画造型艺术的视觉符号体现,不管是哪一种风格的岩画艺术,题材大多反映着本地域民族内的生活、生产以及宗教祭祀活动等内容,这些题材既是艺术起源若干学说的重要佐证,也说明了民族艺术审美的取向存在于其本身的生态基础当中。生态基础是少数民族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特定地区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动态且平衡的能够与自然界和平共处的生存策略,在这种生存策略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及自然形成一种相适相谐的平和之美,这是民族艺术审美的生态智慧,也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并生的相处之道。

以包头地区的满都拉岩画为例,草原地区岩画的表现风格大体与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式一致,但其也有自身的特点。以动物表现中较为常见的羊的形象来看,常见到的有盘羊、岩羊、羚羊、北山羊和黄羊。满都拉地区的羊的形象多是北山羊的岩画符号,这与当地的地理地貌有关,作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与蒙古接壤的几个岩画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气候常年干燥,地理地貌多数呈现为戈壁荒漠形态,戈壁中有延绵的石山和荒漠中并不十分充沛的河流。广袤的戈壁荒漠中有特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几乎不具备农耕生产的一切可能,在这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地缘关系由此而生。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比于贺兰山岩画的表现内容,满都拉地区岩画的题材多数体现着牧猎生产的内容,因而可以说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民族艺术审美倾向是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

民族艺术的审美意识在自我认知本能的不断提升中逐渐得到提升和发生改变。人类先民在进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首先崇尚的是进行客观描绘的本能,在岩画的视觉符号表达中能够深刻地体现。视觉符号在岩画内容的表现下逐渐出现了交流的意义。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交流作为基本的沟通进行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持,而交流方式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进行着变化,这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关。从最初的凿刻和刻画到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人类从视觉符号来表达主体观念到文字表达历经了很长的历史过程。视觉符号作为最直观的可以进行留存的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原始先民在生产活动中对于很多物象进行了大脑意识的记忆,找寻适当的工具进行对于事物的描摹和刻画,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成员彼此之间对于这种符号的认定,使其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规则性”和“规范性”的图像表述方式。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视觉符号的表述结构,进而形成地域民族的基本审美意识。

民族艺术的生态基础是其文化形态产生的源泉,是影响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原因。民族地域的生态基础是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集合,地理环境为在此生活的人们提供物产资源,当地特有的动植物、地理地貌等就成为表达的素材。从满都拉岩画的题材内容来看,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在其反映的有关环境的岩画符号内容中多有天体中关于日月星辰及动物中羊、鹿、狼等形象。生活方式中由于先人对于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具備科学分析的能力,故而逐渐形成了对于山川河流等膜拜现象,这便是宗教出现的雏形,在满都拉岩画中有着萨满法师的形象以及宗教祭祀活动等场景。生产方式也成为先民岩画创作的重要素材,北方民族的岩画内容中常常有围猎的场景。此外象征着人类繁衍与动物繁育的图像也较多地出现在原始岩画的内容上,先民用极为简练但富有概括性的手法将生殖崇拜的观念用朴拙的手法加以表现。

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心理还直接体现在其创作的形式上。从岩画的表现手法来看,年代推进上一直呈现着视觉符号的图像化发展规律,原始生产状态下的先人从对于形态的写实逐步走向概括的手法,直到文字的出现。岩画视觉符号还有着程式化的形式特征,诸多的视觉图形虽然表达内容不尽相同,但从具象到抽象、从图像到文字、从随意到程式的进程是相似的。在具体的刻画形式来看,满都拉岩画多选择于现实生活中的题材,以平面线性构造法为主,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与地域内严酷的自然环境有关,大多体现着淳朴天然的理性精神。

二、民族艺术资源发掘与文创产业思考

民族艺术资源在当下不断发展的社会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从民族艺术的根性出发去确证,去了解,要深刻体会民族本身的审美情趣和取向,才能准确地在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发展本土经济的情况下彰显民族艺术风格。民族艺术在遭遇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有着其自身的发展优势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现代媒体技术及艺术创作手段的不断创新下,民族艺术比起以往有了更为多元的发展机缘和创新点。

合理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就是要求在认识本民族审美取向的情况下去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超越,民族艺术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上,有着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质的两重性。这两种特性在具体的生产发展进程中会发生变化,由于其生活环境的改变而进行着微妙的转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于一致。对于岩画资源的利用和发展状况来看,一般体现在博物馆和服务大众的文化场所较多,以起到陶冶大众审美趣味和让人们认识岩画这一造型艺术形式的作用。包头市博物馆也有着国内规模较大的岩画群展馆,收集着内蒙古地区的众多岩画艺术精品,笔者曾多次前往进行记录和调研。对于岩画资源综合利用较为合理和充分的,如宁夏自治区贺兰山岩画博物馆及景区,其文化艺术资源利用较为成熟。景区依托于贺兰山的岩画文化且借助贺兰山地形,将博物馆建造在贺兰山下,景区可亲临其境进行岩画参观和考察,也能让游客能够对艺术形式加深印象以增添对文化的心理认知。地域的文化即是这一视觉符号表达的感受,这种感受使群体观看后加深相应的观念并成为有力且有效的传播方式。

民族艺术资源的发展优势,源自于其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当将民族文化放置于大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下,这种优势会更加凸显。放眼于全世界,正是由于各地区民族所创造的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人类文明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涉及到发展民族文化资源时,首先要实现地区民族的文化自觉,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同时,能够接受类似和其他多元的文化样态,吸取运作较为成功案例的经验进行自我的发展。因此,在利用民族艺术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时我们不仅能够对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运用,还可以将当下较为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种种事物融入进行与民族文化契合的二度创作。

总之,实现利用民族艺术资源进行经济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符合人类对于审美需求的普适性原则,不管何时何地,尽管不同地域、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千差万别的特征,形成了审美的相对性,但纵观人类历史,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样态都符合审美绝对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时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生态和谐的基础出发去与环境和文化本身实现优势调适,在全方位的开放环境下,通过将民族艺术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实现地区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丽霞.内蒙古岩画艺术概覽[J].内蒙古艺术,2007(2).

[2]宋生贵.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9(5).

[3]姜涛.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2).

[4]王良范.从岩画看视觉图像的构成——人类学视域的原始图像[J].贵州大学学报,2001(4).

[5]冯军胜.中国岩画造型的心理动因[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4).

作者简介:

杨小晖,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陈昊,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文化资源岩画
观岩画
岩画诗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浅谈标志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城市宣传片在对外传播的推广策略
阴山岩画
浅析传播于语境中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