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2018-02-24□乔

新课程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同学教育教师

□乔 蕊 张 敏

“教师称呼学生”是教育中极其细微的一方面,容易被大多数教师所忽略,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不值得多花心思。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艺术和深刻的教育道理。在学校或教室里对学生的称呼不同于社会场所对人的称呼,教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叫响一个孩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称呼中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课堂中一个亲切而符合学生特征的称呼彰显的是教师教育的智慧和教师平日里对学生的了解,这种了解不是简单地记住学生的名字,而是去知晓学生的个性、习性、成绩、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一、教师称呼学生的价值

1.传达爱心,沟通情感。言为心声,每个人的言辞都是其内心情感的流露。教师对学生的称呼,实际上是将 “爱学生”的无声情感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亲切而恰当的称呼可以显示教师对学生无限的爱;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2.彰显智慧,因材施教。“恰到好处”的称呼,彰显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的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 “察言观色”和 “灵活变通”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以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为基础,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3.丰富自我,共同发展。教师以多样化的方式称呼学生,既能够满足学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丰富和发展自我。丰盈的教育智慧、融洽的师生关系都能够提升教师积极的职业体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笔者将通过举例的方式来具体说明:教师课堂上用以下方式来称呼学生,学生的内心反应会有何不同。

称呼一:“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称呼二:“这位同学 (那位同学、第三排那位女同学、穿白色衣服的男同学、戴眼镜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称呼三:“王志刚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称呼四:“志刚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志刚同学好像有不同的理解,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

称呼五:“小刚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小刚同学好像跃跃欲试的样子,你可愿意来说一说)”。

若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听到称呼一或者称呼二,心中难免会觉得老师可能不记得自己的名字或者会产生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并不重要之类的想法,长此以往,会疏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潜意识中很难将教师视为自己的 “重要他人”,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这种 “你”“这位同学”“那位同学”“第三排那位女同学”“穿白衣服的男同学”“戴眼镜的那位同学”之类的称呼往往传达出一种教师居高临下的感觉,教师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只是听众,折射出师生关系的淡漠、疏远。这些看似简单的称呼有可能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对教师的态度、对该学科的学习动机、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教师用称呼三的方式来叫学生回答问题,显得正式、严谨,适合比较正式的教学场合。但若是在任何情景都以此来称呼学生,学生也可能会觉得老师过于严厉或者不容易亲近,从而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教师,不愿意主动亲近老师,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拉开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如果教师总是用称呼四和称呼五的方式来提问学生,则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 “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教师角度来看,恰当而又亲切的称呼不仅可以显示出教师的亲和力,而且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从学生角度来说 (老师不仅知道自己的姓名,而且还会像家人一样亲切的称呼自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课堂中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因为老师不一样的称呼而变成了愉悦的体验,课堂回答问题的动机便会增强。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就会改变,更倾向于主动接近教师,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教育的效果。

二、教师称呼学生的种类与方式

1.称呼学生群体。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如在课堂教学伊始或班级集会上希望引起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同学们”“大家”“你们”等是最常用的称呼。其中 “同学们”就比 “大家”更饱含情感,给学生的感觉也更为亲近一些。笔者认为,教师最好减少或是不使用 “你们”这一称呼,因为 “你们”往往使人觉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界限分明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受话者,教师则是话语的把控者。

学生群体所处年龄阶段不同,教师所使用的称呼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小学低学段、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唤作 “小朋友们”“亲爱的同学们”“孩子们”就要更加温馨亲切,高年龄阶段最好用 “同学们”而不用 “你们”。若需要按照不同的性别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教师有时会选择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这时 “男孩子们”“女孩子们”或“男同学们”“女同学们”就比 “男生”“女生”这种中性的称呼更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若是情景较为轻松活泼,例如,主题班会上班主任组织学生按性别分组对唱,也可称呼 “小姑娘们”“小伙子们”,更贴合轻松愉悦的氛围。

2.称呼学生个体。教师面向学生个体时,可使用以下方式来称呼学生。第一,根据学生的姓名,进行适当添、减。教师称呼学生时,可只用名字中一个字,例如 “雨” “寒”“东” “强”等,有时则需加上 “同学”二字更为妥当,如 “雨同学”。有时可去掉姓氏,只以名字来唤学生,如唤 “刘向东、张雨田”为“向东、雨田”或“向东同学、雨田同学”;或者对于类似 “李飞”这样的单名,可以加一个“小”字,称之为 “小飞”“小雨”“小东”等;也可适当添加虚词,例如,可以去姓氏再加上 “儿”字,“王娟”就可以称呼为“娟儿”,李静可称作“静儿”。或是给单名的孩子使用叠字, “刘婷”就可以称呼为 “婷婷”“杨娜”可以称呼为 “娜娜”等。

第二,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添加 “小称号”。不同的喜好和特长也可以成为教师称呼学生的依据。例如,喜欢写作的女孩子可称之为 “小徽因”、男孩子则可称之为 “小鲁迅”;喜欢体育运动的可以称之为 “小刘翔”;喜欢唱歌的可唤作 “小百灵”;喜欢科学发明的可称之为 “小爱迪生”。此类称呼目的是增强学生在某方面的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发展该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教师在具体运用时需把握学生的个体特点,注意场合,以不伤害其他未能获得这些称呼的学生为前提,慎重使用。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中存在 “与时俱进”的赶时髦儿现象。例如,一些教师称呼学生为 “宝贝儿”“亲”“小帅哥”“小美女”。教师在学校中使用这种称呼是不适合的。首先,教师不是学生的亲人、保姆或者是邻居家的阿姨,不适合过分亲昵地称学生为 “宝贝儿”。其次,教师不是淘宝店的掌柜,学生也不是卖家,“亲”这个称谓也不得体。再次,“小美女” “小帅哥”之类的称呼容易伤害一些没有得到这些称号的孩子,误导那些得到了这些称号的孩子,让他们 (她们)产生 “因为长得好看就可以得到老师偏爱”的错误想法。学校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教师是陪伴学生成长的专业人士,社会上的称呼不适合教育场域,尤其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可能成长产生不利导向的称呼,教师应该慎重使用。

三、影响教师称呼学生的其他因素

教师如何称呼学生还与师生的性别、年龄,性格、使用的目的、场合以及文化、习俗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学生的称呼应以传达 “爱”为根本;以自然、大方、雅致为原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1.性别、年龄不同,称呼不同。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相差较小、性别一致时,称呼学生的方式可以适当亲密一些;若为异性,则应适当严谨一些。例如,一名中年男性教师可以唤班上的男同学“李飞”为 “小李”或 “小飞”;但若是女同学 “张思甜”,则唤作 “小张同学”或 “思甜同学”更为妥当一些,加上 “同学”二字,显得更为慎重和严谨。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相差较大,此时性别因素便可稍作忽略。例如一位男性老教授,称呼自己的女学生,既可以唤作 “小张”“小杨”“小高”或者 “小张同学”“小杨同学”“小高同学”又或者对于两个字的名字,可直接去掉姓氏,唤作名字亦可。

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也因学生的年龄特征而有所不同。例如,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往往身心发展尚未完善,自我意识缺乏,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都需要成人的关爱和照顾。此时教师对学生的称呼则应更为亲昵一些,可以唤学生在家里的小名、乳名,或者在学名后面添加 “小朋友”“小天使”等昵称。例如,可以唤“何奕霏”为“奕霏小朋友”“奕霏小天使”。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唤学生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要以符合该阶段学生认知和心理特征为宜。例如,初、高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于成熟,教师对学生的称呼则应以亲切、自然、大方为准,不宜过度亲昵,最好直接唤学生的学名。例如,称呼 “陈思诚”为 “陈思诚同学”或 “思诚同学”最佳。

2.性格不同,称呼不同。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倾向,教师称呼学生的方式应与学生的性格特点相吻合,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于性格外向的同学,教师则可以较为随意,但应把握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原则。对于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的学生,教师则要相对谨慎,要考虑如此称呼学生会不会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若是拿捏不准,则以 “某某同学”称呼最为妥当。

3.场合、目的不同,称呼不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发生在诸多不同的场合,有正式严谨的,例如,公开课、班会、晨会等,有轻松随意的,例如,课间活动、集体出游等。不同的场合,教师称呼同一学生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如 “李浩宇同学”“浩宇同学”适合课堂教学之类的正式场合,而 “浩宇” “小宇”“小浩”更适合课间活动、集体出游等非正式场合。假设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老师却仍然十分严肃地称呼学生的全名,则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利于拉近师生心灵距离。针对不同场合,教师要运用智慧,有的时候郑重其辞的 “同学们”可能不如一声 “小调皮蛋们”更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

教师称呼学生的方式应服务于不同的交流目的,语音语调也应随之而改变。例如,林佳同学屡次不交作业,教师想要批评她,此时就应严肃、庄重地直接唤其 “林佳同学”,或者为了减少学生对教育批评的抵触情绪也可以使用叠字唤作 “佳佳同学”;若是表扬她,则可以语调激昂地唤 “林佳同学”,或者是“我们的林佳同学”;若是为了安慰和鼓励她,则可以语气温柔地唤作 “小佳同学”“佳佳同学”亦或是“小佳” “佳佳”皆可。

4.文化习俗不同,称呼不同。教师对学生的称呼还应贴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英语课 (大学)中有时教师会称呼女同学为 “Miss+姓”,例如,“Miss Li”“Miss Wang”等。在英语文化中,这样的叫法是没有不妥的,但若是在汉语语境中,这样的称呼方式则应该转换为 “某某同学”,因为 “小姐”一词,在中文里有暗含的特指,用在教育场合实为不妥。至于英语课中教师是否应该给学生起英文名,一位留美的中国学生黄矿岩是这样说的:“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孩子都取了英文名字,但我没有英文名字,也不想要。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叫Huang Kuangyan”。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差异,教师往往很难把握英文名字的背后深刻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放弃学生本名,代以英文名字,可能会有 “崇洋媚外”之嫌。如果学生喜欢并且有意愿让教师以英文名来称呼自己,应另当别论,但教师以自己的意愿强行给学生取英文名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在细微之处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技巧。教师称呼学生的方式彰显的不仅是教师的爱心,更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说不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唤醒一个情感混沌的孩子呢。如果学生在教师的称呼中能感受到爱,喜欢教师的课堂,愿意亲近教师,能在与教师的相处中体验到快乐,那么教育之路就会更加通畅。

猜你喜欢

同学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圆我教师梦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