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8-02-24陈志芳

新课程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

□陈志芳

一、重建教学观,以核心素养为教学导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因此,要准确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就应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也不例外,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因此,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同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应重建教学观,确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调整教育目标,改变教育方式,调整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重建教学关系,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是教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因此,教学应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学改革要正本清源,通过重建教与学的关系,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先学后教。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关系变革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而推进教学关系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高三复习中,笔者大胆尝试采用 “四环导学”模式,在课堂上明确提出要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困惑,同时还组织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重难点,接着,通过限时训练,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小结提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习内容,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随之得以有效提升。

2.完整的学习。学习是素养形成的路径和渠道,只有完整的学习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礼记·中庸》早就提出 “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思想,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包括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阅读、思考、表达,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完整学习,其中,阅读即信息的输入,包括读书、读图、读 “物”;思考即信息加工,包括思维、想象、分析等;表达即信息输出,包括口头、书面表达,它是知识的呈现、迁移及应用。虽然不同的学科内容、特点不同,但都要经过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问题都比较少,教师在课堂上也多是在唱独角戏,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教师都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发表自己观点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为了重建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采取读一读 (初读,感知;熟读,理解)、听一听 (用不同形式听读,口味鉴赏)、想一想 (思考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说一说 (说理解,道感悟)、背一背(积累背诵经典)、做一做 (做相应阅读题目并就情节内容做动作和表演)、写一写 (写所思所得)、讲一讲(讲读后感或主题演讲)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这样的阅读课堂能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转化教学策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可操作的策略,这样才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1.整体化策略。课堂教学采用整体化策略是指将要教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组织构建,再进行整合。笔者在高三复习文言文实词专题知识时,尝试采用魏书生创立的 “语文知识树”,将高中必修五册的语文知识进行模块化组合,再通过魏书生六步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 “语文知识树”中去。

2.情境化策略。知识情境化是知识活动化并转化为素养的必经途径,它能增强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与素养。对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写作构建知识和话语情境。比如,针对2017年春节期间,一名成年男子张某因逃票翻墙,私闯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虎山老虎领地,受到老虎攻击,最终被一老虎拖咬致死,这件事迅速在网络上掀起热议。针对这一事件,笔者在写作课堂上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创设相关情境,然后就该事件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最后要求他们结合所教的相关写作知识进行限时写作,结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有效激发,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活动化策略。语文活动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组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积累与探究实践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都能获得进一步提升。笔者在高二选修唐诗之旅阅读指导教学活动中,就设计了 “与诗仙同侠游,品诗词韵味”——李白诗歌主题系列阅读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诗词。接着,再组织学生鉴赏李白的代表作品,引导他们交流、感悟,积淀语言及情感。同时,笔者也插入自己对李白诗词的独特感悟,并配图片,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最后,进行 “李白诗词大会”比赛,并展示师生的诗词创作作品,由此,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激发读书创作的热情,同时,通过阅读活动还能提高学生对图书、资料的使用、评价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自主化策略。自主化强调的是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教转向学,由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和自觉,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 “我要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审视和调节,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比如,笔者在高三写作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列出自己的写作目标,以及目标达成方式和应储备的知识,等等。接着,再适当进行相关写作技巧的教学,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自我选择运用相关知识、方法,并自行调节写作过程,当发现写作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他们就可根据所积累的知识技能进行自我补救。待写作完成,学生可以先进行自我评分、写评语,然后再生生互评,小组互评,最后,教师评改、面批。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才会自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使学习有效达成预期目标。

5.意义化策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任何教学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意义世界和建构自我意义,那这种教学就只能是发生在学生 ‘脖子以上’的 ‘功利之教’,而不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 ‘意义之教’。从根本上讲,教学的终极价值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笔者认为,语文知识的意义就是使学生自我理解、自我确证、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超越,进而获得精神的充盈、生命活力的激发、自我素养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陶冶。对此,在教学时,教师就不能停留在语法知识的传授上,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时,就不能仅停留于实词、句式、翻译上,而应引导学生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及精神。又如,词语使用、病句修改、得体用语、图文转换等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上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并重视这些,那么,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将获益匪浅。

四、改革考评评价制度,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1.建立学业质量标准,实现教学与考评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考、评保持一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序,教学质量才有保证,核心素养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地。

2.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表现,目的在于诊断、反馈、纠正和督促。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在于课堂、在于过程,在于平时,在于积累。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当一个模块或一门课程学完之后对学生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如笔者会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制定将课程和教学进行统整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课堂综合评价表,分别就课前默写、识记成语、基础小测、一分钟演讲等进行评价;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测试、问答等环节评价;就课后作业及课后相关实践活动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它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和其他有关证据 (如知识点的掌握、学习表现、弱点跟踪、成绩跟踪、获奖情况等)收集起来,通过合理地分析与解释,呈现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同时,它还能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潜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唯其如此,核心素养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评价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